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06 11:57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一、特殊学生在普通学校的融入情况
融合教育(InclusiveEducation)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国际教育思潮,也称“全纳教育”。在我国,融合教育是指将特殊学生融入健全学生群体,主张普教与特教融合的教育。融合教育的指导思想与核心理念为:主张接纳,反对排斥,通过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彼此进步。随着融合教育愈加受到重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融合教育的质量、政策、效果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当前,我国普遍采取的引导特殊学生就近进入普通学校学习的模式,是基于我国国情的一种实践模式。近年来,多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从法律法规的角度对如何开展融合教育提出了明确规范。在此指导下,基础教育阶段保障轻中度障碍特殊学生在普通学校中平等接受教育的融合教育实践,获得了广大中小学校教师的广泛支持。
(一)物理层面的融合与教学层面的分离
融合教育的实施包括三个层面,即物理层面、教学层面和社会层面的融合。物理层面的融合是融合教育的前提,教学层面的融合是融合教育的基础,社会层面的融合是融合教育的目的。物理层面的融合是将特殊学生安置在适合的班级中,让其与普通学生一起接受教育。目前,我国多数地区的学校基本实现了物理层面的融合,切实做到了在普通学校班级中安置特殊学生。然而,对大多数学校而言,特殊学生在教学层面的融合仍不理想。特殊学生在普通学校就读时得不到教学层面的有效支持,既无法融入普通学校的常规教学,又没有获得适切的个别化教育,导致教学层面的融合出现特殊学生与普通学生长期分离的“随班就坐”现状。从长期看,物理层面的融合与教学层面的分离将限制特殊学生知识水平的提升和学习能力的发展,进而影响融合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特殊学生无法融入普通学校教学的主要因素
从教育的基本要素来看,造成特殊学生在教学层面无法与普通学生融合的因素有三点。其一,普通学校教师大多是本学科的知识背景,如语文、数学、体育等学科教师大多仅具备该学科的知识,缺少为特殊学生定制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的能力,无法保障特殊学生学有所得。其二,因缺少相应的学习能力,特殊学生的成绩大都远远落后于普通学生,这极易引发他们对学习的排斥感和恐惧感。其三,许多普通学校并未系统地搭建针对特殊学生的课程平台,或无法提供适合特殊学生学习、生活的硬件,如康复训练设施、感统训练用具、资源教室等,导致普特融合班级教师缺少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和教学工具。上述因素都对特殊学生教学层面的融合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培养特殊学生学习兴趣的必要性
兴趣通常是指个体对事物带有积极情绪的认知倾向,对个体的认知活动发挥推动作用。作为对学习活动带有积极情绪的认知倾向,学习兴趣有助于特殊学生自发地将注意力放在相应的学习任务上,切实提升在校学习的参与度。培养特殊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其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带动兴趣,进而获得稳定、良好的学习效果。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特殊学生对某一学科的兴趣程度会直接影响其与该学科教师的师生关系,引导其自发地与该学科教师产生更多的交互,促进融洽师生关系的建立。可见,培养学习兴趣是提升特殊学生教学质量,推动特殊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激发特殊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有效策略
当前,统编本语文教材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小学五年级阶段编排了记叙文、说明文、散文、诗歌等多种体裁的课文,设置了相应的能力目标。在教学说明文时,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整理关键信息的归纳能力和有条理描述事物的表达能力。对普通学生来说,科普性说明文条理清晰、语言形象生动,他们阅读科普性说明文的难度不大。对特殊学生来说,科普性说明文信息量大,他们在阅读时易暴露出信息提取、归纳能力不足等问题。学习兴趣的发展通常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从无趣到产生兴趣的准备阶段;二是从初步产生到逐步发展的形成阶段;三是从基本形成到长期稳定的发展阶段。针对小学阶段特殊学生对课堂学习任务不感兴趣这一情况,融合班级的语文教师应以课堂教学为中心,通过创情境、搭支架、造氛围三个策略,逐步激发特殊学生对语文课堂、语文学习的兴趣。
(一)借形象创情境:为激发学习兴趣提供准备
特殊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较弱,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应借助形象思维的作用,降低语文的学习难度,为特殊学生兴致勃勃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做足准备。图片和视频材料属于形象化材料,有助于创设具体、有趣味的情境,减轻特殊学生对课文文字材料的陌生感和畏惧感,为语文教师激发特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帮助。为此,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前为特殊学生提供与课文文字描述相关的图片材料,调动特殊学生的形象思维。语文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文对事物的步骤性描述提供相应的视频材料,帮助特殊学生建立活动过程的形象。以特殊学生A为例,该生一年级时被发现身心发育较迟缓、智商较低,三年级始申请随班学习。在阅读理解方面,A生不能理解课文中对某事物特点的描述。在阅读步骤性描写时,A生易产生误读,即将具体步骤的先后顺序弄混记岔,甚至出现缺漏。例如,在《松鼠》一文中,布封对松鼠尾巴的描述为“帽缨形的美丽尾巴”。A生不明白“帽缨形”的含义,无法在脑海中建立相应的形象,无法真正体会松鼠尾巴的“美丽”。针对这一情况,在《松鼠》一课的课前预习环节,语文教师可以为A生理解课文的文字描述提供有针对性的预习指导,如提供两张松鼠的摄影照片和一段松鼠在野外生活的科普视频。其中,摄影照片要求构图清晰,凸显该动物的外形特点,在下方标注“可爱的松鼠”“注意小松鼠的尾巴哦”等字样,科普视频要求反映松鼠搭窝的全过程,且配有相应的讲解。A生被松鼠的图片吸引,仔细观察着松鼠的外形。在语文教师的引导下,A生注意到图片下方的提示,并对“尾巴”表达了自己的感受体会,说道:“松鼠的尾巴比身体还要大。”在A生观看了松鼠搭窝的视频后,语文教师进行提问:“小松鼠这是在做什么呢?”A生回答:“(小松鼠)在把那个草填好。”A生的注意力明显集中于松鼠野外生活的情境中,对松鼠搭窝的几大步骤有了一定的了解。在课堂授课的开始阶段,A生明显展现了与往日不同的状态,注意力更为集中,且主动尝试向周围的同学表达自己对松鼠的了解。在课堂教学进行至梳理松鼠搭窝过程时,A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编扎干苔藓”的了解。虽然A生的语言表达逻辑性仍较差,但是他对“松鼠”这一话题产生了初步的兴趣。语文教师借助形象化材料创设的情境,能提升特殊学生对课文材料的熟悉度,促使其快速融入课堂教学。合适的形象化材料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强化特殊学生对具体语言点的理解,为进一步的课堂学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搭支架降难度:推动学习兴趣的形成
教学领域的“支架”理论来源于苏联教育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当前教育界普遍将“支架”定义为教育者在受教育者遇到学习困难时所提供的帮助,包括言语或文字形式的指导,且这类指导将在受教育者能力得到提升后逐步撤出。语文教师借助具体的语言情境,可以帮助学生逐步学会独立探索,激发学习兴趣,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针对A生的情况,语文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以下两类支架。1.明确思考方向A生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不强,阅读长文章时经常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A生在信息归纳方面也有较大困难,在阅读完一篇文章后,不能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形成概括性、描述性的语言,如“松鼠是漂亮的”“松鼠的面容很清秀”等,仅能复述出一些具体的字词,如“松鼠”“眼睛”“尾巴”等。对此,在《松鼠》一课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导入环节为A生提供明确的思路。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跟随法国作家布封的脚步走进大森林,认识了一群新的朋友,他们是?生:松鼠!师:那么课文围绕着松鼠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生1:课文介绍了松鼠的生活习性。生2:课文还介绍了松鼠的外形特点。生3:还介绍了松鼠的产仔情况。师:请大家回忆课文内容,说一说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在学生回忆课文内容的这段时间里,语文教师特意走到A生旁边,指出知识单上“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的句子,引导A生明确思考的方向。在讨论环节,A生尝试发言,回答道:“松鼠是可爱、乖巧的动物。”借助语文教师的提示,A生顺利回答出“小松鼠是一种怎样的小动物”这一问题,完成梳理课文主要观点的阶段目标。在接下来的学习任务中,A生的情绪更加积极。语文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思考方向和具体的语言材料后,特殊学生不再将大部分精力放在困难的大范围的信息搜寻上,而是在明确的小范围内找寻答案。这降低思维难度的做法,能帮助特殊学生顺利完成某一环节的学习目标,激发初步的学习兴趣。2.提供写作框架语文教师为特殊学生提供语言或文字的指导,可以简化思考过程、降低思维难度,帮助特殊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在写作教学环节,语文教师为特殊学生增设文字材料,并提前搭建框架,可以降低写作的复杂程度,促使特殊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成功,激发语文学习的兴趣。《松鼠》一课在写作方面的教学目标为“运用课文中的说明方法描写一种小动物”,即对学生在理解多种说明方法的基础上将其迁移运用提出了较高要求。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环节可以为A生提供一张学习单,如图1所示。资料卡用文字的形式总结了图片中仓鼠的外形特点,简化了A生从图片中提取信息并转化为文字表达的思考过程。填空题是一段完整的外形描述,有以下特点:一是提供了总分的结构,与课文结构一致,“仓鼠小巧玲珑,特别()”,后几句话分别对体形、皮毛、毛色等方面进行描述;二是明确了具体的说明方法,“长而厚的皮毛像()”的描述提示答题者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三是提供了线索,如“背部”“腹部”,引导答题者在文字资料中寻找相关信息。A生结合学习单中的资料卡,将背部、腹部毛色的信息提取并填入括号内,“仓鼠小巧玲珑,特别(可爱)。它圆滚滚的,长而厚的皮毛像(一件大衣服)。它们的毛色也各不相同,背部有(灰色、浅黄色、棕色),腹部是(白色),搭配起来特别(好看)”。语言组织方面的提示有助于降低写作任务的复杂程度,使特殊学生在交流中增强学习的信心,获得了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造氛围促投入:推动学习兴趣的发展
学习兴趣的发展,对特殊学生的学习生涯有长期的正向影响。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推动特殊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一是加强同伴合作,推动特殊学生和其他普通学生的交流互动。同伴协作虽然不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会通过影响学生投入间接促成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对特殊学生而言,积极的学习氛围能够促使其更为主动地融入课堂学习。二是加强对特殊学生的个别指导,帮助特殊学生基本跟上课堂节奏,提升其融入程度和投入程度,对其学习兴趣进行“二次激发”。在《松鼠》一课的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对比阅读,朗读《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对松鼠的描写,“松鼠体型细长,体长17—26厘米,长15—21厘米,体重300—400克。松鼠在树上建窝,利用干枝条及杂物。松鼠每年春秋季换毛,一年产仔2—3次,一般在四六月产仔较多”。随后,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的描写与课文描写的不同,鼓励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将A生安排在第二小组内,与普通学生B、普通学生C进行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的初始阶段,A生主要依靠C生的帮助进行思考,如回忆语文教师的提问和寻找课文中对应的句子。A生观察到教室讨论氛围比较热烈,同学普遍在大声的讨论,因此产生了浓烈的参加活动的意愿。在小组讨论时间结束前,A生主动对组员B生说:“我觉得这里数字挺多的。”这说明A生在对比阅读中发现了百科资料上的语言采用列数字的方法介绍松鼠。在其他讨论交流的环节中,A生能与周围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始终对各项学习任务保持高度的兴趣。针对班级容量较大时,对极少数学生缺乏单独指导的情况,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习基础较好、社交能力较强的普通学生对特殊学生进行结对帮助,帮助特殊学生跟上教学节奏。例如,在讲解松鼠筑窝过程时,为帮助特殊学生理解“勉强”一词,语文教师可以在讨论开始前,引导B生及时向A生解释“勉强”的词义。在课堂教学的导入和随堂练习环节,语文教师可以为A生提供充分的个别指导,让A生在语文教师和其他学生的指导和帮助下,读懂课文的大意,理解松鼠搭窝的步骤。在教师、同学的鼓励下,A生的投入程度不断提升,形成了“投入→获得成果→加大投入→获得更多成果”的良性循环,学习兴趣得到“二次激发”。
三、基于课例的几点反思
(一)积极调整策略
《松鼠》作为一篇科普性的说明文,对普通学生来说,其理解难度不高,文中的四种说明方法也较为常见。然而,对阅读方面存在障碍的特殊学生来说,他们在学习这篇课文时会遇到信息提取和归纳的困难,在写作练习环节也会出现难以落笔的问题。为激发特殊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应调整课堂教学策略:借助形象化的材料创设情境,帮助特殊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基础;选用合适的支架,帮助特殊学生攻克学习任务,借助自信心建立初步的学习兴趣;加强特殊学生与同伴的合作,给予个别化指导,引导其融入课堂教学,提升其学习投入度,激发其语文学习的兴趣。
(二)评价反馈
A生在本节课中表现出较为浓厚的兴趣,能主动参与小组讨论,甚至在全班进行两次交流,这在以往的课堂学习中比较少见。课后,A生对写作的畏惧感有了一定的减少,更愿意进行独立写作,在本单元的习作“介绍一种动物”中描写了喜爱的宠物猫。A生在课堂上获得了同学和教师的大量赞扬,获得了良好的课堂交流体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师生、生生关系。
(三)保持学习兴趣的稳定性
小学阶段,学生学习兴趣不够稳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自发性不足,需要依赖外部刺激保持兴趣,如教师的奖惩、父母的鼓励等;二是教师的投入度、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喜好程度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兴趣程度。对此,语文教师应注重语文学习兴趣的长期培养,既根据不同课文内容选取适当的引导材料,又充分考虑学情,同时增加对特殊学生物质或精神上的鼓励。综上所述,针对物理层面融合而教学层面分离的现状,语文教师应主动分析特殊学生无法融入普通学校教学的原因,通过借形象创情境、搭支架降难度、造氛围促投入等方式,培养特殊学生学习兴趣。
上一篇:线上线下融合实验教学模式的实施
下一篇:绘本在幼儿园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