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经济论文

第三次分配的内涵及作用分析

时间:2023-01-29 20:32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点击次数:

  摘要:第三次分配以道德为动力建立在自愿基础上对社会资源和社会财富进行分配。对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具有有益补充,在我国实现共同富裕、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但第三次分配在我国发展程度并不高,主要存在慈善机构善款使用效能低;民间捐赠热情不高;志愿者紧缺、服务水平差三个方面问题。完善第三次分配运行机制,我们应从慈善机构、政府、民间三方力量为抓手推动第三次分配科学化、规范化、大众化。

  关键词:第三次分配;弱势群体;慈善;志愿服务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刻,党在第十九届五中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再次强调要“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发展慈善事业,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由此可见,第三次分配在国家经济生活中非常受我们党的重视。本文就第三次分配的涵义及作用、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展开论述,以望推动第三次分配机制和政策在我国更加规范和完善。

  一、第三次分配的内涵及作用

  (一)第三次分配的内涵

  目前我国收入分配体系由初次分配、再分配和第三次分配组成,三次收入分配分别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功能,不可相互替代,它们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改革开放推动了我国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全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财富给中华民族由来已久的慈善意识提供了成长的土壤,第三次分配逐步走进人们视野。早在90年代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就对第三次分配的概念做了初步界定。他指出:“第三次分配,即在道德力量作用之下的收入分配,与个人的信念,社会责任心或对某种事业的感情有关,基本上不涉及政府的调节行为,也与政府的强制无关。”随着我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民间慈善意识普遍提升,第三次分配发挥的作用越来越不容小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后,被誉为“中国风险投资之父”的成思危强调,“三次分配要讲社会责任,先富起来的人在自愿的基础上,拿出自己的部分财富,通过慈善事业等方式,来帮助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改善他们的医疗、文化、教育和生存条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后,国务院副总理刘鹤指出:“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影响下,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是对再分配的有益补充。”从上述可见,新时代条件下,第三次分配从内容和形式上获得了创新,我们对第三次分配内涵的认识更加科学,基本形成共识。

  (二)第三次分配的作用

  1.第三次分配是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有益补充

  对初次分配缺憾的补充。初次分配环节强调兼顾效率与公平,但分配主体采取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则,那么先天条件、客观环境等非人为因素对人的影响就会显露出来,发展起点不一必然导致收入高低不等。随着市场机制的不断发展,其弊端暴露得越明显,收入差异超出了合理有度范围处于失控状态,不利于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建设。第三次分配所提供的基本生活救助、教育技能培训等带动他们更好的参与社会生产活动,弥补在初次分配中的不利条件。李克强总理在会见全国民政会议代表时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使社会大家庭更加温馨和谐。”志愿者化身调和社会矛盾的润滑剂,深入基层参与社会治理、社区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对再分配不力的补充。再分配侧重于公平,是政府对各主体收入再调节的过程,是对初次分配的补充。主要方式为财政税收的转移支付,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我国是人口大国,对再分配的辐射范围要求极高,不平衡不充分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了再分配力量有限,贫富分化现象依然存在并趋于扩大。慈善机构开展公益性事业,能动地覆盖社会方方面面、角角落落,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政府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财政负担和行政压力。民间自发的捐赠活动形式较为灵活,自下而上地为政府转移支付提供了借鉴和启发,解决了再分配践行方式缺少创新性的问题。

  2.第三次分配是通往共同富裕的助推器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邓小平共同富裕思想提出以后,一批有能力、有魄力的、有资本的企业家,凭借国家的政策支持,在改革开放的大好发展形势下首先富裕起来。我国发展从东西差距走向南北差距,无不凸显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如出类拔萃的集约型高新产业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等对外开放地区,粗放型低端加工制造业多分布于内陆闭塞地区。

  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发展保驾护航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环节。例如,社会责任感较强的先富者们无私分享发展成果引进先进机器设备,带动落后地区利用自身独特优势把握发展机遇,改变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人才是发展的必备要素,志愿者在偏远山区的支教活动为当地培养建设人才,推动当地内涵式发展。第三次分配一定程度缩短了落后城市与发达城市的差距,践行了邓小平“先富带动后富”的理论主张。

  3.第三次分配是我们奔赴“美好生活”的加油站

  习近平从新时代历史方位出发,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除了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水平,也包括由之衍生的更高境界精神需求。对全社会来说,慈善机构为我国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添砖加瓦,拯救将要失传的手工艺技术,丰富文化资源,满足了我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第三次分配在受助者与帮助者追求“美好生活”上发挥着双向互惠的作用。对受助者来说,第三次分配在满足社会金字塔底部群体物质生存需求的同时,治愈了他们的失落与无助,提升了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对帮助者来说,马斯洛需求理论认为最高层次需求是尊重和自我价值实现需求,第三次分配满足了爱心人士实现个人价值、践行道德的高层次需求。实则,道德践行度是我们幸福感获得的重要依据,“授人玫瑰,手有余香”,他们在践行助人为乐这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同时,也获得了更有意义、更持久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