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1 09:26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摘要:所谓养成教育,指的是学校与教育工作者共同培养学生,使其养成正确的语言、思维以及行为习惯。我国高校开展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便是促进学生群体全面发展的集中表现。学生习惯属于自发的行为和动作,在一定周期渐渐生成,对于学生个体有着消极和积极两个维度的影响,消极行为习惯会约束学生进步与发展,而积极行为习惯则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客观对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与事物。因此,我国高校应提高对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真正发挥养成教育在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前言
众所周知,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健康人格,而要想培养健康人格,必然需要从行为习惯着手。对于正处于行为习惯形成关键时期的学生来说,其所涉及的行为习惯相对较多,包括学习习惯、思维习惯、语言习惯以及生活习惯等等,能否强化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关系到学生未来的发展。而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教学往往更为倾向于知识传授,导致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有所欠缺。针对上述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将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落实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多元措施强化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为高校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高校学生行为习惯教育的重要性
1.1提升高校就业率
近年来,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企业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通过对当前企业的招聘情况分析可以得出,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行为习惯的复合型应用人才更受招聘单位欢迎。在工作岗位上的适应能力更强,成长空间更大。高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在日常教育活动中,要帮助高校学生获得综合能力提升,除了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技能之外,还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为学生走出学校,顺利走向就业岗位提供保障,强化高校学生在工作岗位的就业竞争能力,在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与社会形势之下获得更多机遇,迎接更大的挑战。
1.2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是高校学生走入社会工作岗位获得更多机会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代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表现以及根据。在高校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接受专业知识并最快实现知识转化成能力。在走入社会之后,通过具体的社会实践以及生活实践过程了解到社会环境,民生民情,能准确的把握时代发展趋势获得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培养,获得更多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除此之外,高校学校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是其在工作过程中获得优势竞争力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构成。
2优化高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
2.1多方合力,力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从某种程度上讲,高校学生重塑习惯的过程,也是一个用高级快乐替代低级快乐的过程,得到的高级快乐越多,良好行为习惯也越稳定和持久。这个过程必然漫长,反复在所难免,所以,高校教师除了赋予学生“加速度”以外,还必须给他们套上“紧箍咒”,即动用各种外部力量减少和防止他们的不良习惯反弹,下面试做具体分析。
(1)落实校园规章制度。传统文化教育并不能包治百病,极少数高校学生卫生习惯差,旷课迟到频发,违规使用电器屡教不改,面对班主任的劝导,他们内心深处也知道不对,但是由于意志力薄弱,是非观念混乱,往往会对自己的违纪违规行为进行“合理化”解释,陷于自我欺骗而不知,对班主任的承诺也是屡屡落空,这部分学生比例虽然很低,但是“破窗”效应巨大,必须依靠规章制度约束和惩处。
(2)建立优化学生行为习惯考核体系。目前,许多高校建立了学生素质教育学分评价系统,对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量化考核,对引领高校学生的行为习惯起到了显著作用,但是“法久生弊”,往往出现学生单纯追求绩点而忽视所参加活动本身的意义,或者院系为了确保学生绩点合格率而“放水”的现象,需要在实践中加以完善。
2.2发挥教师和榜样人物的示范影响作用
根据现代教育学的观点,学生的一个显著的“共同特征”是他们具有“向师性”。教师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学风格、言语观、思维方式在不知不觉中都在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同时也在其行为习惯的形成中起着榜样激励和主导作用。教师每天都在向高校学生传授知识和方法,与高校学生接触最多的人是他们的学科教师。此外,教师在高校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也是伟大的。因此,教师不仅应该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内容和方法来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应该以良好的服饰品质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感染高校学生,利用教师在行为习惯方面的示范效应,使高校学生受到无形的教育和影响。例如,在信息时代,一些高校学生有在课堂上玩手机和玩游戏的坏习惯。因此在每堂课之前,教师会在学生面前关掉电话,然后开始讲课。当高校学生看到教师可以带头做这件事时,他们会逐渐减少在课堂上玩手机的频率,这是教师榜样的激励作用。此外,在高校内还可以开展各类评比与竞赛活动,如榜样人物评选,技能竞赛十佳等,组织个人或者小组形式的集体比赛,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各类活动之中发挥所长,培养集体荣誉意识,回归到日常中养成自我监督与管理的良好行为习惯,由此获得自主性成长。
2.3鼓励评价,鼓励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
行为习惯的培养不仅需要在日常教学活动的细节中进行,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做出鼓励性的评价,从而评价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帮助学生改正错误行为和习惯的同时,还能有效保持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综合参考学生的实际情况,评价模式应以激励模式为主,教师要主动关注学生行为习惯的亮点,尽量挖掘学生行为习惯的潜力和优势,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己行为习惯优势的机会。只要学生在行为和习惯上取得进步,教师需要在第一时间进行鼓励和评价,从而做出积极的心理暗示。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进一步规范自己的行为习惯。应该注意的是,每个学生都必须有差异,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教师应尽可能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可以建立不同的评价方法,同时鼓励评价、委婉地指出了一些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在行为习惯上的优势,也能感受到自己在行为习惯上的进步。比如,对于日常教学活动,老师需要掌握每个学生的好习惯,爱好,坏习惯,在教学过程中展现自己的优势,比如有的同学坚持体育锻炼。基于老师的深度挖掘和积极鼓励,它可以使每个学生加强对行为习惯的认知,无疑可以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相互学习,互相鼓励。
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进步、发展的关键性人才资源,若想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学校与教师应明晰行为习惯对于学生带来的各种影响,着眼于优秀行为习惯,积极实施养成教育,同时提高教育质量与水平,扭转高校学生现阶段存在的诸多消极行为习惯,进而推动学生群体全面发展,最终实现高校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松建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J].中国民族教育,2018(9).
[2]吴薇.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思考[J].新西部,2018(17).
[3] 张文博.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的影响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7(2).
上一篇:高校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策略
下一篇:钢琴即兴伴奏在高中音乐教学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