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28 21:46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摘要:黔北花灯是流传至今千百余年的民间戏曲艺术。它由当地百姓自编自演、自我欣赏的灯戏艺术形式,既具有民间艺术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的特色。这些特色包括:以“小”为美,常用身边小事表达主题;以“土”为美,带有浓郁泥土味;善于使用押韵、拟人等艺术表现手法,使灯戏妙趣横生;结构一线串珠,浑然一体等。黔北花灯因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深受百姓喜爱。
关键词:黔北花灯;聊白;艺术特色
一、以“小”为美,小中见大
黔北花灯,无论唱词或聊白,常常以简单的故事情节,人们耳熟能详的身边小事来反映主题,形成短小精悍的艺术特色,人们称其为“以小为美”。这种以“小”为美,首先是表现为内容“小”,所述之事名不见经传,难登大雅之堂。如《雀鸟打架》一戏的“聊白”:锣沉沉,鼓沉沉,你今听我表雀名。山东反出出鹞子,四川反出出老鸦(读“蛙”音)兵,陕西岩鹰干戈动,河南阳雀把位登。雀王搞得来打更……竹鸡当探子,野鸡当先行,啄木官掌令箭,画眉当火头军。这段“聊白”采用拟人手法,根据雀鸟的特征,以物状情,描绘出一幅妙趣横生的“战争”图景。这些内容,可谓小之又小。如流行于余庆、务川一些地方的《说三十二怕》:先提脚来慢慢转,又将十怕表一番。猪崽怕的割猪匠,大猪怕的肥肉长。黄狗怕落牛滚荡,母猪•24•第20卷第6期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8年12月进屠宰场。地上野兔怕老鹰,天上飞鸟怕撞墙。黄鳝怕的石灰水,端阳老蛇怕雄黄。格蚤(跳蚤)怕的毒蚤药,臭虫怕的涨水烫。母鸡怕的不下蛋,鸡仔最怕的黄鼠狼。车怕路滑船怕浪,鱼怕落网鸟怕枪。当家怕的盐米涨,媳妇怕吃受气汤。憨子婆娘怕赶场,瞎子男人怕串乡。村长怕的扯皮匠,会计怕的算盘昂(ang)。判官怕的乌烟障,秀才怕的烂文章。贿赂怕的人点水,贪污怕的进牢房。扒手怕的盯梢人,怕的挨棒棒。聪明女人怕上当,缺牙也怕吃硬糖。老者害怕把儿逝,娃儿怕的丢爹娘。国家最怕动乱起,民族最怕不富强。三十二怕打完了,请问主人最怕哪一样?[1]这段“聊白”,采用类比手法,先以许多人们熟悉的“小怕”,然后由物及人,引出人的“最怕”,最后如百川归海、山洪之流奔涌而下,顺势引出“国家最怕动乱起,民族最怕不富强”这一历史结论,听来振耳发聩,引人深思铭记。黔北花灯戏的“小”,还指戏中的故事情节简单,如流行于汇川区松林庙林一带的《书记薅烟歌》:正月里来是新年,书记来到家门前。增收致富讲好话,劝我今年多栽烟。二月里来春分间,男人出门去找钱,留下媳妇种土田,照顾老人他心安。三月里来是清明,正是种烟好时分。烟苗送到责任地,婆娘儿女齐上阵。四月里来立夏到,土里烟苗长得好。书记来人查看苗,教我打药除虫草。五月里来是端午,男人在外打工苦,照片微信发过去,烟叶长得肥鼓鼓。六月里来大小暑,土里杂草像老虎,疯长超过烟和土,急得媳妇焦心窝。七月里来像炉火,天热叫人着不住。书记调研进村来,走到烟地把草除。整把锄头就干起,杂草根根把命脱。八月里来秋分到,媳妇烤烟硬是好。烟叶长得黄油油,媳妇心里乐姣姣。九月重阳人人忙,烤烟纷纷进烤房,只用种来不管烤,收购安排有人手。十月里来立冬到,媳妇卖烟有钱了,收入许多存银行,敬老爱小少不了。冬月里下小雪,天气日日冷了得。炉中煤炭烧得旺,相(烤)起火来好安逸。腊月里来是大雪,男人打工回家得。走进家中多欢喜,摆谈一年净收入。媳妇称赞镇书记,为我出谋又划策。一年收入顶两年,明年打工不出去。党的干部为人民,富民强国怎了得。全家幸福哈哈笑,全靠党的好政策。[2]这出由“唐二”和“幺妹”表演的灯戏,讲述书记引导村民调整产业结构,帮助农家薅烤烟的故事,情节十分简单,可谓“小”,但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大主题。先是书记为农民增收致富想办法,通过调研,为农民找到种烤烟这条增收致富的好路子。有了好路子,不一定被农民接受,为此书记又下村引导村民种上烤烟,因男人外出打工,家中缺少劳动力,在烤烟地杂草疯长之季,书记入村调研,面对此情此境,二话不说,撸起衣袖下地帮农民锄草。小小故事,折射出党的基层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工作重心下移,主动接地气,抓落实,让党的强国富民政策落地生根,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灯戏集中反映出新时期党的基层干部为民执政、服务于民的精神风貌。黔北花灯“小”见“大”、以“小”艺术手法的运用,这是由创编人员文化水平、欣赏者艺术审美能力、花灯表演角色人数、演出场地决定的。花灯戏的创编人员大多是当地村民,要说能创作鸿篇巨制,可以说是很困难的。花灯戏的角色少则两个,多则四五个,受灯艺术“二小戏”“三小戏”的影响,加之演出时间限制,灯戏不便有较复杂的故事情节;花灯戏大都由当地百姓自编自导自演自我欣赏,受众是广大村民,过于复杂,超出了百姓的理解与接受水平。正因为如此,形成了黔北花灯独特的艺术特色。
二、以“土”为美,土味实足
黔北花灯根植于民间,源于普通百姓耳熟能详的日常生活,演出多为自娱自乐,编者、演员、欣赏者绝大数是乡里村民,因此“土”味十足。这种“土”:一是内容“土”,贴近农村日常生活,如“抠蕨巴”“悲心诚”“闹河鱼”“取同意”“哭出嫁”等,大多属黔北地区所独有;二是语言“土”,大量使用黔北方言,如“甩坨子”(不讲信用,丢下别人)、敲磕拽(敲一下头)、打逛子(精神不集中)等,灯戏根植于黔北方言,唱词与聊白大量使用方言俚语,处处带着泥土的芳香,使灯戏实现“通俗易懂、雅俗共赏”的目的;三是讲究押韵和大量使用歇后语,使花灯聊白与演唱达到和谐统一的效果。如《老何学科学》:说老何唱老何,人说老何傻戳戳(很傻)的,人老心不老,牯捣起(偏要,强行)来要上学。别人背后掺滥条(背后说坏话),尽说老何几多恶:家中事情梭边边(溜走或躲开),想精想怪(发奇想)学科学。默倒(以为)自己嫩蒜得很(很嫩,年轻),鬼迷食眼的(诡异)坐角角。一眼定倒(盯着)老师讲,从头听到课刹角(结尾)。这段灯戏,讲农民老何参加扫盲班学习科学的故事,聊白与唱词几乎全是黔北方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听来倍感亲切。黔北花灯以“土”为美的特点,还表现在讲究押韵和歇后语的使用。黔北花灯唱词讲究押韵,这在许多例子中可以看出。另外,聊白大量使用歇后语、谐音和比喻,使灯戏生动有趣,独具特色。如流行于仁怀市喜头镇一带的戏灯,有一段“唐二”与“幺妹”的“聊白”:哎呀,要我老唐说花灯,就是曲线(蚯蚓)吃土——开口就是。哎呀,今天我幺妹来唱花灯,就是起重机吊鸡毛——不费吹灰之力……你们展开点(远离一些,腾出地方),我跳个花灯是(音:si),你们在占倒起(占了地方),我癞疙宝穿盔甲——蹬打不开呀!哎哟,我还不是一样,水牛追兔子——有力使不上咯……哎哟,我幺妹今天要唱就唱好听的,不然的话,人家还说我泥水匠整耗子——敷衍了事。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最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黔北花灯戏恰当运用了群众熟知的歇后语,给这种“土味”赋予了新的美感,更给花灯戏增添了艺术感染力。黔北花灯以“土”为美,正是其“个性”“灵气”所在,有人称:“土”审美特征是那一片土地上盛开的鲜花,是那一片土地上人民喜爱的美。正是因为这种“土”味,才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在民间广泛流传。
三、一线串珠,结构谨严
黔北花灯的唱词和聊白,多有表现大主题的灯戏。为了“有力”表现这些主题,常常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材料。这些材料,往往时间跨度大,内容包含多,把它们有机联结演唱,靠的就是一根“线”,用“线”把内容“串联起来”,人称“金线串珠”。这些“线”,常常采用数字、节气、月份、季节、记时“五更”等,如《十谢共产党》《四季歌唱书记好》《五更劝夫》《说三十二怕》《十二月来唱新农村》等,如黔北人家耳熟能详的《十谢共产党》就是以数字一到十为线,把共产党领导人民翻身得解放,当家作主,到走上富裕路,过上好日子的经历,一一表述出来,从吃、穿、住、用,到交通出行、学习文化、生活消费、医疗保障、种地、养老等十个方面,全方位、全视角表达了黔北农民老百姓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由于采用“金线串珠”的手法,灯戏唱词前后相连,显得十分紧凑连贯。又如《十二月说儿媳》:一月春花开,媒人进屋来,给儿提谈良家女,相貌端庄好人才。二月李花放,亲家进屋来,双方老人都赞许,盼媳进家来。三月桃花绽,把亲订起来,婚事约在四月里,夫家准备接人才。四月桃李熟,儿媳迎进屋,一声爸来一声妈,感觉好幸福。五月棕叶绿,儿媳有出息,考上村干部,百姓夸奖不吝啬。六月里来热天到,婆母倒地把脚折。儿媳背着就跑起,医院里来亲服侍,揩了屎来又端尿,人人尽夸这儿媳。七月苞谷熟,公爹得病起不得,儿媳天天来服侍,不怕臭气熏倒起。八月里来稻谷黄,儿媳心中累得慌,看见公爹不见好,儿媳寻医奔走忙。九月里来是重阳节,公爹公婆热泪流不息。爹娘大病已痊愈,全靠此儿媳。十月里过后是冬月,儿媳生娃坐了月,公爹公婆来照顾,平平安安每一日。冬月里来下瑞雪,家和万事兴,儿孝母安逸。十二月来雪花飘,全家和美把福招,社会主义新家庭,哪家不是一样好?灯戏唱词,以一年十二月份更替来“串联”,把农村迎娶媳妇,媳妇进屋孝敬老人,主动承担家庭责任,最终使家庭幸福、和谐的故事“一线串珠”,歌颂了社会主义农村新型的婆媳关系,表达了人们对处好婆媳关系向往。综观黔北花灯,凡属叙事,几乎无一例外,无不采用这样的艺术手法,形成黔北花灯的一大亮点。
四、注重押韵,朗朗上口
黔北花灯,唱词与“聊白”大都“四言八句”,以七言为主,五言为辅,如《五更劝夫》。无论五言还是七言,都讲究上下句押韵。因为押韵,使黔北花灯语调谐和、委婉动听。这种押韵,一是便于对白,达到朗朗上口的效果;二是使演出诙谐幽默,便于欣赏。花灯唱词或对白的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间换韵。如流行于播州区泮水马蹄一带的“还四官菩萨”中唐二的唱词:天仙地仙水仙娘,骑龙骑虎骑凤凰。天仙骑凤归天去,地仙境骑虎走忙忙。水仙骑龙归大海,三肖王母来降场,红灯会上了愿台,拜上拜下多拜上。掩上屠师老师傅,千斤猪头要一个,红花美酒要一瓶,敬了财神敬地神,主人进金我进银。唱词先押“ang”韵,后又换押“en”韵,以此达到生动流畅、诙谐幽默的效果。又如至今仍流行仁怀喜头一带的《唐二赶场》:唐二本性唐,正月初一去赶场。来到乡场上,只盯花姑娘。眼睛就像丢梭子(东看西瞧),看见姑娘卖麻糖。樱桃嘴高鼻梁,柳叶眉红脸堂,身材好比风摆柳,长发飘飘好长相。唐二走过去,买了许多糖。不是为买糖,只为花姑娘。眼睛盯到姑娘看,色迷兮兮赶了场。唐二本性唐,正月十五再赶场。依然沿街转,寻找糖姑娘。来到十字路,姑娘卖麻糖。心中好安逸,猴叽猴叽挨姑娘。开腔讲话咕噜噜,嘻皮笑脸买麻糖。问了这样问那样,慌说还没吃喜糖。唐二本性姓唐,二月初一去赶场。急急忙忙到场上,寻找糖姑娘。来到姑娘摊子旁,出手把糖全买光。花言巧语骗姑娘,来到山岗上。甜言蜜语向姑娘,支脚动手耍流氓。忽然林间一间吼,抬头一望丈母娘。杂种私儿“机关枪”,魂飞魄散出洋相。家中有高堂,儿女一大帮,你还有心干勾当,皮脸放在茅厕上。举起锄头追过来,屁滚尿流落了慌。唐二本性唐,回家跪屋堂。眼泪汪汪下,愧对妻和娘。菜刀断手指,求饶声声ang(响)。赌咒发毒誓:如再好色就***,从此不去艳(勾搭)姑娘。[1]唱词押“ang”韵,一韵到底,一气贯通,把男子爱情不专,寻花问柳、拈花惹草,最后发誓痛改前非的故事讲述出来,鞭挞了社会丑恶现象,达到弃恶扬善的目的。花灯唱词善于押韵这一艺术特色,使表演更具诙谐幽默,更易为百姓喜闻乐见。
五、拟人手法,妙趣横生
黔北花灯的一些唱词和聊白,还大量使用拟人手法,使演出充满生活情趣,如流行于正安安场、仁怀高大坪一带的《小菜打仗》:锣沉沉,鼓沉沉,你今听我表个小菜名。荳花王子登龙位,葫芦疙瘩最先行。一点菖头排队伍,二点黃瓜父子兵。四季豆出来多威武,手提钢刀杀回程。海椒(辣椒)林中起了火,苋菜烧得红淋淋。苦瓜烧起果子泡,丝瓜烧得颈长伸,萝卜吓得忙钻土,光顾头来不顾茵,茄子吓得乌了脸,忙把钢盔来戴紧。只有红苕胆子大,慢慢牵藤盘根生。冬瓜拿来当炮打,豇豆拿来做火绳。十字街头三大炮,打得芫荽臭难闻。[3]这段“聊白”,以拟人的手法,形象生动地描写各种蔬菜的颜色、形状等特征,极富有生活情趣。又如《牵牛啷啷要结亲》:牵牛啷啷要结亲,所有亲朋都请尽,所有亲朋都请尽,单差一个做媒人。做媒之人不请别一个,单请蛤蟆大婆誇啦誇啦做媒人。做媒之人都请齐,单差几个抬轿人。抬轿之人不请别一个,单请那个蚂蚁大哥叫腰杆(细,身段好)抬轿人。抬轿之人都请齐,单差一个吹奏人。吹奏之人不请别一个,单请那个牛角蜂公公噫呜噫呜吹奏人。吹奏之人都请齐,单差几个打旗人。打旗之人不请别一个,单请飞蛾大姐两扇扇子劈啦劈啦打旗人。打旗之人都请齐,单差几个接亲人,接亲之人不请别一个,单请叫鸡(蟋蟀)妹妹两股须须(胡须)接亲人。接亲之人都请齐,单差几个办厨人,办厨之人不请别一个,单请螃蟹大嫂七手八脚摆出来,办厨之人都请齐,单差几个吃酒人。吃酒之人不请别一个,单请饿老鹳(白鹤)大哥伸颈伸颈吃酒人。牵牛啷啷要结亲,单等那新郎倌簪花挂红去做成。[3]这个花灯讲述了一桩婚姻的起始过程:牵牛啷啷不想一辈子单身,就去请誇啦誇啦擅长做媒的蛤蟆大婆,蛤蟆大婆经过深思熟虑,物色了与牵牛啷啷才貌相当、门当户对的姑娘。蛤蟆大婆真是专业人才,她能说会道,三下五除二就把女方家说动了。婚订礼数之后,即操办婚事。毕竟这是终身大事,总要把婚礼办得像样些才好。于是就决定请“专业人士”来操办。当天,腰杆紧紧扎扎的蚂蚁大哥精神振作、专心致志抬轿,飞蛾大姐劈啦劈啦、兴高采烈打着彩旗迎亲,乐队总负责兼乐师牛角蜂(马蜂)公公噫呜噫呜卖力吹着迎曲等,细心的蟋蟀妹妹与新娘早有交结,她负责接嫁迎亲(或做伴娘),她乐不可支,跑前顾后……迎亲队伍鼓声振奋,乐声悠扬,吹吹打打,浩浩荡荡,一派喜气洋洋。吉利时分,新娘迎进,牵牛啷啷家早已高朋满座,宾客盈门。享有“厨师”职称的螃蟹大嫂正“七手八脚”,将美味佳肴端出厨房摆上宴席,款待亲友。负责接待嘉宾的白鹤大哥,在堂屋“合席”上主持庄重的传统仪式。男女双方亲友“代表”悉数到场后,只见白鹤大哥彬彬有礼,落落大方,尽展“礼宾”之才华。他中国酒文化功底深厚,深谙主持“合席”之道。言行举止,庄重大方;斟酒劝酒,言语得体,不失待客之礼数。良辰美景之时,“簪花挂红”的新郎与披金戴银、美貌如花的新娘款款而来,敬酒祝福,感谢之言不绝于耳。正是花灯戏用拟人的手法,通过生动传神的描写,描绘出一幅令人羡慕的婚礼图,把人们追求和谐安宁、羡慕男婚女嫁幸福生活的喜悦心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黔北花灯的艺术特色,远不止上述这些,作为最具特色的一种民间文艺瑰宝,它的产生与发展源于古朴厚重的黔北地方文化基础,因群众与艺人的努力而世代相传。它适应时代社会需要,满足人们精神需求,以其特有的艺术特色,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今天,我们应当努力传承黔北花灯的艺术精华,使黔北花灯这一民间、民俗文艺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下去,为弘扬民间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忠禄.余庆花灯[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232.
[2]秦应忠,袁锡彬.遵义花灯[M].内部资料,2015.89.
[3]崔克昌.黔北花灯初探[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28.
上一篇:媒体舞蹈艺术的表现风格及发展趋势
下一篇:艺术形式在首饰设计中的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