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论文引用文献需要注意的几个地方

时间:2022-10-07 19:32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Fact(事实)和fake(错误)只有一线之隔,学术写作也是同理,我们可能会把一些学界已经证明是错误的观点当成事实,而这种行为很有可能是通过引用文献将其带入的。尤其在人文学科里,fact和fake更是极易混淆,很多人使用的方法、工具,甚至是理论观点可能都是fake,但我们却通过引用把它当成了一种fact来进行实践。下面笔者按照严重程度列出了八种误区:

  一、过量引用,甚至剽窃

  这个现象在本科生和硕士生里比较常见。有些学生写论文时自称从来没有接触过某个选题,所以他读到每一篇文献都觉得非常好,甚至认为普刊或者质量较差的期刊上的观点也不错,想拿来引用。在引用的过程中如果有上面这种想法,就很容易被别人的观点带走。尤其是初学者对某一领域或话题还不熟悉时,就会不自觉地犯这种错误,即直接引用大篇幅的文献。所以在毕业论文查重时,90%的同学都会有查重超量的可能。他们会修改哪些地方呢?修改文献综述,因为文献综述里有大量别人的观点。这时,他可能就要进行一些paraphrase(同义改写)。甚至有的同学认为查重就是做洗稿,其实这是两回事。我们要学会引用的策略,而这位同学显然还没有掌握。

  二、参考文献列出的引用未出现在正文

  这个现象在本科生论文里很常见。有一些参考文献虽然写在了Bibliography或者Reference,但在正文里并没有出现,作者之所以列出来,只是为了达到毕业论文的要求。此外,礼貌式引用在初学者论文里也很普遍。比如,二语习得中的“社会文化转向”现在越来越多地得到学界的关注,有些同学就会在参考文献列出文秋芳、徐锦芬等教授的论文,但其实他们很可能并没有读过这些知名教授的论文,列出来只是出于礼貌,同时证明该领域很重要。因为他可能认为,只要谈到二语习得或者只要提到社会文化理论,就应该引用这两位教授的论文,以此表明自己对这个文献是了解的。这就是礼貌式应用,主要用来提供背景信息。

  三、引用缺少语篇、体裁意识,不对应语步功能

  这类误区更高级、难度更大。引言的语步有它自己的功能,引用要为了实现这个功能而努力。初学者在写作过程中,往往把引言当成背景信息去写。英国斯特灵大学李赛红老师在罗雪梅老师主编的“Asia Pacific Translation and Intercultural Studies”(《亚太翻译与文化研究》)上发表了一篇论文——《跨时空翻译简奥斯丁小说中的食物》,研究食物是怎么被翻译的。我将李老师的文献进行一定改编加工,为该论文写了一篇简述(详见公众号“语言学通讯”):

  简奥斯汀小说从1936年得以译介到中国。近百年来,她的《傲慢与偏见》累积多达60多个中译本。但是,目前对于奥斯汀小说全集中食物的翻译研究极为罕见。那么,为什么这一课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呢?从叙事学的角度,奥斯汀小说里的食物叙事对于塑造人物、预叙故事情节、提升故事主题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百年间,英国特色文化负载的食物叙事通过复译不断与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见面,历时发展的角度思考,此间经历了哪些翻译策略和改写策略?这就是本文研究选题的初衷。

  看完大家会发现,这个选题不单是提供背景信息,还提供了一个Gap(研究空白)。以前我们可能只关注《傲慢与偏见》,但随后下一句就提供了背景信息——近百年来,她的《傲慢与偏见》累积多达60多个中译本。Gap是什么呢?即她所有小说里的食物。这个翻译是没有人研究的,极为罕见。我们在语言里面不仅要讲出这是一个空白,而且要使用合法化策略,即该领域不仅存在空白,且这一空白是有价值的,因为并不是所有的研究空白都值得我们去研究。李赛红老师就在文中提供了合法化策略:为什么要研究饮食呢?从叙事学的角度讲,奥斯汀小说里的食物叙事对于塑造人物、预叙故事情节、提升故事主题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再如,《水浒传》里,武松的英雄形象怎么塑造的?他在“三碗不过岗”的酒家喝了18碗酒然后上山打虎,所以武松在打虎之前就已经通过饮酒这一饮食行为,树立起了英雄形象。

  通过上述例子可知,通过引用可以把作者自己的研究空白合法化。在不同的语步,其引用的的语篇功能是不一样的。其实我们可以做这样的一个研究——学者在不同语步里的发展。比如,可以追踪一个发表国际期刊从不成熟到成熟的学者。等他发表七篇或者十篇论文后,我们对其展开追溯性的或历史性的研究,看看他在学术写作成熟的不同阶段中,引用策略是否有所变化。这是以语篇为主的研究。另外,我们还可以对一个最初不会引用、不了解学术写作,后来慢慢掌握写作策略的作者进行访谈来了解。学者在学术英语这一写作能力方面的历史发展,这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研究话题。

  四、引用缺少评价和语用意识

  这一点在中文里是很常见。我们中文讲究的是“夹叙夹议”,即一面叙述某件事,一面又对这件事进行评论。“夹叙夹议”这个说法其实是有问题的,似乎是在说“叙述”与“议论(评价)”之间是分离的,所以才要“夹叙夹议”。其实,这是一个误区,我们在引用的时候就已经带上了评价。比如说,谁对以往的研究又做了进一步的补充或修正“Halliday supplemented the previous research(Halliday,2012)”。Supplement(补充)显然就已经带上评价了。报道动词里包含了立场,初学者在引用的过程中,可能不熟悉引用,会用state或者argue作谓语,因为我们不熟悉这些引语里面所蕴含的评价。所以引用别人文献的时候也要特别注意,在你引用的文献里,该作者的立场和你的立场之间是怎样的一种关系?你们之间是make an alignment(互相支持)还是challenge?如果你不同意他,那么你就要通过原话语策略,把这个不同的声音介入到你自己的研究里。

  五、引用引语的方式单一

  很多学生的论文里都用了大量的直接引语。我在教学生学术写作的引用时,第一节课就告诉大家不要用“Professor Hu Zhuanglin states that...”这种方式去写。因为学术英语强调的是平等,不存在大教授或小讲师。我们显然不会因为引用了助教的文献,就去官网查他的职称并写进参考文献里。另外我们也不需要全称,直接写Hu即可,如“(Hu, 2018)”。不需要用“(Professor Hu Zhuanglin, 2018)”这种方式。

  六、引用时态单一

  这个现象可能更为严重。初学者在引用过程中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心理,所以大量使用一般现在时。

  七、引用的聚焦方式单一

  即所有引用都是很详细的引用。我们不需要把某人用了什么理论、什么方法、分析什么、有什么样的发现、对我们的研究有什么意义,都引用进来。比如,“在二语习得的文化中,社会文化流派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某人,20xx)”。显然这是一个背景式引用或归纳式引用,其详略度是最低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因为我们引言的功能之一就是提供背景(另外两个功能为提供空白与提供合法化)。所以引用也要适应语步,并相应发生一定的变化。

  八、引用的来源单一

  很多初学者引用的文献通篇都是CNKI。如果想发表国际期刊如SSCI,那么切忌通篇引用CNKI的论文。因为这是两个不同的发表体系。当然这两类期刊不一定存在质量差异,我们国内有很多优秀刊物,国际刊物上也未必都是很好的文章。我们固然不能通过语言或者期刊来判断文章的好坏,但是这两个期刊有显然不同的受众群体。比如,我们都知道胡壮麟先生是80年代国内最早一批去澳大利亚访学的学者,他把系统功能语言学带到了中国。但对国际读者而言,他们可能来自伊朗或津巴布韦等国家,根本不了解中国的学术情况,不了解胡壮麟先生对中国的功能语言学有怎样的影响。由于国际期刊的审稿人不了解这些期刊、也不了解这些文献的作者,因此当他面对通篇引用CNKI的文献时,可能根本无法衡量你的情况,即你对当前的学术动态掌握到了怎样的程度。所以,在发国际期刊前一定要阅读并引用国际期刊。

  除上述8个误区,英文论文常见的引用误区还有“引用主体不正确”,即我们在写论文时究竟该用第一人称“I”和“we”,还是要用“the author”?独立署名的作者写作时也可以用“we”吗?“we”适合用于哪些情况?由于这一误区的内容相对庞杂,我们将在下篇单独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