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会计论文

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两篇

时间:2023-03-21 22:35 所属分类:会计论文 点击次数:

  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一:审计风险的成因与防范对策

  摘要:本文从当前经济环境中负面作用逐步凸显的审计风险出发,认为审计机构的定位模糊、审计体系不健全,审计方法落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限制了审计质量以及被审计的单位管理混乱带来了审计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企业需要从五个方面作出努力,比如采取主动性对策控制风险、优化审计方法、强化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养、选择审计客户,慎重保留证据以及灵活运用分析性与技术性对策等。

  关键词:审计;风险;对策

  一、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机关与审计人员在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凸显。但他们却面临着不容乐观的形势,比如存在舞弊现象等,同时,针对注册会计师的诉讼案件也呈增长趋势。因此,加强对审计风险的研究力度,并探讨规避审计风险的措施具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一)审计风险的定义

  对于审计风险的涵义,目前国内外审计职业界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一致的定义。在国际审计准则中,审计风险指的是注册会计师对于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表示不恰当意见的风险。在美国审计准则中,审计风险指的是注册会计师无意对包含有重要错误的财务报表没有适当发表意见的风险。在我国,审计风险指的是会计报表存在着重大错报或者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在审计后发表了不恰当意见的可能性。以上三定义虽然在审计风险的界定范围上存在区别,但在审计风险的基本定义上却基本一致,即审计风险指在会计报表中存在有重大错误或者漏报时,审计人员在审计结束后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审计风险带来的的危害

  对国家来说,由于受虚假的会计报告与失败的审计报告的影响,可能导致国家监管与决策的失误。对被审计单位来说,企业可能存在有意或者无意的错弊和会计信息,但由于审计失败,审计机构却无法帮助它发现会计工作中的典型错误,导致企业管理者对于自身财务状况产生错觉,最终带来决策失误。对投资者来说,审计失败使得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不能如实披露,使得投资者难以有效掌握企业的真实情况,将造成投资决策失误,并最终带来股价波动和股民损失。对审计主体来说,由审计失败带来的对审计机关的行政复议以及行政诉讼案件也在迅速增加,这不但影响审计质量的水平,同时也严重影响了审计机关的公众形象。最后,审计失败可能对公众造成比较严重的误导与损失,由此带来公众不信任审计机关与相关审计人员的不良后果。

  二、审计风险的成因

  (一)审计机构的定位模糊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在有关政府部门的强烈行政干预下,我国绝大部分企业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这形成了“行政规定式”的内审机构,该内审机构并未被企业接纳,相反还被视为找毛病的机构,这种情况大大降低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使其很难正常开展工作,从而引发了审计风险。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企业为发挥内部审计机构的作用,发生了了变革。内部审计机构在领导层次上的一种模式是受董事会或者监事会领导;另一种模式是受总经理的领导,这增强了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以及权威性。由于内部审计机构置于董事会或者监事会的领导下,造成了经营者的误解,认为该部门是专门对经营者挑毛病找麻烦,从而引发了审计风险;而将内部审计机构至于总经理的领导下,会涉足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风险,也可能引发审计风险。

  (二)审计体系不健全,审计方法落后

  内部的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内部审计的法律依据是八十年代国家审计署颁布的《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其可操作性不足并且严重滞后。显然,内部审计法律的依据不充分不健全,使审计人员在进行时,只能依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结论的权威性以及正确性,加大审计风险。

  审计方法滞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企业管理者欺诈案件经常发生,其犯案手段也越来越高明。这客观上要求审计执业者要采用相对应的方法,以便发现和披露在企业财务报表中比较重大的错报与漏报。目前,世界五大会计师事务所正在推行与采用风险导向审计法,但相对而言,我国依然停留在账项基础审计上。我国审计取证过度依赖会计账薄与会计报表,属于事后审计,审计风险的控制因素考虑较少,并且审计的风险较大。在现代审计中,抽样技术得到了广泛使用,但无论是判断抽样,还是统计抽样,都可能因为样本量不够大而存在一定程度的误差,特别是判断抽样,依赖于审计人员的主观评判,极易遗漏重要事项,从而形成审计风险。

  (三)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限制了审计质量

  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经营规模也越来越大,企业经营活动随之也越来越复杂,高新技术相继产业化,经济结构不断走向多元化,金融创新工具得到了广泛运用,这都使得企业得披露企业经营活动与财务报表的复杂程度超出了传统的审计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也大大提高了执业会计师审计的难度,而对滞后的审计方法与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另外,也存在审计本身的某种原因对风险形成产生的影响,比如审计人员不良职业道德招致的风险水平上升、取证不充分与证据证明不力、单纯追求收入以及违心提供虚假报告形成的审计风险等。

  (四)被审计的单位管理混乱

  内部审计管理制度的建设及执行程度是企业内部审计的前提与基础,健全有效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能够及时发现和控制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差错与舞弊。反之,可能会增加出现差错和舞弊的可能性,使审计工作人员难以发现在经济活动中存在的差错和舞弊,最终形成审计风险。比如企业的某个部门私设所谓的“小金库”,作出真假两套帐,内外窜通,如果没有线索,那么可能存在审计人员不能查清事实真相的风险。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集团不断发展壮大,这使得审计的对象和内容也日益复杂。审计的对象逐渐发展成企业集团、股份公司以及连锁经营店。企业内部的机构层次在不断增加,所进行的交易也日趋复杂。被审单位与其部分企业是母子公司关系或者联营公司,与此同时,由于企业的资产重组会涉及兼并收购、改制和改组以及联合和剥离及分拆问题,这为审计对象开拓了新领域。审计对象越来越复杂,为审计工作带来了更多困难,审计风险也随之不断增加。

  三、防范审计风险的主要对策

  (一)审计机构采取主动性对策控制风险

  人是防范审计风险的决定性因素。审计项目都是由审计人员来完成的,审计风险的辨别、估测、评价以及预测等都需要依靠审计人员的判断。为了降低审计风险,要把充分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列为审计工作的基础性工作,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够签订业务约定书,初步评价企业内部的控制制度,通过业务委托书的签订和管理当局声明书的取得,可能明晰审计人员与委托单位的责任,明确业务的性质与范围。如果发生的审计风险转化为审计损失,那么就可以判断责任应由谁负责,以便把审计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因此,需要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业务素质。要每个审计人员都要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要能够排除一切的外界干扰,并做到廉洁自律、团结协作,在工作上做到精益求精与吃苦耐劳。要注重分析案例与深入研究理论,经常召开典型案例分析会并不断总结提高。要不断学习新出现的理论、知识与方法,比如审计抽样技术、内控测试技术以及工作底稿编制技术等。要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比如设立发现案件线索奖与精品奖等,要追究过错行为的其责任。而事务所要能够在独立、客观、公正以及保密的基本原则下建立运行机制,倡导敬业精神并不徇私情,同时还应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来建立自己的质量控制制度,以便为事务所的全体审计人员遵循专业标准提供合理的保证。这其中包含合理运用全面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以保证所有审计工作都能够按照独立的审计准则执行,要合理地运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程序来保证审计项目的工作符合所规定的质量标准,顺利完成各项审计任务。

  (二)优化审计方法

  在方法上,可以引进比较先进的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并将保证质量作为前提,运用各种方法,比如审阅法指的是审计人员通过观察与阅读有关书面资料,来了解有关资料及其所反映的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合法以及有效。这是最基本的技术方法之一,然而,审阅法并不是一种独立的审计方法,它只能了解问题。为了提供审计线索,并更好地收集审计证据,必须要将审阅法与其它审计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相对而言,核对法简便易行,能够迅速查清相关数据之间的差异,但由于它只侧重于形式上的审查,因此,难以查清“假账真算”的问题。为避免发生这种情况,在采用这种方法时,需要注意两方面:首先,只有在核对依据的书面资料是正确的情况下,才能确认与之相符的书面资料是正确的;其次,如果在审查缺乏作为核对依据的书面资料时,那么,核对相符的书面资料就可以确认为是正确的以控制审计风险。单一的制度基础审计比较容易造成低风险领域的审计过多和高风险领域审计的不足。我们要善于有机结合风险导向审计与传统的帐项基础审计,强调分析与评价。对评价的高风险领域实施详细的帐页基础审计,合理有效地利用审计资源有效控制审计风险。

  (三)强化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养

  审计人员应从思想和观念上深入理解审计风险,改进审计方法,规范审计程序,监督与评价并重,寓监督于服务之中。正确认识审计风险是职业界自身发展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人们对审计期望越来越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和风险也越来越大。执业会计师要把审计风险意识贯穿于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和审计完成的全过程。由于我们是处于经济不发达的西部地区,我们的执业范围虽然受到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的制约,每一个执业者除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程信服务,还可以更多学习专业知识,包括学习审计基本原则,各项具体准则。

  审计是一种专业性和技术性都很强的职业,是一种高层次,综合性的经济监督。其工作不但需要一套系统的职业标准指导,约束和规范,同时,还要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职业道德水平。高质量的审计来自高素质的审计队伍,事务所应定时对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教育他们恪守注册会计师的准则,严格按照审计程序工作,坚持事实求是、客观公正、廉洁奉公,并使他们不断更新知识,提高分析、判断、预测经济活动的能力,造就一批同审计工作相适应的具有一定思想素质、业务技能和文化水平的审计人员,从而达到主动控制风险的目的。审计人员不能停留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而固步自封、裹足不前,在多元化经济成分日益增加,国家宏观调控的法律、法规、规章不断出台今天,我们作为审计工作的业内人士要随时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以不断提高我们的执业水平。由此看来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专业审计人才,是推动我国审计事业发展得当务之急,也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有效措施。

  (四)选择审计客户,慎重保留证据

  在审计计划阶段要慎重选择客户,这一点尤为重要。由于行内部竞争激烈,特别我们处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审计业务不多,行业内部相互压价,相互诋毁,容易形成无序竞争,为了生存,饥不择食。这样就容易产生审计风险。因此,我们在接受委托时,对客户要谨慎选择,要选择正直的客户。同时对客户的财务状况要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分析,并充分考虑人员的胜任能力。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十分薄弱,帐证记录也不全,会计核算存在过多的不确定因素,审计环境不具备开展审计作业基本条件,审计风险也特别大并且审计自身又无法有效控制时,对该单位不审或拒绝发表意见;也可以待其完整建帐后,再开展审计工作。

  在审计实施阶段要获取充分的证据。审计人员在取证时不能满足于客户自行提供的相关资料,而要获得强有力的外部证据,力争多角度取证并印证。比如债权的函证,一定是按照审计程序,由审计人员亲自函证。存货的盘点也必须依重要性原则来现场抽盘与监盘,不能依赖客户主动提供的盘点记录。审计完成阶段,需要根据审计实施过程中的取证结果,评价审计计划阶段和实施阶段的风险,考虑审计取证是否充分,是否能够满足规避所有重大的风险,能否支撑出具的审计报告。

  (五)灵活运用分析性与技术性对策

  要对审计风险进行详细的预测、控制以及分析。预测审计风险,收集和整理审计风险资料,制定控制审计风险方案,评估审计风险,分析选择风险最小的方案,并采取相应有效的控制措施,如配备合格的审计人员,确定有效的审计范围,并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健全和完善各级岗位责任制等等。

  分清风险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比如涉及其他部门或人,与有关部门联系,通报情况,对其作出的被审计处理和评价依据的相关决策,需要其承担部分责任。承受风险,提高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和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有效吸收来自审计工作外部各方面的压力与干扰,减少行政与社会关系的干预,由此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承受力。

  审计项目管理包含编制项目计划,控制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审计项将关系到该审计事项的成功于否,也将影响到审计的威信。选择审计项目,要关注实质性的问题,对那些影响国计民生、社会热点与难点问题的单位与项目,要逐个入手,立足查深查透。需要建立项目主审负责制模式,明确主审人的相关权利和义务;对于每个项目的审计工作需要在查深、查透两方面下工夫,做到把事实查深,把问题查透,定性要准确,并落实责任;对项目的每个问题,需要做到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以及如何办;对于具有普遍性与倾向性问题,尽量要抓住问题的实质,促进规范管理,以体现审计的服务职能。要不断重视对审计项目的反馈意见。审计报告是项目管理的重点之一,只有经过反馈处理的审计报告才具有审计意见、决定的依据作用。审计与被审计单位由对立的争论达到相对统一的沟通状态,是达到客观公正的途径。书面反馈是规范的方法,通过进一步了解事态背景、动机、环境因素,从而进一步阐明审计观点,更能充分地交换意见,使矛盾冲突得到化解。

  四、结论

  本文从当前经济环境中负面作用逐步凸显的审计风险出发,认为审计机构的定位模糊、审计体系不健全,审计方法落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养限制了审计质量以及被审计的单位管理混乱带来了审计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企业需要从五个方面作出努力,比如采取主动性对策控制风险、优化审计方法、强化审计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素养、选择审计客户,慎重保留证据以及灵活运用分析性与技术性对策等。

  参考文献

  [1]成焕玲.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新西部,2010(03).

  [2]邓芙蓉.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北方经贸,2010(03).

  [3]刘全林.浅谈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与防范措施[J].价值工程,2010(07).

  [4]刘小林.论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经济研究,2010(05).

  [5]云娜.论审计风险及其防范[J].铁道工程企业管理,2010(02).

  [6]陈毓圭.关于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由来与发展的认识[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4(4).

  [7]蒙贞.浅谈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J].科协论坛.2007(4)

  [8]陈明娟.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当代经济.2009(4)

  [9]杨茜,谢茜.浅析审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1)

  [10]企业会计准则. [J]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2007年

  [12]赵晓红. 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 财务与会计 [J] 2007年第五期(4)

  [13]刘桂艳, 鲁永睢. 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表现、成因与对策 [J]财务与会计, 2008年(11)

  [14]周洁.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沈阳大学学报,[J] 2009年01期(8)

  [15]昆申. 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发展趋势的思考.审计月刊 [J] 2008年23期

  致谢

  论文的搜集整理工作是大学最后的环节,同时是十分重要的关键环节。在这期间,指导老师从百忙中抽出时间,给予我很大的指导和帮助。从去年的开题开始,每一个环节,老师都细心指出不足之处,对论文的选材以及写作都给予了很大的帮助。

  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很快就要接近尾声,回首这几年的读书时光,不得不感叹它的匆匆;回忆并肩走过的老师、同学,不得不由衷的说声谢谢。虽然可能和同学有过些许不快,但现在记住更多的还是欢笑。也许在哪位老师的课堂上开过小差,但老师的谆谆教诲又怎能忘怀?大学时光看似简单,却教给了我许多难能可贵的东西,让进入社会之前的我们日渐成熟,让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我们充满自信。

  在此,衷心祝愿指导老师以及其他老师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能够快快乐乐,心想事成!

  会计毕业论文范文二:浅论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路

  摘要:银行内部控制是一个很综合的概念,核心是控制风险,是把体制、机制、措施、程序和人等复杂因素整合在一起系统地控制风险,实现目标。内部控制是一种态势,是组织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为保证管理有效,资产安全,会计数据准确、真实以及为鼓励遵守既定的管理政策而采取的所有相应的方法和手段。银行的内部控制体现为银行为保护资产,防范金融风险,增进会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性,提高经营效益,贯彻执行高层管理者所制定的各项管理政策,而在银行内部所采取的组织规则及一系列调节方法与措施。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和权威的追究制度;责任人的划分必须清楚。根据责任人在权力流程中职责的不同和过失的大小,可将其责任划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无责任四类;承担各类损失责任的形式要清晰,即经济责任、行政责任、领导责任、法律责任、党纪责任;建立良好的责任追究文化。内部控制文化是需要多年悉心培育和维护才有可能建立起来,是将控制防线前移至损失之前的最有效的手段,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内部控制体系的坚决,哪怕是微妙的动摇都可以轻而易举地破坏这种文化,内控体系自身也失去了存在的根基。内部控制涵盖控制环境、风险识别计量与控制、控制手段、内部控制评价、责任追究等范畴。

  关键词:银行内部控制问题;分析;手段;目标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由来和意义

  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以确保会计资料真实性、可靠性与保护财产物资为目的,用于会计业务和与之相关的其他业务治理方面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并予以规范化、系统化,使之组成一个有效的控制机制。理论和事实都已经证明,如果银行内部控制不力必然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信息传导机制失灵,决策失误,其直接后果将是金融风险或金融危机。因此,加强银行内部控制,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最根本的途径。广义地说,内部控制是组织机构在经营管理过程中,为保证管理有效,资产安全,会计数据准确、真实以及为鼓励遵守既定的管理政策而采取的所有相应的方法和手段。对银行来说,内部控制是银行的一种自律行为,是银行内部为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和防范风险,对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从事的业务活动进行风险控制、制度管理和相互制约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银行要建立“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的经营机制,要实现资金营运“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相统一,就必须不断推进和完善银行内部控制管理,规范经营行为,增强银行安全经营、有效经营的自觉性和自律性,提高抗风险的能力。

  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组织结构、管理方式、考核方式、授信风险管理方式、监督制衡机制的分析,提出我行现有的风险管理制度是激励不相容德必须进行改革,并提出改进建议。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工作,贯穿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始终,涉及银行业务的各个环节,如何不断推进和完善商业内部控制建设,防范商业银行经营风险,提高商业银行经营效益,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索,更是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一项急迫任务,我国商业银行也迫切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以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德要求,尽早与国际银行业的内部控制模式接轨,以达到防范风险,保证银行总体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

  研究意义:加强对银行内部控制的,不仅对现在而且对将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银行的经营风险也正在逐步由隐性转向显性,主要是贷款质量下降、呆帐增加、经营亏损严重、支付能力不足而引起的信用风险,从业人员欺诈与越权经营而产生的操作风险,决策管理层缺乏管理和经营而导致的管理风险等。这些风险的产生,无不与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相关联。因此,加强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不仅对现在而且对将来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带动银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础决策管理工作,细化内部财务内部控制的工作,在科学的基础上提高经济决策水平,提高银行的综合管理水平,增强银行的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

  1.2 文献综述

  参考的文献主要对专业的问题得到很直接的回答,对相关的理论也得到解释,主要参考了郑明川《四川会计》,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及内控问题得到解释,还有李斌的《金融理论与实践》,对银行会计内部控制思考的强化,还有李彦平的《武汉金融》,谈到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在当中我引用了不少论点。

  1.3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本文从银行的内部控制问题的具体分析,通过对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组织结构、管理方式、考核方式、授信风险管理方式、监督制衡机制以及银行内部控制问题的分析,提出我行现有的风险管理制度是激励不相容德必须进行改革,并提出改进建议,提出推进和完善银行内部控制的基本思路相关原则及目标手段。

  第二章 银行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2.1 我国银行内部控制的问题分析

  由于内部控制环境、管理体制、运营机制等方面的制约和限制,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控能力与现代商业银行相比,仍有着较大的差距,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仍存在错误或片面认识。

  1、在控制环境方面仍存在经营管理指导思想偏差。对内部控制的认识和理解不够全面充分,重发展、轻管理,忽视内控管理,给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和完善造成了思想上的阻力。

  2、内部控制的监督尚有不足。如产权制度改革仍然滞后,商业银行自我约束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所有权与经营权尚未真正分离,更缺乏对董事会、经理层有效、公开的监督、评估机制。尚未建立强有力的利益制衡机制,在内部稽核体制方面也存在不合理状况。稽核机构独立性不充分,对于各级管理人员(特别是掌握一定决策权的管理人员)存在着控制盲点。

  3、在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方面存在缺陷。各控制系统之间还存在着脱节现象,未能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内控机制。全面控制存在着不均衡现象,影响了控制。由于动态控制比较薄弱[1]。

  4、内部控制活动的实施方面存在疏漏。表现在制度执行上,岗位自我约束机制制度不健全,有章不循,违章操作,有些创新业务相关制度尚未建立就盲目运作。缺乏严格的、经常性的检查,互相监督制度执行上也存在脱节情况,这些都增大了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

  2.2 建行内部控制结构的分析

  我行通过内部审计发现,当前内部控制存在着很多方面的新问题,这些业务发展变化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对银行内部控制的有效发挥和效率运转起着制约作用。

  1、技术性风险错误或事故难以根绝,由于业务人员在办理某些业务时因业务数量、强度及对业务熟知程度等因素发生变化而出现在内部控制环节上的错误或事故。我行内部审计检查中发现的如:储蓄单折跳号使用,流水账页短缺,办理异地通兑业务电话核对记录不全,柜员没有按照规定的频度修改口令,柜员调离后没有及时修改有关口令,部分手工登记簿记录不全等问题一般就属于技术性风险错误。按理来说,技术性风险错误不是当前银行内部控制出现的新问题,在防范技术性风险错误上,总行和各支行采取了很多措施,制定了很多考核奖罚办法,甚至为此已经处理、辞退了一部分有关的责任人,但是,每次检查还是发现了较多的技术性风险错误,所以,这些“常查常出”的技术性风险错误或事故难以根绝是我行内部控制中出现的新问题。

  2、人力资源配置方式不能适应内部控制的要求,目前银行的人力资源配置还停留在主要按业务量定编定岗的方式上,很多银行比较重视中层干部的配置,对网点的人力资源配置与基层网点内部控制的关系不敏感,或重视不够,往往出现增加了业务品种,网点却没有能按照内控制度的要求在增加的风险环节上合理配置有关人员,结果出现了混岗操作,一人多岗,监督检查走形式等问题。但是现在我行逐步走向专业化服务,实行公私业务做一个比较大的区分,操作柜员也逐步能提供专业化的服务。

  2.3 内部控制的实施

  技术性风险错误或事故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业务品种发生了变化,业务品种的增加,使内部控制的环节增多,增加的每一个环节可能就是技术性风险错误或事故的发生源,为每项银行业务设计尽可能短的业务处理流程或程序的目的就是从客观上减少这些风险源,减少出现技术性风险错误或事故的机率。当然,减少业务处理环节不是说银行业务处理流程或程序越少越好,而是删减那些对内部控制没有影响,或控制重复的那些环节。对策二:全面利用电子手段处理各类表外业务,降低银行员工劳动强度技术性风险错误或事故的发生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主观原因主要有员工情绪的波动,身体状况的变化,思想、道德、文化水平的高低等,客观原因除了上面提到的业务品种因素外,还有业务数量因数。

  深入基层,多搞调查,提高制度建设的效率和针对性,革新银行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从加强银行内部控制,促进业务发展来设计银行网点人力资源配置方案,加大新业务的宣传、推广,做好客户售后服务工作。银行的“售后服务”主要是控制风险,促进业务发展。解决内部控制检查与银行帐务处理系统时效性的矛盾必须依靠广大软件工作人员更新软件开发思路,理解实时进行内部控制检查在计算机程序运行过程中所处的重要性,设计的软件既能使业务处理流畅顺利,完成软件设计的功能目标,又能使软件在运行过程中保持自我检查、自我清洁,同时还要提供审计接口,供外部审计部门及时对数据进行检查[2]。

  2.4 本章小结

  内部控制,是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确保国家法律规定和银行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确保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全面实施和充分实现;确保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确保业务记录、财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及时、真实和完整。银行应当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以及分工合理、职责明确、相互制衡、报告关系清晰的组织结构,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商业银行应当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培育良好的企业精神和内部控制文化,从而创造全体员工均充分了解且能履行职责的环境。银行授信方面的内部控制,银行应当设立独立的授信风险管理部门,对不同币种、不同客户对象、不同种类的授信进行统一管理,设置授信风险限额,避免信用失控。银行授信岗位设置应当做到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岗位之间应当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做到审贷分离、业务经办与会计账务处理分离。

  第三章 银行内部控制的基本架构及其基础

  3.1 基础构架

  银行内部控制就是对商业银行内部的经营管理活动及其进行衡量和校正,以保证银行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计划得以实现的过程。根据我国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基本架构可由纵向控制、横向制约、相向反馈三部分组成。

  3.2 内部控制的基础

  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有效防止商业银行发生风险的关键,同时也是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基础。一方面,人民银行要根据《人民银行法》和《商业银行法》对商业银行进行有效的监管;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自律,切实防范业务运作中可能产生的种种风险。商业银行建立内控制度,应注重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任何工作和业务制度的建立,都要从该项工作和业务的控制目的出发,针对其中的主要环节,做出相应的规定。二是建立内部控制制度,要注重程序牵制。按照内部控制的原则,任何业务的处理,都应有授权、批准、执行、记录、检查等程序,并且,这些程序不能由一个人或一个部门去完成,特别是不相容的职务一定要分离。三是内部控制制度一定要做到权责明确。即不仅要规定各职能部门和岗位人员处理业务的权限,更要明确规定其应承担的责任,并且各职能部门和岗位人员的权责要相适应。四是内部控制一定要做到奖惩分明。要对任何不执行制度,不履行职责的行为,制定相应的追究、查处责任的措施和惩罚办法。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决策制度,授权授信制度,岗位责任制度,业务操作制度,内部稽查制度,资料保全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奖惩制度等。

  3.3 本章小结

  目前银行内部控制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是制度执行随意性大、有章不循的现象普遍存在、越权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内部管理存在诸多漏洞等。对于人为的因素造成失控或者发生问题,商业银行应依据人民银行总行《关于对金融系统工作人员违反金融规章制度行为处理的暂行规定》和各商业银行的有关规章制度及实施细则,对各类违章行为严惩不贷,决不姑息迁就,以达到处罚一部分一大片的目的。同时对那些在执行制度、办理业务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员工及执行内控表现优异的稽核人员应大力表彰,以达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

  第四章 推进和完善银行内部控制的基本思路

  4.1 银行内部控制的原则及目标

  1、银行内部控制应坚持全面原则、审慎原则、有效性原则及独立原则。

  全面原则要求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必须渗透到金融机构的各项业务过程和各个操作环节,覆盖所有的部门和岗位,不能留有任何死角。必须囊括所有业务过程、所有操作环节和所有的管理活动。

  审慎原则要求内部控制要以防范风险,审慎经营为出发点。

  有效性原则要求各种内部控制制度必须符合国家和监管部门的规章,必须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执行内部控制不能有例外,任何人不得拥有超越制度或违反规章的权力,这是保证银行“以制度立行”的根本。

  独立原则要求内部控制作为一个独立的体系,必须独立于其所控制的业务操作系统和管理活动,这也是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之一。

  2、确立科学的银行内部控制目标——兼顾安全和效益。

  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安全与效益是矛盾统一的。安全是收益的前提,没有安全目标,收益目标就无从谈起。收益目标是安全目标的归宿,安全目标是为收益目标服务的。因此,确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目标即兼顾安全和效益,是银行稳健经营、健康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4.2 内部控制的基本手段及途径

  1、加快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创建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要创建良好的内控环境,就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使商业银行成为真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在此基础上,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构建科学的经营管理体制,构造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实现经营管理信息化,为内部控制的建立与健全奠定良好的基础。

  2、建立和完善银行组织机构。

  完善银行组织机构是加强银行内部控制的基本要求。首先,机构设置要合法科学;其次,规章制度要严密高效、相互制约;再次,为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有必要成立一些综合性和专业性的委员会或领导小组,如资产管理委员会、贷款审查委员会、“三防一保”领导小组、保密工作领导小组等等,并按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成立内审委员会,形成稽核部门对内审委员会负责,内审委员会对法人负责的制度。

  3、加强制度建设和落实,构建完善的内控体系。

  首先要全面、动态地做好内控制度的体系建设。每设立一个新岗位,每开展一项新业务,其管理办法、操作规程、制约措施都必须及时配套。其次要制定和完善内部责任体系。要通过授权、授信,明确各部门、各分支机构的职责权限;健全岗位责任制,明确职责,从而形成完善的岗位责任体系;第三要加快建立规范的风险预测和预警模式,将所有的业务纳入风险管理的范畴;此外,要进一步完善违规行为和失职行为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处罚力度。

  4、不断提高银行从业人员素质。

  提高银行行员素质是加强银行内部控制的根本所在。因此,必须加强对“人”的管理,培养人、造就人、选好人、用好人,要把“以人为本”的思想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始终。干部选拔以及重要岗位人员的配备,要注重德、能、勤、绩,加强岗前和在职行员多层次、多方位的培训,提高人员防范风险的综合素质。

  5、要对银行各项业务实时监控。

  实时监控是加强银行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要及时查找内部控制的空白点,及时建立预警体系,要将风险控制的重点由“事后”监测转变为“事前”预警和实时监控,达到对主要业务环节随时监控和反馈的效果。

  4.3本章小结

  加强银行内部控制的贯彻落实工作,银行要贯彻落实好内部控制,就必须通过培养、考试、考核等方式,使员工理解相关内部控制制度,掌握、熟悉岗位操作规范,具体说,要监督做好以下工作:(1)业务授权管理工作。严格按照业务授权进行经营活动,不得超越权限经营。(2)重要岗位管理工作。强化不相融岗位之间的制约。(3)银行承兑汇票管理工作。票据业务的开展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4)计算机及网络安全管理工作。重点加强计算机口令和数据库访问权限的安全管理,按有关要求对网络和系统运行的各个环节进行安全监控。(5)财务管理工作。实行报账制,重点加强对出租资产以及抵债物处置[de]管理和监督。(6)大额资金转账和提现管理工作。重点加强对前台、后台和支付环节的复核、监督和检查,对大额可疑资金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堵住漏洞。(7)印章、重要单证和账户对账管理工作。加强对各种重要凭证、印押的管理,建立严密的保管、使用和责任制制度。(8)干部员工廉洁从业管理工作。问题一经发现,应即按规定严肃处理,决不姑息。

  总之,银行内部控制工作,贯穿于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始终,涉及银行业务的各个环节,如何不断推进和完善内部控制建设,防范银行经营风险,银行经营效益,仍需进一步深入探索,更是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一项急迫任务,我国银行也迫切需要转变思想观念,以适应现代商业银行制度的要求,尽早与国际银行业的内部控制模式接轨,以达到防范风险,保证商业银行总体经营目标的利实现。

  结 论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一个很综合的概念,核心是控制风险,是把体制、机制、措施、程序和人等复杂因素整合在一起系统地控制风险,实现目标。在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现状,指出当前国有商业银行内部会计控制在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方面存在的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认识不够、内控观念滞后和人员素质较低、内部稽核缺乏权威性、内控系统缺乏有效性、内控手段缺乏先进性等问题,并就强化会计内控机制和监控体系上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我行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在制度设计和实际操作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认识不够,内部稽核缺乏一定的权威性,内控系统缺乏有效性,内控手段缺乏先进性,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够高等,所以必需强化我行内部会计控制,提高对内部会计控制的意识,加强会计人员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根据银行业务特点和风险控制需要,应建立内部控制系统,制定行之有效的内部会计控制业务流程,制定并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及岗位轮换制,健全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体系。

  内部会计控制对商业银行加强管理、堵塞漏洞起着重要的作用,银行如何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并保证其有效地实施,是银行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银行防范风险、提高经济效益的有力保证。

  致 谢

  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在次非常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XX老师,老师非常尽责,非常细心地指导我们每一位同学完成论文。谢谢X老师!

  参考文献

  [1] 郑明川. 商业银行财务分析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四川会计, 2007

  [2] 杨平波,刘淑萍.关于强化国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思考[J]. 湖南商学院学报,2009

  [3]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bdca910100ad54.html

  [4] http://baike.baidu.com/view/348212.htm?fr=ala0_1

  [5] 李斌. 强化银行会计内部控制的思考[J].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2

  [6] 舒新国. 西方银行管理会计, 北京: 企业管理出版社, 2007

  [7] 何叶. 关于完善银行基层会计内控机制的思考[J]. 会计之友, 2008

  [8] 李彦平. 浅论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J]. 武汉金融. 2008

  [9] 王允平, 王尔康. 我国应重视商业银行会计管理和会计控制[J].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