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7 15:02 所属分类:文艺论文 点击次数:
摘要:宋词是中华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绚烂的奇葩,常常与唐诗并提。但是宋词自有其特征,具有与其他文化艺术争奇斗艳的独特魅力。文化的产生与繁荣往往是伴随着社会背景的变化的,宋词也不例外。宋词的特征产生离不开宋代的社会环境,商品经济发展丰富生活,政治环境较为宽松,给宋代词人相对的创造自由,尚文的社会风气使得文人受到前所未有的厚待以及科举改革新变化给诗词创造带来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伴随着政治、文化重心南移以致南方水土对诗词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宋词;经济;科举;环境
唐诗与宋词是中华文学之“双绝”,“唐诗宋词”,人们往往将二者并称,将其视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两大明珠,也分析两者不同的美,却较少分析其不同特点的原因何在。 “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宋词无论是从题材、内容还是风格来说都较唐诗有了较大的不同,姹紫嫣红,异彩纷呈。我们将宋词的新特征概括为三点:第一、题材内容上更加关注个人的生活而非社会现实;第二、表达技巧上偏向抒情比兴而非叙事写实;第三、风格特征上偏阴柔和婉而非阳刚雄豪。[[1]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1]本文将围绕其特征,从宋代时代背景分析宋词特征产生的原因,并从中获得对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一、背景原因
(一)商品经济的发展
宋代的商品经济较前朝有了飞跃性的发展,酒楼、瓦舍、夜市、歌妓艺人等等使得宋朝市民生活繁花似锦,多姿多彩,同样也给了宋代词人更多的创作素材和灵感。《东京梦华录》里面记载了北宋繁华的经济文化与都市生活,“新声巧笑于柳陌花衢,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宋代词人游玩享乐于繁华的世俗生活中,深入大众的生活,接触更多新鲜的活动,较前代诗人有了更丰富的体验,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词人有感而发,自然在其诗作中展示其生活百态。这与前朝诗人生活单一、抬眼低头便是黎民百姓和经济政治,较常关注社会现实不同。
再者,世俗文化的兴起,娱乐活动的增加,使得享乐心理更加风靡。“他们游刃有余地游走于雅与俗、公与私、仕与隐、行与藏之间”[[2] 宋秋敏.论宋词与宋代文人的“生活艺术”[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7.38(02):22-26.][2],宋代词人更加享受现时眼前的幸福,体会世俗的快乐,注重自己的内心世界,感受个人的喜怒哀乐,个人的体验便跃于纸上,彰显出词人的个人生活。“红杏香中箫鼓,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的惬意与情致,“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的思念,“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悲伤······这些词作都是词人对个人生活的关注与情感的抒发。
另外,商品经济发展使得文学艺术也有商品化的趋势,词为乐而配,宋朝歌妓在宴会上唱,在歌楼酒馆里唱。其受众很大一部分就是宋朝的市民,就必定有通俗化和娱乐化的发展趋势。普通的市民大都不那么关注国家民族等宏大的话题,而更加追求个人的享受和生活情绪的抒发,愿望的追求,男欢女爱的爱情,因此着眼于微小的个人生活,表现个人的情绪愿望,精神追求的抒情性宋词会更受欢迎,这也就促进了宋词往这方面发展的趋势。
(二)科举制度的变革以及尚文的社会氛围
宋朝的科举制度在承袭唐朝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做出了一定的变革,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一,宋朝的科举考试录取的人数增加,不问出身不论地位,通过科举考试的来源范围更广,许多地位低微家境贫穷的学子也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刻苦学习,金榜题名。且中第的考生不再需要通过吏部主办的“释褐试”就能直接被授官,通过科举的考生能够做官的几率增加,而较少像从前通过科举之后却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无法通过吏部的“释褐试”。那些来自于市井百姓的科考学子有更加丰富的世俗生活体验,也与普通的市民以及社会生活有着更密切的接触与亲切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宋词中个人生活的因素。通过科举考试后担任官职尤其是地方官的机会增加,能够更加深入地阅览地方的民俗风情与感受民间生活,对生活有更多的体验和感触,也同样为宋词提供了生活与情感的素材和灵感。其二,宋朝在整体上减少了诗赋相关的考试。考试通常会成为一个风向标,如果诗赋列在科举考试范围之内,学子会倾向于练习适合科举考试中创作的诗词。科举考试选拔的是适合做官的人才,需要有忧国忧民的情怀,需要关注社会现实,需要拥有宏大的视野,需要熟悉古经经义……宋词创作受科举考试的束缚变少后,宋代词人拥有更多的创作自由,词的创作真正成为言情言志的载体,能够更加关注自己的真实感受和体验而非出于应试和功名利禄的考虑。
宋朝是一个尚文的时代,文人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人尊敬和推崇。宋太祖赵匡胤呼吁“武臣尽读书”,改革科举,重用文官,这些都是崇文的体现。统治者崇文也引导了社会的崇文风气,整个社会都崇敬文人。文人不仅在社会地位上得到提高,也能得到经济方面的厚待以及心理上的慰藉,词人的创作有了物质的保障,有了社会的支持。作为整个社会崇尚的对象,宋代的文人在一定程度上有心理上的优越感,有更多的闲情逸致,也有更强的经济实力去游山玩水,去体验生活。
(三)南方自然环境、水土风情的影响
自唐末开始,中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直至南宋,经济重心的南移基本完成。经济是政治和文化的决定性因素,经济重心的南移也带来了政治重心和文化重心的南移。所谓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自然也对地方的文化产生影响。南方的自然资源相对丰富,长江流域土壤肥沃,水量充足,阳光充足,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农作物的生长。相对富饶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农作条件减轻了人们的劳作负担,有充裕的时间与精力享受和体验生活。其次,南方低山丘陵绵延不绝,没有一望无际的大平原,曲折婉转,在这样的环境浸染下,隐约幽微,低回要渺,柔婉细腻的文化因子浸入宋词的文化中,造就了宋词阴柔和婉的新特征。另外,南方的气候多湿润炎热,动植物种类多样,崇山峻岭,河网密布,鸟兽虫蝶,荷莲鱼虾,使得人富于幻想,想象力丰富,学者刘师培也曾说,“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因此南方文化具有浪漫色彩,长于抒情的特征,也对宋词的风格产生了影响。
(四)政治环境相对宽松
宋朝的政治较为开明,政治环境相对宽松,促进了宋词的发展。宋太祖曾规定过“不杀大臣、不杀言事的官员”,宋朝没有文字狱,皇帝倡导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知识分子的言论自由得到了极大程度上的实现,宋代词人也就拥有了极大空间的创作自由,不用为溜须拍马、歌功颂德而吟诗作词,宋词的作用在于自我消遣,在于言志抒情,抒情性和个人生活体现得较为淋漓尽致。
二、对当今中国文化发展的启示
(一)文化消费
宋代的宋词商品化的趋势便体现了经济消费对于文化的影响,当今市场经济下的文化生产不仅作为一种精神生产活动存在,同时也作为商品生产的文化产业而存在,因此其双重性对当今文化发展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当今的文艺创作受文化消费的影响越来越大,有的文化生产一昧地迎合消费者的口味,过度娱乐化和过度空心化,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与价值,完全是快餐式的文化甚至为了“通俗”而低俗。忽略了文化生产的精神生产活动的身份,而过于重视其商品生产的身份,导致过度娱乐化和思想内容匮乏,少有文艺精品出现。
对于此,首先,文艺工作者应当主动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担当。文艺作品不仅能够给人带来娱乐的消遣和美的感受,也应当能够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具有教育和引导的作用。基于此,文艺工作者更应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与人格修养,做到既能满足人民大众的文化消费需要,又做到弘扬积极正能量,引导社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次,政府应当给予一定的引导。宋代的统治者“尚文”,带动了整个社会的“崇文”风气,可见政治引导对文化发展的作用。政府应该鼓励文化消费,鼓励精神世界的丰富,推动文化消费对文化生产的作用,促进文化发展。另外,政府应当指导人民大众的文化消费,阻止文化消费的过度商品化和娱乐化,阻止消费主义对文化事业的过度冲击,否则文化的底蕴缺失不利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所以,政府要对优秀的文艺作品和文艺工作者进行支持与表扬,增强其影响力,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大众的审美趋势和文化消费,使中国文化获得健康与长足的发展。
(二)经济基础与社会氛围
宋朝的商品经济繁荣促进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宋代文人受到的厚待也使其有相当的经济实力进行文化创作。但是当今有一个怪象是许多优秀的文艺工作者不仅没有经济保障,也没有得到社会足够的支持与尊重,仍有不少的声音质疑文艺生产的意义。受从前中国贫穷落后急需发展重工业时的思潮影响,如今仍旧有许多人认为理工科实用有价值而轻视人文科学。正是相反,在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程度,人的物质需求得到了基本的满足,则更应该注重精神世界的富足。所以国家应该加大对文艺工作者的支持,才能引导大众对文艺工作者的尊重和对文化创作的支持,同时也能够给予文化创作者一定的经济支持,保障其文化创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利用好当今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文化的发展,例如传播媒体的多样性与快速性,例如经济发展带来的新事物的发展给予文化创作者更丰富的生活体验与更广阔的视野等等。不仅是经济对文化起作用,文化反过来也反作用于经济。因此,国家对文化创作的支持和加大对文化创作的保障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促进健康的社会文化氛围,同样也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经济的发展。
(三)文化创作自由
宋朝的政治相对前朝来说较为开明,政治环境较宽松,文人享有较高的言论自由,有利于词人的自由创作,促进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创作自由是文化繁荣基本的保障,我们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个性,给予其充分的创作自由,支持文化的多样化发展,坚持“百花齐放”的方针,支持符合主旋律弘扬积极正能量的主流文化作品,同时也允许非主流文化的存在与发展。拒绝过度的政治化拒绝口号化,但也不能缺失正确的政治立场。值得注意的是,创作自由并非绝对的自由,而是建立在一定基础上,一定要坚持一定的创作导向,自觉地承担社会责任,做到创作自由与社会利益的统一。“百花齐放”和“百家争鸣”是我国文化领域的“双百方针”,通常与“二为”原则并提。“百花齐放”就应当首先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原则。因此在强调创作自由与文化的多样性的同时,一定要重视其应当遵守的原则。自由不是绝对的自由,只有做到自由与义务的统一,才能够享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才能促进文化多样而不“多元”,在正确的道路上实现文化的繁荣与光明。
(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宋词成就卓越,离不开唐诗这座高峰在诗上显赫的成就与纯熟的技巧。“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已被做完”,这是鲁迅对唐诗的高度评价,但这背后,是对宋词站在唐诗这座高峰创造另一番辉煌的惊叹。唐诗成就已如此之高,如果宋人要在诗的创作成就上再创高峰,确乎困难,于是他们开辟了新道路,将词这一体裁发挥到极致。但宋词的辉煌绝离不开唐人留下的丰富文学遗产,他们将唐诗的卓越成就灵活地运用在“词”上,让宋词成为能与唐诗并提的高峰。[[3] 黄昭寅.论宋词对唐诗的继承问题[J].德州学院学报,2006(04):10-14.][3]并且实际上,早在中晚唐,就已经有了词的新发展的萌芽势头,宋词在题材语言上的通俗化也在中唐韩愈、白居易等人诗的创作趋势中也得以体现,但宋词在对日常生活巨细无遗的描写,让世俗普通人成为词的主角,对平淡美的美学追求,温和内敛,创建了唐诗之外的美学高峰,宋词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创新,成就其空前绝后。
在当今时代文化话语权被掌握在西方手中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更应当强调对我们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比如我们常用西方“浪漫主义诗歌”和“现实主义诗歌”概念来分别概括李白诗与杜甫诗的特点,实际上这就是在西方文化强权、中国文化不够自信下形成的怪象,我们没有建立我们自己的学术体系,没有我们的话语权。我们应当自信,应当看到在中国几千年悠久历史中,前人已经为我们留下许多艺术瑰宝,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就像宋词并没有完全脱离和丢弃唐诗,反而是在瑰丽的唐诗基础上,取其所长,又增其创新,终而成就宋这一时代之文学。放在大处来看,中国千百年来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积淀这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底蕴,为我们的文化发展提供“前人肩膀”,也为我们在于他国对话时提供昂首挺胸,大步迈前的底气。传承中创新,传承中发展,站在几千年的文化高峰上,向更高处攀登!
文化产生于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受其影响也对其所在的时代与社会产生影响。我们从宋词的特征中窥见其时代背景成因,从中得到不少启发。而时隔千年,有些时代问题仍然共通,但我们站在越来越信息化、国际化的今天也将面临新的问题,如何促进文化的繁荣,同时发挥文化对社会的积极反作用,将会是一个永恒的思考题与实践任务。
参考文献:
[1]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
[2] 宋秋敏.论宋词与宋代文人的“生活艺术”[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7.38(02):22-26.
[3] 黄昭寅.论宋词对唐诗的继承问题[J].德州学院学报,2006(04):10-14.
上一篇:中国戏曲传播分析和打动观众策略
下一篇:情感在拉丁舞表演中的完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