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8 17:52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点击次数:
摘要:X线诊断在临床医学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此,本文介绍了X线的基本情况及其在影像学方面的进展,从而为X线的治疗情况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X线诊断治疗;影像学技术;伦琴射线;影像学;X线
一、引言
X线诊断法是用X线透过人体使人体内部结构在荧光屏或胶片上显影的一种诊断方法。X线能使化学物质产生荧光,并能使胶片感光,由于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密度和厚度不同,当X线通过时被吸收的量不一样,到达荧光屏或胶片上的X线量也不相等,因而产生黑白不同的影象,提供了分析判断的根据。X线检查常采取透视和摄片的方法,透视是在荧光屏上直接观察被检查部位,可以有目的地转动病人,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还可以直接观察器官的运动功能,如心脏、胃肠及膈肌的运动,同时经济方便。
X線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的基础,它是利用X线特性研究人体结构、生理、病理形态及其功能变化过程,从而诊断疾病的一门临床医学。近年来发展迅猛,除传统的X线诊断以外,又相继有电算体层成像和介入性放射学问世加入X线诊断行例,后者除诊断疾病外必须兼作治疗,是放射学的新兴分支,在我国已经逐步进行普及推广。基于此,本文介绍了X线诊断及其在影像学方面的进展。
二、X线基本情况概述
X线是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在作阴极射线实验时所发现的,因当时对其性能不了解,因此命名为X线。X线本质是沿直线前进的电磁波,是高能高速运动中的电子突然受阻,撞击到阳极钨靶上,使钨原子核周围的电子,由高能轨道跃迁到低能轨道上,放出能量和X线。产生X线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即X线管、高压发生器和控制器。
X线管是热阴极真空管,内装灯丝及阳极靶,热灯丝点燃后可以产生大量自由电子,阳极靶由原子序数高的金属钨制成,在灯丝与阳极靶之间加上高电压差之后,则阴极灯丝周围的电子,将高速奔向阳极撞击钨靶而产生X线与热能。为避免阳极熔化增大X线管的容量,现代的X线管均为旋转阳极,使撞击点分散,旋转阳极速度愈高,X线管球的容量就愈大。
高压发生器由普通220伏电压(初级)经高压变压器升压至100千伏(kv)即10万伏或150万伏(kv)(次级)以产生高质量的X线。高压变压器内盛有绝缘油和变压器,是产生X线时不能缺少的部件。控制器是控制X线的质(破穿透力)和X线量的控制中枢。调整X线管的电压和管电流及曝光时间就能调控X线的穿透力和X线量,以适应不同部位、不同方法及各种检查诊断的需要。
由于X线具有一定的特性可以在医疗方面进行良好的治疗效果,主要特性之一就是具有较强的穿透性。X线是肉眼看不见的射线,具有极强的穿透性能,其穿透能力与X线波长有关,波长愈短(管电压愈高)穿透能力愈强。当X线穿透人体各部位时,部分将受阻不能透过,可视为被吸收。
三、X线在影像学方面的进展
自从人类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X线诊断学也迅速发展,从1972年英国物理学家发表了电算体层像以后,X线诊断有了一个划时代的进步,CT不是X线摄影,它是利用X线对人体横断面进行扫描,用探测器收集层面上的每一点的X线吸收系数,经电算机处理后重建的图像。X线诊断方法在临床应用已有较长的历史,近几年来,这项技术有了重大的突破,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简称CT)已逐渐推广,它对组织的密度分辨率高,没有体层间的互相干扰,能探测出普通X线检查方法所不能分辨的许多病变。传统的X线照片,肉眼只能分辨16个灰阶,而CT由于探测器灵敏度高,可以把水作为0,比水密度高的组织器官分为1000~3000个密度差,比水密度低的可以分为-1000个密度差称CT值,因此极大地扩大了X线的检查范围,使传统的X线难以显示的器官及其病变,不用造影或特殊检查,就能清晰准确地明确诊断。例如中风患者可能是脑出血所引起的,也可能是脑梗塞所致,两种病情治疗方法和原则完全相反,用CT检查后,能立即明确诊断,使患者得以及时正确治疗。由于CT完全是横断面成像,使多个器官和病变的空间位置,得以准确显示,在诊断头颈部、纵隔、肺、腹腔内各器官病变中,都具有重要价值。在我们国家的大中等城市中已经比较普及,正在保障人民健康事业当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80年代以后推出的使用计算机的血管造影设备。它是利用计算机的运算存贮功能,由数字化的血管造影图像中,减去数字化的背景图像,只余下血管影像的一种先进造影方法。这种设备要使用高分辨率的造影像增强装置和大容量的电算机,是血管造影和开展介入性放射学的理想设备。
介入性放射学是利用诊断方法兼作治疗,诊断和治疗并实施的临床放射学新兴分支。分两大类。血管性介入是通过动脉和静脉血管进行溶栓、栓塞、动脉形成以及肿瘤动脉灌注化疗等操作,均先行血管造影明确诊断后,再应用溶栓物质链激酶、尿激酶行动脉内溶栓;用明胶海绵或不锈钢丝圈对急性出血的动脉行临时或永久性栓塞;对狭窄的动脉或静脉使用球囊扩张导管或支撑器进行血管成形治疗或以抗癌化疗药选择性地灌注肿瘤营养动脉的动脉灌注化疗等。非血管性介入是对生理管腔如食管、胆管、尿管等生理管腔的狭窄进行扩张,或对囊肿、脓肿进行引流并注射无水酒精或硬化剂等方法,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前一类介入治疗需要作动脉和静脉插管;后者需要作入口造口术。介入治疗都是以最小的创伤性检查,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因此深受患者的喜爱和欢迎。目前,介入性放射学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而且还在进一步的普及当中。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人体组织结构内水分子的氢核子,受到外界加射频的影响共振后,释放出来的微弱射频信号而成像的一种先进成像技术。它无射线影响,成像参数多达五种(T1,T2,质子密度,化学位移,血液速度),不但伪影响少,而且软组织分辨率及空间分辨率均高。可清楚显示大脑灰质和白质、脊髓、晶体、软骨、椎间盘等结构及其病理变化。利用磁共振流空效应及时间迁移效应可以显示出胸腔及腹腔主动脉及颈内外动脉等较大血管图像,此称磁共振血管造影,其血管像清晰程度可完全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相媲美。除能作横断成像外,并可矢状、冠状或不同角度斜位成像。一次多轴位、多层面成像为其突出优点。以往成像时间偏长为其不足。但近年来新型机器利用小反转角和反转梯度回波等新技术及高性能软件,已经显著缩短了成像时间,可以以毫秒计算,因此已经有磁共振电影问世,此项技术也正在进一步的发展之中。
参考文献:
【1】李庆臻:《科学技术方法大辞典》,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年。
【2】陆健、王鸿帼、朱纪吾:《先天性肠旋转不良45例病理分型及X线诊断方法选择》,《南通医学院学报》,2002年。
【3】马景昆:《骨质疏松症的X线诊断法》,《实用骨科杂志》,1996年。
上一篇:先天愚型儿童的护理分析
下一篇:艾叶中有效成分的提取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