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医学论文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诊治效果分析

时间:2022-02-11 11:21 所属分类:医学论文 点击次数: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主要是临床中颌面部、口底区及颈部软组织潜在间隙化脓性炎症的总称,化脓性炎症弥漫时称为蜂窝织炎,局限时称为脓肿[1]。正常颌面部由于结缔组织及脂肪较为疏松,各个组织之间存在潜在的筋膜间隙,当细菌感染侵入颌面部的潜在间隙时,化脓性炎症使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组织坏死溶解液化,最终形成脓肿腔隙[2]。患者主要表现为感染区皮肤红肿、发热、触痛等临床症状,有的患者还会出现畏寒、高热、头痛、乏力、白细胞总数增高、机体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感染者还会伴有呼吸困难、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感染性休克甚至昏迷死亡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出现[3]。对于患者来说,及时有效的治疗手段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分析总结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效果,针对收治的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48例展开回顾性分析,总结临床经验,详细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3年10月-2020年10月收治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48例,男25例,女23例;年龄43~82岁,平均(57.45±3.26)岁;腮腺咬肌间隙感染19例,眶下间隙感染7例,颌下间隙感染7例,颏下间隙感染6例,舌下间隙感染3例,咽旁间隙感染2例,颊间隙感染2例,其他部位间隙感染2例;咽部疼痛伴吞咽困难27例,颌面部软组织肿胀隆起42例,颈部肿胀隆起2例,张口受限21例,发热26例,呼吸困难2例,胸痛2例。
 
  排除标准: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资料不完整及不同意参与本次研究[4]。(2)原发性凝血障碍者;(3)肝肾功能不全者;(4)合并有非颌面部间隙感染因素的重症感染者。
 
  基础治疗:充分休息,保持病房清洁和食品原料卫生。同时尽量避免颌面部的运动,必要时给予静脉营养代替喂养,避免食物咀嚼。同时,禁止患者自行进行局部热敷或物理挤压,以免操作不当加重肿胀或导致炎症扩散,从而避免因口咽肿胀梗阻而窒息的风险。
 
  方法:对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病因分析、细菌培养、实验室检查、切口选择及治疗效果展开回顾性分析:经病因分析后表现为牙源性感染37例,表现为腺源性感染6例,外伤后感染3例,无明确病因感染2例。实施以下治疗方案:在所有患者入院之后立即给予患者足量的广谱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结合自己的用药经验为患者实施奥硝唑+头孢呋辛酯抗炎对症治疗,对于头孢过敏患者实施奥硝唑+盐酸克林霉素抗炎治疗。急诊局部麻醉下实施脓肿切开引流手术治疗44例,按照脓肿腔隙形成的部位选择合适的切口,切口长度应以示指可探入脓腔并可以充分分离脓腔为准(一般2~3 cm),切口选择在下颌骨下缘、颏下、口内前庭沟等部位。切开至脓腔后自切口探入示指或者血管钳充分分离脓腔,使得各脓腔间隙相互连通,并能够使脓液无阻力地顺利流出,所有脓腔均充分探查之后使用生理盐水、低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实施交替反复冲洗干预,放置一根或多根橡皮管引流条,并固定在切口部位,切口无需缝合操作。术后为患者继续实施常规的全身抗炎支持治疗,结合药敏试验调整抗生素使用种类,每天冲洗患者切口处的脓腔及更换敷料,平均换药时间9.4 d,抗生素平均使用时间8.1 d。经治疗后所有患者感染症状得到治愈,未出现相关并发症,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恢复正常水平。
 
  结果
 
  48例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实验室检查显示,48例患者白细胞总数显著上升,平均值在(13.52±5.26)×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在(83.63±3.47)%。所有患者实施血液脓液培养及药敏试验后,结果有细菌培养生长39例(81.25%),无细菌生长9例(18.75%)。其中培养出革兰阳性菌23例(58.97%),培养出革兰阴性菌16例(41.03%)。经系统性疾病分析后发现,伴随全身系统性疾病同时存在患者42例(87.50%),其中糖尿病32例(76.19%),高血压4例(9.52%),糖尿病伴高血压3例(7.14%),肝功能不全2例(4.77%),肾功能不全1例(2.38%)。
 
  48例患者的诊治效果分析:48例患者经系统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后,治愈48例;平均住院时间(10.35±1.56)d;治愈出院患者48例在住院过程中,实施脓肿切开引流术44例,术后均未见肿胀和疼痛加重,未出现感染扩散、呼吸道梗阻及坏死性纵隔炎等严重并发症,其中为改良手术切口15例,引流通畅度较好,愈合后留有的瘢痕面积较小,患者满意程度高。
 
  讨论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表现:口腔颌面部其不同部位感染存在着不同的临床表现。咬肌间隙感染的临床主要表现为咬肌部位受炎症的影响,患者的肿痛感非常强烈,并且伴有张口困难的症状;而翼下颌间隙感染的主要表现为下颌角内侧出现明显的压痛肿胀,且伴有张口受限,该症状患者多伴有冠周炎反复发作病史或下牙槽神经阻滞麻醉史;眶下间隙感染的患者主要表现为上唇底部肿胀波及鼻侧,鼻唇沟消失,且波动感较为明显,患者眶周出现肿胀;颌下间隙感染的患者临床表现为颌下区凹陷消失,且伴有明显的肿胀现象,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较为明显,临床检查易诊断、易确诊。在临床实践中,该病症患者在入院后应立即进行细菌学检查,以确定致病菌,以往治疗多采用广谱抗生素药物进行治疗,待细菌学结果出来后,采用敏感的窄谱抗生素。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需氧菌主要致病菌种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杆菌、阴沟肠杆菌等。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与患者年龄的关系:临床上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发生率还是比较高的,尤其多发于中老年患者,属于一种起病较急、进展较为迅速的口腔颌面部外科常见感染性疾病[5]。若不及时给予患者系统及有效的治疗,将会导致较为严重的感染扩散,引发重症感染,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口腔颌面之间结缔组织松软,存在着较多相互连接的潜在间隙,感染极易向邻近组织间隙蔓延和扩展,常累及多个相邻间隙。眶下间隙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感染易向颅内扩散引起颅内感染;口腔颌面多间隙感染时,感染更容易向颈部锁骨方向发展,严重者可达胸上部甚至向纵隔扩散,若不及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将会导致纵隔炎或纵隔脓肿、肺部感染、感染性休克、呼吸道困难甚至死亡等并发症的发生[6]。
 
  临床报道显示,引发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最为常见的原因为牙源性感染,龋坏、根尖周炎、冠周炎等为主要感染因素[7]。其次为腺源性感染、外伤源性、血源性感染及医源性感染等。
 
  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根本原因为细菌感染,较为常见的包括革兰阳性需氧菌[8]。但随着临床中厌氧菌培养技术的提高,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厌氧菌检出率不断增加,口腔颌面间隙感染多属于混合感染,同时以多重细菌感染率较高。临床诊治中一般对患者实施超声诊断,其主要表现为局部软组织肿胀,加压后波动感明显,可见脓腔等,对于多个间隙感染或者深部间隙感染的患者应给予CT或者MRI进一步明确脓腔位置及范围。在临床治疗中脓肿形成后,一般为患者实施脓肿切开引流的治疗,该手术方式能尽快排尽炎性脓汁,以免更多的毒素进入血液,不仅能避免炎性病灶的邻近性蔓延,还会有效降低脓毒症的发生率。通常情况下,切开引流优先遴选患者皮肤发红,且波动感最显著的地方切开,如果单切口无法贯通各感染间隙,需实施多切口内外同时引流。对于重度感染者来说,在切开引流术实施时,应采取广泛性切开,以便全面铲除感染灶内的坏死组织,并将组织结构彻底分离,以实现减压、引流和通气,遏制颌面部厌氧菌滋生。在引流术结束后应实施脓腔的每日冲洗,及时更换敷料,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手术需求等选择联合抗生素的治疗方案,在药敏结果得出之后,对抗生素的用药方案进行重新优化[9]。
 
  通常情况下,相对于全身感染导致的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来说,多数合并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由于该类型患者的机体免疫力较低,患者一旦感染炎症就会迅速浸润到其头颈部。由于口腔颌面部的组织和脂肪较为疏松,并且周边的血管较为密布,再加上此类症状患者的末梢血管内具有大量的糖分囤积,会导致其面部细菌迅速繁殖。首先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由于其血液具有较高的黏度,且血流缓慢,不利于吞噬细胞的及时输送,且组织严重缺血缺氧,细菌获得了良好的温床。因此,如果糖尿病合并口腔颌面部感染的患者,症状更加严重且病程较长,针对此类患者,应加以重视,邀请内分泌科医生及专家进行会诊,确保患者的血糖维持在正常状态内,再进行针对性的颌面部感染治疗,对此控制患者血糖、预防并发症是控制感染的关键。其次,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来说,由于该类型患者机体免疫功能出现异常,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来控制病情及抑制自体免疫,因此,该类型患者一旦出现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病情就会较危重,且病程期较长,故对于该类型的患者应加强重视,邀请风湿免疫科专家会诊,根据患者不同病情,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从而加速患者康复的进程。
 
  本组研究选取我院部分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经系统的诊断和有效的治疗后,48例患者治愈;44例实施脓肿切开引流术,术后均未见肿胀和疼痛表现加重,未出现感染扩散、呼吸道梗阻及下降坏死性纵隔炎等严重并发症,其中15例改良手术切口。由此可见,与其他方式相比,切开引流术不仅有利于降低瘢痕的发生率,而且提高了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高,利于预后。
 
  综上所述,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患者由于起病急、发展快,应尽早及时到医院就诊,临床诊治过程中应结合患者的临床特点、细菌培养结果、脓肿切开引流等方式选择最优的治疗方案,促进患者预后。
 
  参考文献
 
  [1]李康,谢春,周姮,等。伴与不伴糖尿病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临床诊治研究[J].口腔医学,2019,39(3):231-234.
 
  [2]吕光。微创切口联合负压引流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J].世界复合医学,2019,5(4):7-9.
 
  [3]王冰,刘宁宁,龚忠诚。封闭负压引流治疗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分析[J].口腔医学研究,2020,36(2):152-157.
 
  [4]Chun-Mei Li,Chen-Lu Xie,Shuang Hu,et al.Clinical value of vacuum sealing drainage in the trea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J].Huaxi kouqiang yixue zazhi West China journal of stomatology,2019,37(1):62-65.
 
  [5]马文慧,唐伟丽,史婧怡,等。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血常规和细菌学分析[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9,33(1):5-9.
 
  [6]Al-Sebaei MO,Jan AM.A survery to assess knowledge,practice,and attitude of dentists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Saudi Arabia[J].Saudi Med J,2016,37(4):440-445.
 
  [7]Kamat RD,Dhupar V,Akkara F,et al.A comparative analysis odontogenic maxillofacial infections in diabetic and nondiabetic patients:an institutional Study[J].J Korean Assoc0ral Maxillofac Surg,2015,4l(4):176-180.
 
  [8]黄芳芳,田玲,韦静,等。第三磨牙来源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危险因素分析[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20,30(4):234-238.
 
  [9]李冬仙,李琴琴,王杨红,等。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患者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19(7):1091-1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