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0 22:07 所属分类:课题申报 点击次数:
一、把握研究“空白”,抢占先机
以《当代非洲原住民运动研究》这一项目为例,我们知道,非洲文学并不是在2021年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获得诺贝尔奖之后才开始受到关注的,早在前几年它就已经开始热起来了。以国内外国文学研究来说,朱振武教授获批的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以及袁筱一教授立项的重大项目《非洲法语文学翻译与研究》就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动态。
但是,非洲的语言远不止英、法这两种,其实还有很多小语种的语言。既然如此,我们的小语种老师是否也可以做这种类似的研究?当然可以。这些都是新的领域,我们可能觉得自己之前没做过类似的研究,但这不要紧,因为别人也没做过。我们将这些问题提了出来,如果再把研究思路、内容设计好,其实它本身的学术价值就已经是不容置疑的了。总之,我们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及时去把握这种研究中的空白领域,抢占先机。
二、选择“冷门”但经典的话题,坚持去做
再次强调,我们在看别人的选题的时候,思维一定要活跃。以世界历史研究中《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人文主义知识信念转向研究(14-16世纪)》这个课题为例,它主要是从历史的角度来展开研究的。这个选题其实与《中国知识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建构》有些类似,二者一个是研究外国的文化这一主题,另一个则是研究中国知识在国外的异域建构。
无论如何,尽管这类经典的问题可能并没有受到太多的关注,但它们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关注的。比如,2022年高继海老师中标的重点项目《十六世纪英国文学研究》应该就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代表,他选择了十六世纪英国文学这样话题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也即选择某一研究领域内的冷板凳。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对于这些“少有问津”的研究问题,如果能够坚持去做,无疑是非常好的。
三、保证自身理论基础,敢于跨学科选题
距离外国文学研究最近的就是中国文学研究,我个人非常钦佩中国文学界的很多学者。如果说中国文学学者有什么共同特点的话,那就是他们的批判精神都比较强。与外国文学学者大多互相鼓励、称赞(虽然有时候言不由衷)不同,我们很少能够看到中国文学学者一团和气地讨论某一问题,他们在文章中也常常会有一些比较犀利的言辞。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传统。
以复旦中文系为例,他们不仅做中国文学研究,外国文学做得也很好,几乎可以说是抢了很多英文系的“生意”了。从他们近年来立项的课题来看,很多其实都是属于我们外文系的研究领域,他们“抢”得很开心。这其实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提示。简单来说,对于跨学科而言,只要我们的理论做得好,跨学科就越容易。比如,对于“中国文学批评的对话理论研究”,其实我看到这个选题我很惭愧,因为我对这个没有任何理解和知识储备,我只知道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但我们想让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学理论走出去,如果我们能把这个对话理论研究给做好,如果能够将中国的对话理论与巴赫金理论之间的异同性进行对比研究,其实就能够很好地凸显中国文学批评的主体性,也能够为后续的研究打下基础。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下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中几个涉及到尚未有太多人涉足领域的立项课题。比如,马列社科中《<共产党宣言>陈望道译本互文性研究》这个选题。这真的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这位作者是搞政治研究的。但他中的是复旦中文系的一个选题,同时他所探讨的是陈望道。陈望道可以说是复旦的一张名片了。因此,这个选题具有一种排他性,其他人可能很难从这个角度提出研究问题。这个选题中的《共产党宣言》实际包含了政治性。同时,他探讨的是译本的互文性,这就涉及到不同译本之间的传播和影响。但要注意,这个作者并不是翻译方向的,当然,他的课题组可能会有一些翻译老师加盟。但不管怎么说,这个选题以及这位老师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我们只有不断学习这种思路,才能够更好地拓展我们自身的研究。
四、小结
我们知道,外国文学中关于“史”的研究主要分为三种:文学史、文学思想史以及文学批评史。大家可以由此反观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是否有类似的这三个层面的研究。或者说,如果确实有这三个层面,但研究成果还不完善,那我们是不是可以自己去主动完善这三个层面的研究?当然,这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即便是最成熟的英美文学研究,其最重要的文学思想史也是在2015年才推出。而对于美国文学批评思想史,我目前还没有看到有这样的成果。目前关于文论的研究,这其中的斯拉夫研究可能会更为主流一点。在这种情况下,从区域国别学的角度来讲,选择英国作为研究对象可能并不是特别的合理。但个人认为,选择英国文学或者说德国文学乃至德语文学,可能会好一些。德语文学的批评思想研究基本都是比较宏大的选题思路。但只要我们有一定的基础,我觉得不妨做这样一个长远的规划。它不仅有利于我们的国社科申报,其实也是我们对自己学术发展的一个更高的定位。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术生涯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空间。
上一篇:教育学课题基金申报的类型与范式
下一篇:国社重大项目课题申报经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