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0 11:22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摘要: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经过多次变革后虽已获得长足发展,但是对于思辨能力培养层面仍缺乏关注。鉴于此,明确思辨能力与其培养的内涵机理,分析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必要性,论述英语教学中构建思辨能力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构建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模式
引言:
近些年,思辨能力培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创新和改革的热点议题。英语教学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其教学改革应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基准,服务于提升国内高校英语教育质量、教育水平这一目的,构建为国家、社会培育高素质与创新型人才的新型教育格局。明确思辨能力与其培养的内涵机理,探索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必要性,正确认知现阶段英语教学中构建思辨能力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策略,对现阶段身处困境的英语教学有着启示意义。
一、思辨能力与其培养的内涵机理
大多数人将英语教学视作专业性语言技能和技巧的训练,认为其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关联甚少。该认识的产生源自对于思辨能力内涵及英语学科属性认知偏差,清晰掌握英语教学的定位是在英语教学中强化思辨能力培育的重要前提。Criticalthinking是源自西方国家专业术语,指的是建立于标准之上的具备辨别力的判断。并且“thinking”(思考)必须通过既定表现方式加以呈现,否则他人则难以准确理解其具体内容。所以这一词汇不仅涵盖心理活动维度的思考,还包含此种心理活动的多样化外在表现,例如口头表达、书面表达以及所采取的实践行动等,本研究将其翻译为思辨能力。
思辨能力作为理性层次的判断力,其本质上属于再思考,是针对已经生成的思想的修正、回顾与评价。本研究以广义层面定义思想这一词汇,把其视作个体或者他人的理性、智力的必然产物,涵盖论证、信念、假设与理论等。思辨能力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因为社会大众需规避只单纯接受事物表面维度价值的思维惰性。培养学生思辨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根本任务,亦是大学期间学生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现如今,学术界普遍认为学生思辨能力培育具有一定的共性,但不可因此认为其过程属于完全可凭借形式练习、脱离真实语境便可完成的一般性语言技能训练。思辨能力可培育学生个体认知主动性、责任意识与成熟性,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根本责任。
二、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模式构建的必要性
(一)基于教学本质层面,有助于顺利落实完整化英语教学
课程要求清晰规定,我国大学英语学科具备人文性与工具性。但是因长时间受到应试教育及功利主义影响,我国英语教育普遍重视工具性目标,忽略人文性目标。并且英语教师对于工具性目标往往存在理解层面的偏差,将文本内容视作语言样本,侧重于大学生对于文本内容的复制性与接纳性认知。在此认知视域下,英语教学过于重视学生语言技能训练,忽略披露蕴含在语言文本背后的理论概念意义,导致意义成为学生技能水平提升的阻碍。这一教学模式欠缺质疑精神与问题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生成急功近利思想,同时学习思维与视角狭窄,在智力发展层面无法获得充分满足,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主动性与独立性也较差。此现象为英语教学落实培育学生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目标造成阻碍,亦是不完整的英语教学。学生缺失思辨能力,直接对其研究能力、创造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其综合素养的提高。语言作为内容与形式统一的有机体,深度分析与思考语言和文化内容与其具体学习过程,是英语教学不可缺少的构成部分。
(二)基于教学需求层面,有助于顺应当前的国际交流环境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全球数字与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各领域信息内容增长与传播速度不断加快。在这一大环境下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拥有符号分析者的工作技能,具体包括思辨性分析与评价、合作与交流、系统性思维与概括能力等。基于此,多数国家在自身教育工作中重视学生思辨能力培育,我国也提出了重视学思融合的育人目标。以英语在全球的地位来看,符号分析者各项工作技能亦广泛应用在英语语境当中。现如今,多数人虽然并未踏入英语国家,但均被要求和全球各地的人身处繁杂的文化交流与合作环境当中应用英语语言。在此环境下,要求个体可运用英语语言展开说服力较强的写作,以及依托思辨思维进行信息分析与解释。因此,英语知识学习不可仅满足于使学生群体进行两个语种的简单化互译,还应强化其对于多元化思想理念、语言表达形态间存在的关系的认知,使学生养成适应并应对新语境和新意义的能力。唯有如此,才可将对话不断向前推进,落实双方有效的合作和交流。
(三)基于学科地位层面,有助于重塑英语和通识教育的关系
众所周知,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主要构成内容,思辨能力培养是通识教育的核心目标。而通识教育的根本要求之一便是理解语境,英语学习在本质上便是对语境的充分理解。探究语言形式与观点能够让学生清晰认知到语境是进行思考的主要前提,恰恰是由于语境的差异化而生成了多元化觀点。英语教师应把语言教学视作帮助大学生努力参加充满生机以及社会建构的语言符号体系中的具体过程,否则英语教学活动则与学生思辨能力培育毫无关系。大学生群体在这一符号体系当中,既要进行言语行为,还要针对语言具体应用过程产生的符号及符号意义展开深度探究,有针对性地增强个体语言意识,实现对于语言符号体系的有效掌控。现阶段,英语教学创新呼声持续高涨,诸多学者将视角转向通识教育和英语教育关系层面。英语教学不仅要面向学生群体传授交际符号,而且还应证明其在高等教育体系当中所占据的地位,明确提出大学生群体必须学习该知识的理由,从而重塑英语和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
三、英语教学中构建思辨能力培养模式面临的困境
(一)英语课堂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陈旧滞后
多数英语教师在开展教育活动时,依旧会受到以往应试教育的束缚,在教育实践中并未精准定位自身与学生角色和地位,亦未认知到自身仅是课堂主导者,学生群体才是课堂教学主体。正因如此,教师对于学生们的多样化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会形成错误认知,在课堂中盲目性地完成知识理论化传授。并且在英语教学中,师生互动对教学质量以及思辨能力培养成效具有重要影响,但现如今多数英语教师并未对此予以高度重视,与学生群体的互动和交流频率较低,致使学生对乏味与枯燥的英语理论知识学习失去热情,这对教学活动顺利进行造成阻碍,亦不利于思辨能力以及核心素养培养。
(二)尚未明确理性与感性能力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多数教师均选择以灌输式教育模式讲解学科知识,缺乏对大学生理性思维的培育,导致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始终处在感性状态下。比如,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层面,大学生或许熟知教师所讲以及教材所包括的每个词汇,但当习题触及归纳文章中心思想,以及评判作者思想观点时,则会产生茫然之感。此现象的存在,究其原因在于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忽略大学生群体逻辑思维锻炼与培养,导致学生群体往往以感性思维为基准完成习题内容,对于需要思辨能力完成的习题则无法写出正确答案。
(三)英语课堂教学欠缺对学生个体兴趣的关注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动力源泉。以往的英语教学当中,教师均急于面向学生群体讲授学科知识的重难点内容,导致忽视了大学生兴趣关键点。在英语课堂中,教师过于频繁地为学生讲解英语知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升大学生个体英语交际水平,进而忽略学生群体英语学习热情的培养,在课堂中所讲知识普遍为教材文本内容,鲜少涉及学生感兴趣的英语新知识与英语文化等基础内容。对多數大学生来说,学习英语知识、技能仅仅为了未来拥有更好的考研、出国以及就业机会,因此只要在英语考试中获得优异成绩,便可忽视那些学生个体认为不必要的因素,如学习热情与兴趣等。事实上,这一思想具有片面性,因为唯有学生主观对于英语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才会调动学生英语学习主观能动性,从而在未来学习与生活当中有效提升英语实际应用水平。
四、英语教学中构建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有效策略
(一)营造课堂氛围,呼吁学生积极提问与质疑
基于思辨能力的层级理论模型可知,思辨能力能够借助情感特征加以呈现。思辨能力较强的学生通常具备坚毅、好奇、自信与开放等诸多情感特质。所以,思辨能力的主要培养目标便是让学生个体养成上述情感特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当中,教育通常呈现出教师绝对权威的特点。在课堂中,学生们接受教师理论内容传授,整个教学过程体现出知识便是真理的教育氛围,而教师则是这一真理的化身。在此环境下,教师若想使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情感特征,调动其思辨能力,应转变原有教学理念,真正改变自身权威性角色,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们积极展开交流互动。轻松与平等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并通过分析判断力实施有效学习。所以,教师要按照英语教学现实需要,灵活部署班级环境,配备方便移动书桌与板凳,便于学生们在课堂中进行活动,令生生之间、师生间实现情感、话语即信息交互。另外,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呼吁学生勇于表达个体看法,针对学生课堂行为进行客观、正确与及时的评价反馈,让学生真正感知通过学习生成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从而使其思维空间获得有效延伸。
(二)基于学科内容,结合知识学习与语言学习
一般而言,思辨能力可通过培训与训练养成。学生通过课堂学习与实践训练,能够逐步把握元思维意识与能力,也就是自我调控力。通过元思维的有效控制,大学生对于思维能力会不断进行计划、调整与评价,从而充分发挥个体主导作用与主观能动性,然后借助情感特质培育集认知技能训练,熟练把握认知技能,最终形成情感特质。思辨能力的不断提升与知识体系的完善息息相关。增设多元化延展类课程,不但可健全学生知识架构,而且还可提升其英语专业技能水平。语言发展和学科知识丰富并非互相孤立,而是学科知识、语言技能和思维能力互相作用、互相融合的必然产物。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应基于学科内容,把语言教学建立在某一主题或者学科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将学科知识和语言学习充分融合,从而在促进学生认知能力提高与学科知识丰富的同时,推动其语言学习能力提升。为培育学生的思辨能力,学校不但应开设英语课程,而且还应增设诸多供大学生群体选择的延展类课程。这些课程的增设,能够有效激发大学生英语学习热情与兴趣,令其在英语技能学习过程中,有效完善自身知识架构,强化思辨能力。
(三)强化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
认知技能作为思辨能力的外在表现形式,涵盖分析、推力及评价水平。大学生对于认知过程的管理或者调节,往往借助计划、监控与评价等方式展开,涉及事先计划与选择注意,以及自我管理、监控和评价等多样化策略。自主学习是训练与培养大学生认知技能的主要手段之一,同时自主学习亦有利于学生积极乐观的情感特征培育。实施自主学习应满足两个核心要素:首先,激发学生个体自主学习积极性,调动其知识学习动机,让其可真正自愿、独立与自主学习。其次,营造自主学习氛围,借助现代化教育技术所具备的优势特征,构建与健全自学互联网平台,便于学生群体获取书籍、视频与音频等多元化教育资源,从而深度学习与吸收学科语言知识及思维方法。学生自学模式可实现灵活多样,例如,大学生群体可在英语教师指导下自由择选某篇故事进行阅读,并改写故事结尾部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体的创造力与想象力,进而推动个体思辨能力及语言能力全面发展。另外,自主学习还可通过小组协助方式进行,小组合作互动,既能够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知识信息,得到情感层次的支持和交流,学会认真聆听他人建议,也有利于大学生多方位、多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提升其问题解决水平与能力。在学生提升个体自学能力之后,可为思辨能力发展供给有力支持。这是因为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发挥个体能动性,应用所学知识内容、价值观念以及生活阅历实施独立思考、客观理性分析以及精准判断。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思辨能力培养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正相关,也关乎着国家、社会长期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构建英语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在未来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应构建有效的思辨能力培育模式,增强学生的思辨意识与思辨能力,转变自身陈旧滞后的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进而强化其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李蕾,刘洋,赵晨光.英语教学中思辨能力的培养探讨———评《高校英语教学与思辨能力培养》[J].中国高校科技,2019(11):108.
[2]李冰.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思辨能力培养———以《融合大学英语》为例[J].当代外语研究,2019(4):89—96.
[3]吴桂兴.以思辨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构建[J].英语广场,2019(1):67—68.
[4]沈继荣.高校英语演讲活动的思辨能力培养与分项技能探究———评《中国高校英语演讲学习者思辨能力发展个案研究》[J].领导科学,2019(16):2.
[5]陈茂春.OBE为导向与双创项目融入相结合:“专业+外语”的思辨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9(8):24—25.
上一篇:体态律动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高校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