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10 11:06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点击次数:
摘要:随着中国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居民物质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加上现今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子女营养的重视,婴幼儿营养不良如低体重、消瘦及生长迟缓得到很大改善,但其超重及肥胖发生率日益严重。婴幼儿是人生生命成长的窗口期,对外界的刺激十分敏感,会对生命早期的肥胖产生记忆,不仅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和心理健康,而且增加成人后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心脑血管疾病等风险[1]。全世界儿童超重肥胖率15%~20%[2],国内儿童超重肥胖率已经高达13.5%~14.3%,说明国内儿童肥胖问题日益严重[3]。本文就婴幼儿肥胖危险因素及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词:婴幼儿肥胖;遗传因素;喂养
一、遗传因素
儿童肥胖可能由多基因共同作用导致的遗传性疾病,目前已经发现与肥胖有关基因位点高达600多位点,常见如rs9939609、增食欲素基因、FTO 基因等,这些基因使特定人群易感性升高[4]。FTO基因和rs9939609基因与低出生体重有关,增加大儿童以及成人肥胖和代谢性综合征疾病的风险[5]。肥胖存在明显家族性,父母双方均是肥胖,后代肥胖发生率为70%~80%,父母一方为肥胖,后代肥胖发生率为40%~50%,父母双方均为正常体重,后代肥胖发生率明显降低,仅仅只有10%~14%[6]。
二、喂养方式
婴幼儿常见的喂养方式纯母乳喂养、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纯母乳喂养能否降低婴幼儿肥胖存在异议,景汇泉等[7]研究表明,纯母乳喂养不能降低婴幼儿肥胖发生率。刘燕琼[8]等研究显示,早期纯母乳喂养对婴幼儿肥胖存在一定的保护作用。赵锦萍[9]等提出,6月之前纯母乳喂养,婴幼儿体重增长速度较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婴儿快,1.5岁~2岁月纯母乳喂养,婴幼儿体重增长速度较混合喂养和人工喂养婴儿慢,6月以后混合喂养,婴幼儿体重增长速度比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速度快。
三、不良的喂养行为
婴幼儿喂养行为与其生长发育情况密切相关,其早期建立良好的膳食行为将受益终身[10]。毛严松[11]等研究显示,婴幼儿不良的喂养行为主要包括强迫型喂养行为、工具型喂养行为、放任型喂养行为和情感缺乏型喂养行为,其中存在强迫性喂养行为婴幼儿超重或肥胖率明显增加,而存在后三种喂养行为婴幼儿超重或肥胖率差别不大。文静[12]等研究发现,存在强迫型喂养行为、溺爱型喂养行为及就餐的时间不固定、分心及地点不固定婴幼儿超重及肥胖发生率明显增加。赵锦萍[9]等研究发现,存在强迫型喂养行为和放任型喂养行为的婴幼儿发生率明显增加。
四、缺乏运动
随着科技不断发达,电子产品如电视机、平板、手机及游戏机等融入人们生活中,加上成人在生活中对电子产品沉迷。儿童大部分时间用来看电视、玩手机和游戏机,长期处静坐状态,当存在不良喂养行为如食用零食及快餐等,双重影响下导致儿童易患超重及肥胖[6]。研究显示[13],儿童超重及肥胖组看电视、玩电子产品情况明显比正常组多。
五、母体孕期增重及出生体重
孕期体重增长对儿童超重及肥胖影响意见尚未统一,孕期体重增长与1岁以内和3岁以上儿童超重及肥胖正显著相关,对1岁以上儿童超重及肥胖影响较小[14]。国外研究显示,孕期体重增加儿童4~6岁超重及肥胖发生有关,并增加子代肥胖基因易感性的环境更加敏感,孕期体重增长对后代的超重及肥胖影响,同时也受环境因素的限制。胎儿发育后期主要是机体内脂肪细胞的数量和体积增加,是其人生生长最快的阶段,而形成的脂肪细胞数量永久存在,高出生体重和巨大儿体内脂肪细胞数目较正常出生体重多,导致近期及远期患超重及肥胖易感性增加。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后会出现赶上生长,当这种赶上生长与机体代谢发生冲突时,很容易导致发生婴幼儿超重及肥胖。
六、其他因素
许金婷]等研究显示,母体妊娠期糖尿病子代发生肥胖是母体妊娠期血糖正常子代1.67倍。王兆品等研究显示,妊娠期糖尿病可增加新生儿出生体重、巨大儿,OGTT空腹血糖异常与糖负荷后血糖异常、孕早期血糖异常与妊娠期糖尿病存在明显的联合作用,均可导致婴幼儿超重及肥胖。婴幼儿期间服用抗生素可增加其超重及肥胖发生率,与早期使用抗生素改变肠道菌群结构有关。
综上所述,婴幼儿超重及肥胖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必须从母体孕前、孕期、婴幼儿不合理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等因素着手,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有效预防措施,如加强孕前孕期保健、宣教正确的喂养方式、培养良好生活习惯、适量的运动等。
参考文献
[1]SmithJD,FuE,KobayashiMA.Preventionandmanagement of childhood obesity and its psychological and health comorbidities[J].Annu RevClinPsychol,2020,16(5): 351-378.
[2]MihrshahiS,BaurLA.Whatexposuresinearlylifeareriskfactorsforchildhoodobesity?[J].JPaediatrChildHealth, 2018,54(12):1294-1298.
[3]刘薇,何首杰,杨银梅,等.出生因素和早期喂养方式对6-23月龄婴幼儿超重肥胖的影响[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8, 26(2):215-217.
[4]陈丽,朱永海,胡飞侠. 海曙区婴幼儿单纯性肥胖现状分析[J]. 浙江预防医学,2015,27(05):518-519.
[5]肖玲,舒俊俊,龚丹. FTO基因rs9939609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病风险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0):10-13.
[6]陈敏. 单纯性肥胖控制要趁早[J]. 家庭医学,2019(08):13.
[7]景汇泉,杨旸,杜娟,等. 中国母乳喂养与儿童体质指数、超重及肥胖关系[J]. 中国公共卫生,2017,33(1):91-94.
[8]刘燕琼. 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幼儿发育行为及营养状态和肥胖发生率的影响[J]. 黑龙江医药,2020,33(04):945-947.
[9]赵锦萍,王翠玲,卢宁,高颖杰. 改良家庭抚育模式在超重、肥胖婴幼儿居家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护理研究,2020,34(20):3741-3744.
[10]罗艳. 家庭喂养行为对0-24月龄婴幼儿生长发育影响的隊列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
[11]毛严松,余小鸣,张钦婷,陈咏梅,崔静,张金玲,吴晶,李彦亮. 北京市牛街社区婴幼儿家庭喂养行为与超重/肥胖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7,25(08):840-843.
[12]文静,樊欣,赵妍. 超重肥胖婴幼儿饮食行为问题的调查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6):13+15.
[13]钱晓勤, 霍金芝,陶佩生,等.扬州市中小学生肥胖和饮食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0):888-889 .
[14]谢水仙. 儿童1~3岁BMI_Z值的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6.
上一篇:扩张型心肌病运动康复治疗研究
下一篇:蒙医药资料治疗肩周炎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