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8 10:20 所属分类:其他论文 点击次数:
摘要:本文首先对于费孝通老师的《乡土本色》进行简单文献综述,介绍中国人的乡土本色到底是什么样的,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此外阐述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化社会是否会让我们逐渐褪去乡土本色。
关键词:文化与社会;乡土本色;乡土中国
一、文化与社会
起初,对于文化这个词,我没有一套自己的具体理解,只是觉得文化这一词被广泛应用,那文化就应该是涵盖万物;社会与文化,我素来认为这两者的关系应该提升到宏观层面才会有具体的诠释,可以被更好解释。结合费孝通老师的《乡土本色》,我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文化就渗透在我们的点滴生活中,我们每个人的想法、行为、习惯等都是在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建构出来;文化与我们生活的社会彼此紧密相关,文化逐渐影响社会,社会反之培养文化建构,文化与社会共同发展。
二、中国人的乡土本色
第一、中国社会的乡土性
在费孝通老师的《乡土本色》中,首先提出了“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句话的理解是这样的,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譬如一个人到了陌生的地方,会出现一些不适应的情况,大家很自然地说这是“水土不服”,足以证明我们与土地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都是依托于土地才能好好适应和生存。接着,费孝通老师又讲到,乡下人之所以被说“土气”的原因:第一、从人与空间层面来说,因为土地无法移动,依托于土地生存的人无法流动,乡村人口一代一代在同样的土地上生活,在出现意外或者人口饱和时,一些人远离土地,但是还是很少的,因为土地是人们定居的资本。第二、从人与人层面来说,居住在一起的集团与其他集团彼此间有空间距离,存在“孤立与隔膜”。一般来说中国的乡下是聚村而居,这是因为:一、“小农经营”需要大家需要聚集生活;二、彼此间需要协助合作水利;三、人多安全;四、长期聚集而局,进而“继承祖业”,壮大村落。乡土社会里的个体为了谋生这一共同目标,分工协作,有机的聚合在一起,于是形成了没有陌生人的“熟人”社会。其中,乡民之间的交往是基于彼此的熟悉和信任来进行的,法律不是调节乡土社会中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基本依据,“在乡土社会的信用产生于一种行为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这种信用远胜于法理社会中的一纸契约。不同村之间联系不密切,所以乡土生活具有地方性特点。综上,因为乡土社会的地方性(孤立与隔膜),妨碍了现代社会的流动性;乡土社会尊崇的是礼俗,与现代社会尊崇的法理精神不符;乡土社会对世界的认识只限于个别关联,影响对抽象的普遍原则的追求,所以会说乡下人“土气”,是“土老帽”,可“土”字才可以看到中国社会最本质的东西。[1]
第二、乡土本色的魅力
在人的意识里,有些事看似寻常,却越细想越困惑,越深究越在意。乡土,一个朴实无华但又牵动无数游子的词,引发无数人的相思之情。对于中国人,最看重的就是家乡,是自己的“根”。比如“入土为安”、“落叶归根”等。原来我不懂这些话到底是什么含义。直到现在,我长大离开了家在外求学,才懂得“家乡”这个词到底意味着什么,就是那方最熟悉的养育自己的土地,在那片土地不断成长,人与人之间彼此熟悉,大家就像鱼儿在水中一样自由和快乐,毫无疑问我们口中的“家乡”就是中国人的乡土中国。既然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那么这种乡土性代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要受到土地的影响。
我们的文化和习性,很多的根据都可从土地里找到[2]。由于乡土相对地方性、封闭性的特点,逐渐建构成中国的传统和保守,根深蒂固地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传统和保守不仅植入到个人和家庭中,也在一定程度建构成为国家的特点。回顾历史,对于中国的保守不能单纯地去评价好坏,但是保守这个特点的确一直存在。在当今社会,很多人追求的是安定与稳定,“我只想种好我的一亩三分地”,每个人都希望平平淡淡,知足。这都与中国人的传统和保守有紧密的关系,乡土不仅为我们传递传统,也提供人生经验,俗话说“吃的盐比你吃过的饭都多”,“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在这个乡土社会中,没有比吸收借鉴前人的经验来的快、有效的方法了。潜移默化地,大家把前人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作为自己生活的指南,逐渐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办事风格。
“水土不服”、“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就是每个地区的水土环境,人文环境都不同,人的性格,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人文历史也就随之而改变;而生活在一起的人,性格也会很相似。我们的骨子里都植根于泥土,受乡土性影响,土地不仅养育着一方人的成长,还寄托着终老;不仅寄栖一方人的一生,而且也养育着繁衍的世世代代。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土”被视为粗俗的象征,但是无法否定的是,我们的祖上先輩都是依靠着土地世代生存的,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我们都离不开一身土气耕种收获的衣食父母。
总结
在以农业为主的社会里,中国的农村延续了数千年,有着稳定的因素,在缓慢前进。然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们的乡土社会在时代的脚步下渐渐发展,一些乡土性逐渐淡化,但中国的乡土特色仍会存在,继续产生深远影响[3]。中国想要更好的发展是不会摆脱土地的,人就好比是树上的叶子,虽不断凋零但会生出新叶,但根一直在,依然扎在乡土这泥土里。
参考文献:
[1]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6-11.
[2] 颜荣,武佳飞.《乡土中国》浅析[J].法制博览, 2018(17), 245-246.
[3] 刘心雨.浅析费孝通的“乡土中国”[J].文学教育, 2017(08), 116-117.
上一篇:工艺模板设计原理和应用
下一篇:海难事故应急救援的问题和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