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究

时间:2023-03-25 17:04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点击次数:

  摘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仅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心,更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本文从理论、实践和价值三方面分析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现状,以期发现问题,找到制约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弱项。

  关键词: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

  从理论、实践和价值维度全方位评估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现状,对于切实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从理论上把握经济发展基本规律

  高速增长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概念。高速增长是伴随工业革命产生的,工业革命发生后,包括英、美、日等发达经济体,中、印等发展中经济体都曾或现在正经历着高速增长,但高速增长不可能永久持续下去。康德拉季耶夫周期理论认为,经济发展都是有周期的,大部分经济体的发展轨迹都会遵循“螺旋上升”规律。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实现了近30年的高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2008年年均增速达9.88%,创造了“中国奇迹”,之后,经济增速不断下行,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特点,尤其是十八大之后,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年均增速下降为7.1%,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增速依将会保持在8%左右的中高速水平,要实现10%以上的高速增长难度较大。在高速增长难以维持的情况下,高质量发展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高质量发展在中央层面已经形成了统一意志。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高质量发展概念之后,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了此概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在高质量发展成为新时代的主频词之后,全国各地都开始把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重点工作。

  二、从实践上推动发展水平质效齐升

  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创新驱动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据此,可从经济发展、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这三个指标来勾勒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经济发展指标

  经济发展是评价高质量发展的最基本指标,它反映经济体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实力,它主要包括经济总量、经济稳定和经济活力三个子指标。

  经济总量是衡量一个经济体创造社会财富能力的,是关键指标。为客观反映中国的经济总量情况,本文将选取美国作为比较对象。

  通过分析2000-2018年中美两国的GDP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两国的GDP都呈现出了基本向上趋势。其中,美国在2000年开始登上10万亿美元新台阶,之后除2009年受次贷危机影响有所下降以外,其余年份均呈现良好态势。去年更是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经济总量成功跨过20万亿美元的国家。中国经济总量同样实现了新突破,2014年突破10万亿美元,2018年达13.41万亿美元。但分析发现,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仅相当于美国在2000年的水平,与美国相比,目前还有7.1万亿美元的差距。

  经济稳定要求经济发展不能出现大幅波动,即不仅增长率不能出现大起大落,而且物价要保持稳定,并实现充分就业。总的来看,中国经济只有在危机前后才出现较大幅度波动,而新常态之后,波动幅度并不大,基本趋于缓慢下行;代表物价水平的PPI和RPI也只是在经济危机前后出现了较大幅度波动,其他年份基本处于温和通胀范围之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波动范围不大,一直处于控制目标4.5%以下。十八大之后,经济增长波动率、物价水平及城镇登记失业率波动幅度不大,都维持相对稳定,说明新时代的中国在经济发展方面有着良好健康的发展态势。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更为重要的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除了要充分调动非公有制经济和外资经济这些主要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以外,还要通过提高城镇化率来增强投资和消费活力。现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迅速,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非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和潜力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说明还需进一步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同时,尽管改革开放后中国吸引外资的额度越来越多,增长率也较高,但吸引外资总额占GDP比重却很低,去年仅占1%,远低于美国甚至印度。城镇化率提升速度较快,现已达59.58%,它所释放的投资和消费活力越来越多,但依旧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

  (二)创新能力指标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更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和支撑。一般通过R&D/GDP和每万常住人口发明专利授权量来衡量经济体的创新能力。根据中国2008-2018年的科研经费投入来看,2012年科研经费突破1万亿元以后力度不断加大,为成功迈进创新驱动发展阶段奠定了坚实基础。从2013年R&D/GDP超过2%之后一直延续至今,2018年占比已达2.18%,说明中国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是中国的R&D/GDP水平与全球创新能力最强的国家,比如韩国、以色列、日本等3.5%-4.5%的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意味着中国还需进一步加大投入来实现真正的创新。近十年来,中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不断增加,说明居民的创新积极性高,这是中国增强创新动力的积极因子所在,也是中国实现创新驱动的比较优势。

  (三)质量效益指标

  体现质量效益指标的重要指数是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除去所有有形生产要素以外的纯技术进步的生产率。经济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求资本等其他要素的投入不断增加,但在提倡靠创新来拉动经济发展的时代,资本投入增长率将会不断下降,2010-2018年中国资本投入增长率情况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与之对应的产出增长率一直维持相对稳定,说明资本产出效率在提高。这些数据都能体现中国在提质增效方面的成效明显。但实际中科技进步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58.5%,远低发达国家70%以上的平均水平。事实上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技术水平不高,全要素生产率较低,经济发展质量效益还有待提高的现实。

  三、从价值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

  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是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最基本需求出发向更高层次需求迈进,不仅要有更为宽裕的物质文化生活,而且要有更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需求,即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居民在基本的物质文化生活方面得到了保证,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2018年达28228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多,有效保障了居民的消费购买力。分类别来看,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39251元和14617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8%和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69倍,说明农村依旧是短板。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尽快推进农村农业农民现代化。总体来看,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还不到美国的1/10、日本的1/5,说明中国经济实力还不够强,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加以保障居民更高质量的需求。除此之外,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居民在政治生活中对民主法治、在文化生活中对精神文明、在社会生活中对公平正义、在生态文明方面对优美环境的需求均得到了进一步的满足。

  通过理论、实践和价值方面的分析,发现中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有一定基础,但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要充分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发现问题,以期寻找到推动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