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体育论文

100米起跑对大学生运动员的影响研究

时间:2021-12-07 14:45 所属分类:体育论文 点击次数: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 研究意义

  起跑和起跑后加速阶段的技术特点包括其起跑姿势、动作角度、步长、步时及身体重心等方面的技术特点,起跑与起跑后的加速跑的衔接效果直接影响着途中跑的发挥。良好地掌握了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前四步的技术,直接解决了起跑向加速跑过渡的问题。

  因此,本研究的将旨在解决教学、训练上所面临的直接问题,通过对武汉体院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对起跑与起跑后前四步加速跑过程中的技术进行平面定点拍摄,运用运动学的基本分析手段,对得出的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前四步的有关运动关节的指标进行分析和研究,使我们对运动员各技术环节的完成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所得数据,对运动员的技术动作进行评估,归纳整理出运动员在步长、步时、上下肢动作等方面的特征,并提出可供参考的依据,由此可以帮助运动员在百米起跑和加速跑技术上有更进一步的完善,提高百米水平从而向更高优秀水平迈进。在理论上:同时加深对百米起跑技术的掌握和再认识,对我们今后的教学和训练也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2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百米起跑技术的现状研究

  丘巴(1982年)等在短跑蹬地的生物力学机制中得出:起跑及起跑后加速跑的第一步主要依靠支撑腿肌肉的克制性工作完成;在最大速度跑时,人体的缓冲和向前运动主要来源于踩关节,蹬地力量的主要依靠脚掌弹性。

  (2)百米加速跑技术的现状研究

  Slocum和Bower man C(1962年)研究结果指出短跑运动员在脚着地时如果能加大着地角,同时又能减小身体重心和着地点之间的水平距离,不但可以减弱水平方向的阻力,还有助于速度的有效发挥。

  泽木启佑(1986年)等在文章中指出:“八”字式,由起跑后,左右脚着地点的连线以八字形不断向内靠拢,同时身体伴随有明显的左右晃动;“一”字式,两只脚的着地点由开始时就比较贴近,上体未出现明显的左右摆动。总而言之,加速跑的方法并不是千篇一律的,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调整方法。

  国外著名的体能训练专家Mark Verstegen和他的团队曾在2005年就提出了“体育运动的本质就是动作模式”的观点,他们提出了但凡是体育运动,都将通过特定的动作模式来完成的,动作是运动素质和技术的体现,动作的规范决定了人体在运动中的能量传导的有效性,简易、娴熟的动作能使能量的传递变得更迅速”。同理,在百米跑中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里,动作越是简单放松,越能发挥较好的水平。

  巴尔赖希将加速能力和短跑速度能力归纳为一个因素,其对百米成绩的相关系数r=0.86649。还有一些西欧学者也认为:运动员在起跑加速途中所能表现的速度首先决定了百米跑成绩。还有前苏联学者布赖泽尔•茹科夫1985年的《短跑运动员的竞赛活动》,1982年维•麦赫利加泽的《训练的目的一比赛的,模式》也分别从不同角度对加速跑的速度模式进行了相关性研究。

  综上所述,国外学者对于百米起跑和加速跑技术的相关研究都有一定说明,其研究结果主要解决了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上的基本技术特点,帮助我们形成一套基本教学、训练的理论指导模式。但是就百米起跑和起跑前四步的研究还不够具体,起跑和起跑后的身体姿态、角度参数、各因素与身体和成绩的关系具体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探讨。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起跑技术的研究现状

  田径裁判规程规定短跑起跑时必须采用起跑器的蹲踞式起跑,一般将从“各就位”姿势到完成“起跑步”的过程叫做起跑。它的基本任务是为了获取较大的向前冲力,让身体即刻改变静止状态,并得到最大的起动初速度,为起跑后的阶段创造较好的条件。

  现代短跑起跑主要采用普通式、拉长式以及接近式三种方式。鸣枪时,运动员应即刻全速向前移动,这个动作基于双臂用力地推离地面和两腿有力地蹬伸离地,而且两者几乎是同时完成的。

  不同的起跑方式都存在技术差异,但是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最好的起动效果。陈齐苗等(2002年)在对三种起跑姿势的探讨中提到短跑中起跑的任务就是为了减弱不适应的起跑位移方向感,起跑的最重要目的就是以合理的速度、身体姿态离开起跑线,随而进入另一种运动姿态,力求合理的速度转化在较短的距离中完成。短跑起跑的目的主要包括:建立身体和起跑器之间的相对平衡状态;其后控制身体重心的高度;起跑时前后腿的膝关节角要保持在最稳定理想的范围;一旦身体进入平衡状态下,蹬起跑器时就要利用身体所能提供的最大的速度向前跑动。

  (2)加速跑技术的研究现状

  起跑后的加速跑是蹬离起跑器后到进入途中跑之间的一个过渡阶段,其目的是在完全利用起跑所获得的初速度的基础上不断加速,使人体奔跑速度尽可能快得接近最高速或向最高速过渡。100m跑的加速跑,主要分为两大阶段,即最初加速阶段能达到30m,此段的加速度具备两个特征:一是躯干较大幅度地前倾,二是获得速度后上体逐渐抬起)和在加速阶段保持一定速度。

  马湘君(2000年)关于百米全程中加速跑名称中进行了探讨,百米短跑加速跑的整个过程主要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起跑加速阶段(0-30米),二是途中加速阶段(30}-80m),研究表明,对整个百米成绩影响较大的是运动员在速度快速增长阶段(即0-25m)的节奏变化。起跑后的加速跑技术在整个百米跑上中所占地位是不可小觑的,好的起跑是运动员获得优异成绩的前提基础,起跑后的加速跑技术在总成绩中占30%,而且它技术的有效发挥直接决定了到运动员接下来在途中跑技术的发挥效果,由此更有利于运动员较快且能达到最大速度。

  从理论角度出发,王广春(2000年)对加速跑的心理、动作准备、加速跑的技术分析与特点进行了论述,表明了在起跑时的心理状态和预备动作上反映了加速跑前的心理准备和动作准备的状态。其加速跑的技术特征主要表现为:最初阶段上体保持较大前倾角,随后由步长的逐渐加大、步频的逐渐加快,上体逐渐抬起衔接放松、自然地进入途中跑;由此,后蹬成了加速跑段速度取得的主要动力来源,应缩小典型的加速跑的距离,迅速过渡到摆动式跑法持续加速,致使整个加速跑阶段相对轻松;支撑腿着地的轨迹则开始由两条相距不宽的直线跑进逐渐并向沿一条直线成两侧跑型。

  (3)百米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训练的研究现状

  百米专项训练内容大致包含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及技能等几个方面,其中身体素质是基础,技战术和心理素质是保障。百米训练中主要追求身体素质在起跑和加速跑中的体现,随着当今竞技水平的不断刷新,对于运动员的各方面指标要求口渐提高,训练内容所占比重也逐渐增大,并且不断更新训练方式和手段。

  戴兴鸿(2013年)关于短跑运动员下肢专项力量训练研究中得出专项力量训练具有较高的实效性。其中下肢专项力量训练手段对短跑专项训练有重大影响,在专项力量训练中,运用多元化的专项力量训练,从大体上改善短跑运动员的下肢专项力量素质。所以,专项力量训练在百米训练之中是不可或缺的。

  有关百米加速技术特征上,吴世和(1994年)提出青少年短跑运动员用最佳起跑后加速跑的节奏控制及训练优于一般训练且更具时效性;加强加速跑节奏的稳定性,有利于提高成绩;运动员加速节奏影响了运动员的平稳加速和最短时间内达到最大速度。

  短跑训练除了身体、心理素质外,还有技能上的训练。短跑项目从它完整技术结构上来划分,均包括起跑、起跑后的加速跑、途中跑和终点跑。现代短跑技术发展趋势更加强调各关节在高速跑进中保持协调放松,在技术动作的完成形态上,更加注重摆动时的速度以骸为轴、摆动的幅度、积极下压着地和支撑腿快速、有力的屈蹬型技术。

  综上所述,针对加速跑的训练研究现状众多学者建议倾向于重视其加速节奏的稳定性,注重步长和步频的合理搭配,加强核心力量的训练。

  (4)百米教学的研究现状

  廖佩文(2002年)曾通过对目前我国短跑技术教学中的问题分析,对我国短跑技术的教学上有了新思量。并得出一些建议:在短跑教学中,要更新技术概念,勇于创新;改变高重心跑的教学误区,选取符合现代短跑技术训练原理的方法和手段,提高短跑成绩;强调骸关节的技术。

  沈小红(2006年)关于在教学研究中百米短跑技术改进的相关研究发现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了相关解决办法,在较短时间内能有效提高百米成绩来源于“突出跑的技术动作”的完善。其一,通过在准备活动中加强柔韧练习来培养学生的肌肉放松能力来改善放松技术。其二,利用循环反复原地摆臂练习来改善摆臂技术的不合理。其三,采用跑的专门性练习和行进中体会各种形式跑的技术来改善重心低步幅过小。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以武汉体育院校的短跑专业20名大学生运动员作为研究对象。这20名大学生均是武汉体育院校的运动员,参加过不少比赛,具备一定的运动技术水平,技术动作规范,均身体健康,无明显伤病情况。故本研究结果可作为参考。

  2.2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上查阅与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有关的资料并对他们进行分析和研究

  2.2测试法:通过测试法测试并计算出运动员在起跑技术中,运用测试法测试并计算出运动员在起跑阶段中躯干姿态、各关节角度、起跑后加速跑前四步步时、步长等运动生物力学指标,将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归纳,用于指导论文的撰写。

  2.3观察法:通过摄影机、录像机记录他们在进行身体训练前后的变化,再反复的分析录像得出结果。

  2.4专家调查法:根据本研究的需要,在阅读经典田径教程和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之上,通过设计影响百米起跑和起跑后加速跑的因素的问卷,向专家咨询,经过调查反馈,整理出最适合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