时间:2022-12-09 21:37 所属分类:论文发表 点击次数:
在《论文投稿前的五个自我审查》一文中,我们明确了论文在完成之后到投稿之前的完善环节所需注意的几个问题。本节,我结合自己以往的投稿经历,就国内外期刊投稿的相关注意事项,与大家展开分享。
一、根据自身实际选择期刊
在投稿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投好的期刊,往往会收到高质量的评审意见,但与此同时,被拒稿的风险也很大。如果我们投弱一些的期刊,基本很难有质量很高的评审意见,但投稿的过程一般比较快。所以,大家也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期刊。
比如,如果我们面临毕业,急需发表论文,就可以选择相对弱一些的期刊。如果我们刚博士二年级,毕业也不急,那么就可以慢慢地就从上往下投(从高质量期刊投起)。又如,对于“青椒”来说,面临考核期限,那可能就不敢去投最好的期刊了。这个时候,选择一个比较适中的期刊可能是更明智的做法。当然,如果你刚开始工作,距离考核还有一些时间,那当然应该是从最好的期刊往下投。如果我们在论文的修改过程中能拿到修改意见,就比较幸运。
二、按时逐条回复审稿人以争取其理解
我个人感觉,这几年审稿人所提要求的难度,或者苛刻程度是逐年增加的。这也可能是现在普遍的“内卷”所致。随着各个期刊的投稿量越来越多,审稿人审的稿子也越来越多。因此,大家对稿子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也出现行业“内卷”。这就使得我们在很多时候难免会遇到这种情况,即不知道怎么去回答审稿人提出的大问题。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要做到逐点地回答。比如,对于一篇稿子,审稿人看似只提了五个大的问题,但是他每一个问题里面都包括很多点。这时,我们就要一条一条地来回应他。即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是怎么考虑的,又是怎么修改的。
当然,对于那些可以改出来的,就给他提供出来。对于有些改不了的,我们就应该把在修改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改不出来的原因、遇到的瓶颈一一告知。比如,是数据的问题,或者如果模型按照审稿意见修改之后,就和原来想要回答的问题就不一致了,等等。
总之,我们要把能回答的全部回答了,不能回答的也要告诉审稿人,我们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所做的工作以及在哪些地方卡住了,导致我们不能回答。简单来说,其实就是去争取审稿人的理解,并尽可能和他达成共识。就是说,有些问题在短期内是难以回答的,或者至少在这篇论文里是不好回答的。因为,如今的审稿人提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难以回答。但是,论文审稿的周期又非常短。这时,我们也可以向期刊申请适度的延期,这也是可以的,但最好还是要争取在规定的审稿周期内完成。
三、论文投稿是一个精细打磨的过程
我听说很多老师一年都写十几篇论文,而我个人一般一年就写一到两篇。我一般都是自己研究。从选题到预研究,论证到每一步都是花非常多的时间的,这也导致自己的论文数量是比较少的。尽管论文数量少,但已经感觉到很累了。
从我自己多年投稿的经历来看,一般来讲,如果投国内的一流刊物,基本上有80%的概率是可以送外审的。换言之,哪怕是最好的期刊,也基本都可以送外审。这样一来,我们通过外审的环节就能够拿到修改意见。对于国际“一类”或“二类”刊物,我个人认为,基本上也都是送外审。总的来看,拿到修改的机会,或者最终发表的概率也是比较高的。
这个环节就相当于是比较精细的打磨。比如,我发在刊物上的有些文章只有十几页,但其实那些论文的原稿基本都有五六十页。这些基本上都是根据期刊的篇幅要求,做了非常大的删减。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对于一篇五六十页的理论研究论文而言,它背后的工作量是非常大的。
四、国内外经济学期刊用稿要求有差异
到目前为止,对于诸如“五大”(Top 5)或是更好的期刊,我个人还没有完全成功过。这些期刊对于理论研究论文的要求还是非常高的。因为,国际的刊物和国内的刊物还是有一些区别的。国内的刊物可能比较看重我们的论文能不能解释现实,就是我们所说的“经济解释”,也即它要看我们的论文能不能用一个清晰的模型,回应某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换言之,国内期刊往往寻求在重要的现实问题和一个比较前沿的框架之间的平衡。
然而,国际一流的这些理论刊物我自己也投过,既有被拒的,也有拿到审稿机会和修改机会的。总的来看,这些期刊对理论原创性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需要作者有长期的积淀。如果我们不是和国际上的一些“大佬”进行合作,而是自己的摸索积累来寻求突破的话,那么这条路(在国际一流经济理论刊物上发表文章)走起来还是非常艰辛和坎坷的。
上一篇:九个概念研究选题思路
下一篇:国际期刊论文的发表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