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1-30 21:16 所属分类:课题申报 点击次数:
众所周知,国家社科、省社科等基金项目提供课题指南,里面清清楚楚地展示着几十条条目方向。但是,面对这些现成的选题方向,很多作者觉得无从取舍,不知道如何聚焦,或者担心自己的选题缺少新意,与别人撞车。为了帮助大家高效地完成课题选题,我们以2022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理论课专项172项立项项目为例,并对照课题指南里的73条方向,归纳总结出10种选题思路。
一、照搬型选题
顾名思义,“照搬型选题”是指直接使用课题指南的条目方向名称,把它作为自己的课题名称,且未做任何改动。比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陆玉林中标的重点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少年儿童和少先队工作重要论述研究》,其课题名称与2022年度国家社科思政课专项指南条目方向3一模一样。西安交通大学燕连福中标的重点项目《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研究》,与条目方向64一模一样。
照搬型选题不仅出现在重点项目中,中标的一般项目也存在这种现象。比如,广东省委党校王可卿的《“两个确立”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对应指南条目10。西南政法大学龚鉴瑛的《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过程研究》,对应指南条目12。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研究》《全面提升青少年宪法意识研究》等一般项目中,它们分别对应课题指南条目60和24。
二、仅使用原条目部分字词
这一选题思路,其实也属于照搬。但是申请人没有全部照搬,而是只搬运了指南条目方向中的部分字词,且在自己的选题名称中没有明显增加其他内容。比如河南大学林志友中标的重点项目《坚定大学生历史自信研究》,这一名称显然对应着指南条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育大学生大历史观和增强历史自信研究”,但申请人只保留了“大学生历史自信”,而舍弃了其他内容。北京市委党校鄯爱红中标的重点项目《加强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研究》,也采用了类似的选题思路,把指南条目原来中的“推动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研究”中的“高质量发展”去掉,突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几个字,同时把“推动”改成了“加强”。
三、聚焦“学校”
国家社科思政专项面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申请者。“学校”是国家社科思政专项选题的重要维度。一方面,不同的高校其思政课各具特色,不可替代,另一方面是出于平衡因素的考虑,国家也会考虑让不同的“学校”分别中标。具体来说,这里的聚焦“学校”不仅是指在选题名称中体现学校层次或学校类型,也指把“学校”二字作为主题缩小的策略。
比如《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论述研究》这个课题,对应的是指南条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论述研究”。显然,前者比后者多了“学校”两个字,实现了对条目主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缩小。再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这个课题,对应的是指南条目“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评价研究”。申请人把条目指南里的“大中小学”缩小到“高校”,完成了对学校层次的聚焦。类似的操作,也出现在课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申请人把指南条目“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中的“学校”,聚焦到了“高校”上。
相比上述申请人中规中矩的操作,有一些申请人的操作则大胆得多。比如,中标项目《北京大学收藏思想政治理论课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申请人来自北京大学,他很直白地把工作单位写进了选题上。中标项目《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独特性及路径研究》,申请人并不回避自己来自“高职院校”,不仅把“高职院校”四个字写进了选题中,而且把在选题名称中强调高职院校“独特性”。
四、聚焦“空间”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教育条件、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空间”是选题的重要因素。这里的“空间”不仅指现实中的地理区域,也可以是网络虚拟空间。中标项目中,有不少选题体现了对“空间”的聚焦。
比如,台州学院张天华的《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地方创新实践研究》,聚焦到“地方”,其实就是在强调国家统一要求下的地方实践的多样性或异质性。再如,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武潇斐,工作单位在北京,所以其课题《首都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选择聚焦“首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中小学一体化教育研究》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新疆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研究》这两个课题,则分别聚焦我国的边疆地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融入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教育课程教学研究》这个课题,申请人来自外语院校,因此想到聚焦“来华留学生”,对应的是外国人在中国。最后说一个“虚拟空间”的课题,即《网络新媒体空间青年思想引领实现路径创新研究》。作者聚焦“新媒体空间”,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五、融入型选题
融入型选题,说的课题选题侧重强调某因素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这一选题思路,其实是思想教育发展的应有之意。因为国家一直在强调课程思政、全过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些耳熟能详的思政话语决定了“融入”是广泛存在的。
今年的中标课题,有很多体现了“融入”选题思路。比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研究》《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法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程的一体化设计研究》《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融媒体案例教学研究》《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融入高校思政课长效化机制研究》《两个确立”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路径创新研究》等等。
融入型选题,理解起来并不难。我们这里着重说一下注意事项。融入型选题思路,虽然看上去很简单甚至稀松平常,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或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是一个杂物筐,不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放,都可以和它“融入”。也就是说,“融入”二字前面的这个事物,自身必须是厚重的、公认的,且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密切联系。只有符合上述要求的事物,才能“融入”。而且它要融入的对象,本身也必须是成体系的对象。比如上面提到的那些中标项目,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习近平法治思想、中华优秀传统家风文化、、伟大建党精神等,都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概念范畴,它们都跟思政存在密切联系。而且它们所要融入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思政课程的一体化”“高校思政课长效化机制”等,本身就是体系化的可持续范畴。
六、多条目主题融合
多条目主题融合说的是,申请人将指南中多个条目的主题进行了提炼,然后将其整合到一个选题名称中,从而赋予选题以多面含义。
比如,《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一体化研究》这个课题,对应的是课题指南“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融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和“新时代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研究”,申请人从上述条目中提炼出“精神谱系”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形成了现在的选题。再如,《家庭教育视角下青少年传承红色基因的内在机理与实践对策研究》这个课题,对应着指南条目里的三个方向,分别是“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研究”“加强新时代少年儿童精神素养培养研究”“推动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高质量发展研究”。作者从中提炼出“家庭家教”“红色文化”“少年儿童精神素养培养”等主题,并衍生出“家庭教育”“红色基因”“青少年传承”等自己选题的内容。
有时,多条目主题融合也会起到缩小主题的效果。比如,《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高校红色文化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这个课题,其名称主体部分来自指南条目“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研究”,“红色文化”则来自指南指南条目“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功能研究”,这里的“高校红色文化课堂教学”是对指南条目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缩小。
七、把其他条目作为选题名称前缀
把其他条目作为选题名称前缀,其实跟前面提到的多条目主题融合有些类似。这两种选题思路都同时包含了多个指南条目中的信息,区别在于“把其他条目作为选题名称前缀”这一选题思路,其选题名称的前半部分往往相对完整保留了指南条目的原有信息,但选题名称的后半部分相比指南条目的原有信息,往往变化较大。此外,作为前缀的这些信息,在选题名称中充当的是背景、视角、途径等角色。
比如中标项目《以党、团、队一体化建设推进新时代少先队特色化发展研究》,其选题跟指南条目“推进党、团、队一体化建设研究”“少先队辅导员政治素质和履职能力提升路径研究”高度相关。其中,“党、团、队一体化建设”基本保留了前一指南条目中的信息,而“少先队”则只选取了后一条目的主题。
再如,中标项目《“大思政课”视域下大学生学业拖延与特质焦虑的发生机制和干预策略研究》,作为研究视角的“大思政课”,来自指南条目“善用‘大思政课’培根铸魂研究”。而中标课题名称中的“学业拖延与特质焦虑”虽然也能看出跟指南条目“新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研究”存在关联,但外观及内涵已发生显著变化。
八、前后同时缩小
“缩小”是选题的常用策略,大家也不陌生。前面缩小或后面缩小,很多人都已在使用,我们不再赘述。这里着重介绍“前后同时缩小”。前后同时缩小,就是选题名称的前面缩小,后面也缩小。
比如中标课题《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研究》,选题来自指南条目“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课题名称前半部分的“人工智能技术”,是对指南条目“现代信息技术”的缩小,而后半部分的“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对指南条目中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缩小。再如《思政课话语有效性的增值评价研究》这一课题,对应的指南条目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评价研究”。前面的“思政课话语”是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缩小,后面的“增值评价”是对“考核评价”的缩小。类似的选题思路,同样出现在《传统儒学人格思想及其对高校人格美育的启示研究》,其对应的指南条目是“艺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研究”。
九、用同义热词替换原条目用词
“热点”是重要的选题密码,但是,“热点”只有用得恰当好处,不机械套用,才能体现应有的选题价值。国家社科思政专项中标课题,同样少不了对“热点”的使用。很多申请人使用同义热词替换原条目用词,达到让人耳目一新的选题效果。
比如《两个结合”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研究》这个课题,对应的是指南条目“‘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申请人用“赋能”替换“融入”,并在名称上增加了“高质量发展”几个字,替换后的用词都是国内的高频热点词。再如,《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校思政课程数字化转型研究》这个课题,对应的是指南条目“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应用研究”,申请人把“应用”换成了“数字化转型”,一下子跟热点建立了联系。其他的中标课题如《基于算法治理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引导创新研究》和《人工智能助推构建新时代人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研究》,分别使用“算法治理”和“人工智能”替换或补充了指南条目的原有表述,从而让自己的选题更加贴近社会热点。
十、体现特定群体生活场景
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但这并不意味着选题只能是板着面孔、冷冰冰的样子。思想政治教育原本就跟人们的现实生活高度相关,是服务于人们的精神生活的。所以,高质量的思政专项选题也应当体现生活气息,体现特定群体生活场景。
比如,《师范生师德培养长效机制构建研究》聚焦“师范生”这一群体,其反映的社会现实显然是“教师师德失范”现象,以及由此带来的教师“污名化”。《大学生“网络愤青”及其引导策略研究》聚焦的是思想活跃但不成熟的大学生群体,比如很多大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看待问题不够全面,很容易变成“网络愤青”。针对上述真实存在的大学生生活场景去做课题研究,就能体现当代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再如,研学旅行是青少年经常的活动。《港澳台青少年红色研学旅行爱国主义教育效果评价与提升路径研究》关注的就是这一活动,探讨这一活动的爱国效果以及提升路径。以往提到军人,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保家卫国、流血牺牲,但是中标项目《军校学员生命教育与战斗精神培育协同实施研究》,把“生命教育”和“战斗精神”放在一起研究,关注到军校学员的生命权利,体现出对该群体的人文关怀。
小结
以上就是我们归纳总结的国家社科思政专项的10种选题思路。当然,有一些中标项目的选题,其实同时使用了好几种选题思路。需要说明的是,没有最好的选题思路,只有适合自己的选题思路。在自己积累不够的情况下,灵活选择并合理模仿中标项目的选题思路,不失为一种科学高效的学习方式。
上一篇:课题研究方法有哪些
下一篇:课题申请书文献综述部分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