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经济论文

制造业行业分类的新进展与思考

时间:2023-02-06 22:57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点击次数:

  摘要:制造业在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随着社会分工的高度发展,制造业的专门化程度不断提高,制造业内部新兴产业不断出现。对制造业行业分类体系、结构变化与发展阶段的梳理,是制造业行业特征分析及经济增长、产业升级等问题研究的基础。本文基于国内外相关文献,从经典理论经济学、实际应用与统计分类标准、学术研究等三个主要方面,分别总结制造业的分类法,从提出背景、理论基础、划分方法、优势与不足,以及结构变化等多个视角进行归纳,对制造业行业分类体系进行了较为完整的综述。在此基础上,本文从产业生态学中的生物链理论与物种分类法、生物演化理论与生命周期方法两个方面,对制造业行业分类的新进展进行了评述与思考,为制造业行业分类及制造业发展阶段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制造业;分类体系;结构变化;发展阶段;产业生态学

  一、问题的提出

  行业分析是介于国民经济层面的宏观分析与企业层面的微观分析之间的中观分析,是研究和探索行业变动特征,分析和把握行业变动规律的重要基础。对行业进行合理分类,体现不同行业的差异化特征与行业关联,是进行行业相关问题研究的重要前提。此外,行业分类还是分析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活动、产业间关联关系和变化状况,以及考察产业结构变动趋势的重要工具[1-2]。

  一般而言,隨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制造业在经济中的占比总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特征,中国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制造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特征和新变化,制造业内部结构不断优化,例如,高耗能、高污染制造行业逐渐萎缩,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逐渐增多,高科技、高技术产品制造业不断出现并持续扩张,制造业深加工程度不断提高等。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2013年中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总产出的208%,在500余种主要的工业产品中,中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在中国推进“中国制造2025”,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进行转变的过程中,针对制造业行业分类体系与结构变化进行研究,充分厘清并合理划分制造业发展阶段的变迁过程,不仅可以为制造业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借鉴,而且可以为经济持续发展、产业结构升级等一系列问题的研究提供参考,对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由于社会经济结构日益复杂,新兴业态、新兴产业层出不穷,制造业行业的准确归类面临很多困难。原有比较单一的行业归类方法已难以适应传统的制造业行业变迁,完善制造业行业归类成为摆在统计工作者、经济研究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在对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本文从经典理论经济学、实际应用与统计分类标准、学术研究等三个主要方面,对制造业行业划分进行总结分类,并对制造业行业划分的新进展进行评述。

  二、经典理论经济学中的制造业行业划分

  (一)马克思两大部类产业分类法

  马克思以不同产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具有差异化作用为思想基础,将社会总产品进行了初步划分,提出了两大部类产业分类法。主要划分方法为:以价值论和再生产理论为基础,以实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满足社会再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为依据,按照生产产品的属性将产业分成两大部类,其中,第一部类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第二部类是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

  基于两大部类产业分类法,能够清楚地对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进行说明。但此种方法的缺陷也较为明显:第一,与其他方法分析口径不一致,其分析结果很难与其他结果进行对比;第二,马克思指出,如果要维持或实现社会的扩大再生产,则必须使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增长快于消费资料生产部门的增长,这一观点在工业化初期的时候适用,但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已经明显不符合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尽管如此,作为最初的行业划分思想,两大部类产业分类法对后来的行业划分,特别是制造业行业划分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农、轻、重工业分类法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农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扩大的手工加工业促使了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大工业生产诞生。在这一背景下,依据物质生产的不同特点,在两大部类的基础上,苏联提出了按照农、轻、重工业分类法设计的行业分类标准,即将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划分成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三大类。其中,在重工业和轻工业中均包含了制造业部门,这是对马克思两大部类产业分类法的继承和发展,农、轻、重工业分类法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制定经济计划时被广泛采用。

  农、轻、重工业分类法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在工业化进程相关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如工业化进程的相关分析、重工业优先发展等问题。但是,该分类法的缺点也十分明显,仅适用于计划经济体制或工业化程度较低的经济发展阶段,这种方法在轻工业和重工业中均包含制造业,无法对制造业进行系统和完整的研究。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轻、重工业分类法很难从深层次揭示产业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给产业经济的分析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

  (三)三次产业分类法

  物质财富的增加促进了经济、贸易的极大发展,金融、通讯、运输和社会服务等部门逐渐从农业、工业部门中独立出来,成为一大类新的部门。费希尔提出根据人类生产活动的阶段性,可以将一个国家的经济划分为一、二、三次产业的基本思想,这成为后来三次产业划分的重要思想基础。费希尔指出,生产活动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初级阶段,生产活动以农业为主;第二阶段,以工业为主,工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制造业在这一阶段的作用十分重要;第三阶段,各种服务的供给不断增多并快速增长。

  然而,费希尔并未对上述观点进行理论上的详细论证,也没有对三次产业给出具体的划分标准或划分目录。不过,在三次产业分类思想提出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很快就对三次产业分类做了进一步的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是克拉克首次对三次产业进行了较为明确的划分:第一大部门,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第二大部门,以制造业为主,还包括采矿业和建筑业等,在第二大部门中明确了制造业的行业名称,并确定了其隶属关系;第三大部门,包括各种服务业,包括商业、运输、通讯和行政等。endprint

  三次产业分类的提出,是分工和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特别是制造业快速发展与现代商品经济大规模发展的产物,反映了现代行业变迁的一般过程[3]。在各国经济的长期增长与实践过程中,三次产业分类法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该划分方法过于粗糙,导致部分行业的划分归属存在一定争议,如采掘业或采矿业是直接从自然界中获取资源进行生产活动,按照其定义应归属于第一阶段或第一产业的生产活动,但实际上被划分到第二产业中。随着制造业专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制造业行业内部的新兴产业持续涌现,进而推动更加细分、更加具体的行业分类标准出现。

  三、统计分类标准中的制造业行业划分与实际应用

  (一)国际标准产业分类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是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产业分类体系之一。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于1948年开始设计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方案并编制完成《所有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类》(ISIC)。此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经济活动不断涌现,综合各国在使用ISIC分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不断对该标准进行修订,分别于1958、1968、1990年不定期地对这一分类标准进行了修订。目前,国际上广泛采用的是ISIC Rev4版本[4]。

  在制定分类标准时,联合国统计委员会主要考虑三个因素:商品和服务的类别,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的相似性,统计上的便利性。以ISIC Rev4为例,该标准主要以产业活动单位和法人单位作为划分单位,其统计单位为活动类型,采用四级行业结构,一级行业以一位字母A—Q编码,二级行业以二位数字编码,三级行业以三位数字编码,四级行业以四位数字编码,其中,制造业属于一级行业,编码为C或D[5]。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区直接采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但欧盟、美国、日本和中国等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的基础上,考虑到自然资源条件、要素禀赋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化特征导致的产业结构差异,对分类标准进行了相应的修正。

  (二)北美产业分类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政府就创立了标准的产业分类系统(SIC),该系统规范了美国产业划分、数据交流和贸易就业等统计工作,对美国经济的增长产生了深远影响。20世纪40—70年代,美国正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中,制造业部门扩张特征明显,在这一时期,SIC对于制造业的划分较为详细[6]。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得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更为紧密。与此同时,美国制造业中的高端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尤为迅速。基于上述两个因素, SIC已经不能充分、准确地反映美国的产业结构特征,且缺乏区域可比性,难以达到统一。因此,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联合开发了北美产业分类体系(NAICS)[7]。

  1997年NAICS首次制定使用,也称为“北美1997版”。为了使北美产业分类体系能够全面地反映经济活动的最新成果,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决定每五年对NAICS进行一次调整,使其更加符合北美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特征,并具有较强的国际可比性。在2002年和2007年两次调整后,2012年,新版的NAICS开始实施并作为三国经济活动的分类标准[8]。目前,NAICS由NAICS-美国、NAICS-加拿大和NAICS-墨西哥三个国别的产业分类体系构成,该分类标准在三国经济分析中得到了广泛应用[9]。NAICS是以生产为基本分类原则,只要企业的生产过程相同或相似,就应归为同一产业活动类别中,这一点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是一致的。在划分重点上,NAICS强调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换言之,NAICS是以服务业、高科技产业为主的产业分类体系。主要是因为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之后,北美地区制造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占比逐渐降低,与之相对,服务业的占比越来越高,产业划分的重点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此外,在高新技术产业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生产高科技产品的制造业,所以制造业在高新技术产业中得到了强化。

  (三)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与国际标准产业分类一致,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的基础也是经济活动的同质性,根据《统计用产品分类目录》中产品的用途属性、服务属性、经营属性和业务属性进行划分。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将国民经济行业划分为门类、大类、中类和小类四级。该标准适用于在中国国家经济统计、宏观经济调控等多个方面对经济活动进行分类。

  中国《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国家标准》于1984年首次发布实施,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及对外开放扩大等新情况的需要,1994年进行修订并更名为《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T4754-1994);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与国际标准接轨,国家统计局于2002年修订完成并公布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2002—2011年,GB/T4754-2002已经使用了近10年,在这期间产业结构变化显著,国家统计局在参照ISIC Rev4的基础上,于2011年11月颁布实施新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这也是中国目前正在使用的行业分类标准。

  中国行业划分标准历次调整的原则是:对于快速发展、不断扩张的部门进行更加细致的分类,对于萎缩或增速回落的部门进行归并。当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很高时,对制造业行业的分类十分详细。随着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新兴产业领域行业分类统计标准发展迅速。例如,随着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发展,国家统计局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为基础,发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2)》(试行)。

  在工业和制造业方面,从2013年下半年起,国家统计局明确在工业数据的发布中不再使用“轻工业”和“重工业”分类,而是以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代替。在制造业方面,部分类别的条目、名称和范围多次调整,尽管门类数量未变,但其内容和所属类别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合并。本文对《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制造业行业内部分类标准的变化进行了整理。

  (四)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

  行业分类主要有管理型和投资型两种,管理型行业分类一般是由政府发布的标准行业分类,用于政府宏观经济统计与管理,而投资型行业分类則主要用于证券投资活动。在资本市场上,根据一定的行业分类法对上市公司进行准确归类,对有效实现业绩评价、反映上市公司运营状况具有重要意义。由美国标准普尔公司和摩根斯丹利公司推出的全球行业分类系统(GICS)是全球最为流行的资本市场行业分类标准,该标准以上市公司营业收入等财务数据为主要分类标准和依据。

  为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业分类标准,中国证监会早在2001年就发布了《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此后,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1),证监会于2012年10月发布了《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修订版)》(简称新指引)。在具体划分时,中国证监会行业分类所使用的标准属于投资型行业分类标准,参考的主要指标是营业收入、营业利润和市场前景等,其基本的划分方法为:当上市公司某类业务的营业收入占比大于或等于50%时,则将其划入该业务相对应的行业。

  在新指引中,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划分新增了个别二级科目,主要包括烟草制品业、医药制造业。另外,还新增了与制造业紧密相关的其他工业部门,如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热力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并提高了某些制造业的分类级别,如将汽车制造业从个例升级为二级科目。新调整后的行业结构丰富了上市公司的行业类别,符合中国经济结构转变的趋势和制造业升级的现状。

  四、学术研究中的制造业行业划分

  学术研究在对制造业行业进行具体分类时,除了参考经济学中的分类法或各国标准的行业分类之外,还以生产活动中的生产工艺、生产过程为标准进行分类,同时又结合生产时所投入的资本、劳动等要素进行分类。此外,结构变化也是导致制造业行业分类标准发生变动的重要原因[10],由于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等原因,一些新的行业不断涌现,而新行业又不包括在现有的行业分类体系中,为满足相关学术研究的需要,行业分类标准需进行相应调整。

  (一)按照行业的发展阶段划分

  1霍夫曼分类法

  霍夫曼提出了一种分类法,其主要思想是:以75%为标准,某行业的产品有75%以上用于消费的可以归入消费品行业,而一个行业中的产品有75%以上用于投资的可以归入资本品行业。基于这一原则,该方法将行业分为三类:消费资料工业,主要包括纺织、食品和家具等行业;资本资料工业,包括化学工业、冶金及金属材料行业等;其他行业,包括造纸、印刷等行业。在此划分基础上定义的霍夫曼比率,即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净产值的比率,是表示工业化发展阶段的重要变量,一般而言,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该比率呈现不断下降的特征,这也被称为霍夫曼定理。

  霍夫曼分类法是研究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结构演变规律及工业化阶段理论的基础,该方法仅是一种研究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分类法,而制造业既包括在消费资料工业中,又包括在资本资料工业中,难以进行准确的描述和完整的研究。此外,在实际工作中,75%的界限难以准确度量,因而该分类法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特别是在制造业的研究中几乎没有被采用。

  2钱纳里—泰勒分类法

  钱纳里和泰勒按照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对行业进行划分,将制造业部门划分为初期行业、中期行业和后期行业三大类。初期行业主要包括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制造业,如食品、纺织等部门,该类行业的生产技术较为简单,生产的产品具有最终产品的性质;中期行业包括增长较快、产品需求收入弹性高的行业,如非金属矿产品、石油化工等行业;后期行业是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兴起的行业,其产品需求收入弹性很高,各行业之间的行业关联效应很强,包括机械制造、印刷出版等行业。

  该分类法专门针对制造业进行分类,对于制造业的相关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其优点在于,基于该方法不仅可以深入考察制造业内部各子行业的发展特征及演变规律,探索制造业结构变迁的趋势,还能够为各级政府部门根据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特征制定差异化的制造业产业政策提供参考,最终促进制造业内部结构优化,助力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基于产业关联的分类方式

  在产业经济学的产业关联理论领域中,有一种重要的分析工具——投入产出表,该表一般是基于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编制的,基于投入产出表可以计算产业关联的各种指标,反映制造业的发展阶段与发展特征,实现制造业的行业分类。在投入产出分析法中,直接(完全)消耗系数、直接(完全)分配系数是两类重要系数。消耗系数从投入角度反映经济中各部门之间的产业关联,如其他产业对制造业的投入;分配系数可以反映出产品的流向,如制造业对其他产业的产品供给。直接消耗系数反映了产业之间的原材料关联,直接分配系数反映了产业之间的用途关联。基于这两个系数的计算,可以反映出制造业与其他各产业的投入产出关系。董明芳和袁永科[11]指出,以直接消耗系数最大值为标准形成的产业分类法,可以从产品供给的视角对各产业部门进行划分;以直接分配系数最大值为标准形成的产业分类法,可以从产品需求的视角对各产业部门进行划分。

  传统的投入产出表不能反映制造业与其他产业在投入产出过程中的技术关联,主要原因是技术关联并不反映为产业间的物质或产品消耗,采用投入产出表在计算技术关联实现制造业的行业划分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技术水平的高低或产业在生产技术方面的相似性,需要通过计算各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分析各产业的研发投入水平等最终确定[12]。

  (三)资源密集度分类法

  1要素密集度分类

  要素密集度分类法的理论基础是行业的要素禀赋结构与要素投入结构。按照各行业所投入的资源和要素中占比最大和居于主要地位的要素为标准进行行业划分。以制造业为例,根据要素的密集度或相对密集度,即根据不同行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要素依赖程度的差异,可以将制造业的所有子行业大致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13]。具体而言,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主要依赖大量劳动力进行产品生产活动,而对资本和技术依赖程度较低的行业;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典型特征是人均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比较高,即资本劳动比很高;技术密集型产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技术贡献程度最高的行业,如高新技术制造业等。

  要素密集度分类法在国内外的学术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反映出不同制造业行业典型特征的同时,有助于一国根据本国的制造业特征与制造业结构变化制定相应的产业政策。要素密集度可以解释现有各类制造业产业政策的差别,以及不同国家制造业升级路径的差异。以中国为例,中国已经从工业化阶段初期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阶段,经过工业化中期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产业的阶段,转入到当前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高端制造业的阶段,这也可以解释为经济发展的目标应定位于快速促进符合本国要素禀赋结构的产业,即应遵循比较优势的发展战略。

  要素密集度分类分析不仅易于操作,很容易与经济现实相结合,而且有利于研究不同制造业部门对生产要素依赖程度的差异。国内外相关研究虽然较多,但很难划分出新意。并且,划分类别并不统一,有的学者将制造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有的学者则将制造业划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还有学者提出设计密集型产业等类别[14]。另外,资源的密集程度是相对的、动态的,同一制造业行业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其所属的类别需要不断调整,这对研究的连续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能源与环境消耗视角下的行业分类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在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过程中已经无法回避能源和环境问题 [15]。传统的制造业行业划分没有涉及资源、环境等相关问题,所得出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的制定,不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和经济的长期发展。中国制造业行业众多,很多行业还处于资源能源大量消耗和污染物大量排放的发展阶段,如果忽视了制造业生产的能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则会得到有偏的结论。国外的研究如Beyene和Moman[16]在SIC分类标准的基础上,采用各行业的能源使用数据重新进行了行业划分,提出过程导向的能源强度分类标准。基于能源与环境消耗视角下的工业、制造业行业分类研究,能够为以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为目标的制造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科学参考。但是,该方法中的分类指标、分类标准等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完善,且不同地区的能源消耗类型和污染物排放种类不尽相同,应制定差异化的指标体系。

  (四)其他分类法

  1生产流程分类法

  除了上述方法外,国内外文献中还根据技术生产流程,即生产的先后顺序划分类别。以制造业为例,其划分方法为:处于生产流程初始端、制造业产业链首端位置的称为上游产业,包括与原材料相关的部分制造业;处于生产流程中间环节、制造业产业链中间位置的称为中游产业,包括金属冶炼、化工原料;处于生产流程末端、制造业产业链末端位置的为下游产业,包括纺织、服装[17]。

  2发展趋势分类法

  还一些文献按照制造业的发展趋势,将其划分为朝阳产业、夕阳产业两类。朝阳产业一般指的是新兴制造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部门,市场前景广阔,具有强大生命力且代表未来发展趋势,如高效节能通用设备制造业、新型建筑材料制造业和高端计算机制造业等;夕阳产业则指的是逐渐衰落的传统制造业部门,该类产业的典型特征是:市场需求不断萎缩,需求增长速度很低甚至停滞,产业收益率远远低于制造业各产业或国民经济各产业的均值,代表性的产业如胶卷制造业等[18]。

  在制造业的划分中,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都是一个相对概念。朝阳产业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变为主导产业,但也存在产业创新的风险性;夕阳产业通过转型升级,可能会激发新的市场需求,或经过一个发展周期后,夕阳产业会再次成为朝阳产业。总体而言,上述划分方法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没有深层次地挖掘行业划分的理论基础,在国内外文献中应用的范围较小。

  3基于统计方法的分析和聚类研究

  随着各种统计方法的兴起和演化,很多学者采用各种方法对行业进行划分,如Cotterman和Peracchi[19]提出了一种新的聚类方法对行业进行重新划分,通过估计工资方程、设定损失函数并变换参数等,实现了拟合效果与简约性的统一;Gupta等[20]基于神经网络方法這一稳健且可靠的工具,提出了学习矢量量化神经网络,采用地理位置、劳动力数、组织形式和企业特征的环境状况等测算工业行业的模块化程度,实现了对于行业的新分类;Dalziel[21]基于系统学的思想,以企业的相似性为基准,采用递归层次依赖方法,对各行业、各子行业的结构、同质性和异质性等进行测量,实现制造业行业分类。此外,还有学者建议采用模糊聚类方法、精益生产理论等对制造业进行分类[22-23]。

  上述各种分类法体系对于探索制造业内部结构的变迁规律,发现制造业与各产业间存在的关联效应具有积极意义,有利于政府部门根据不同经济发展时期产业的不同特征制定产业政策。虽然划分体系已经较为全面,但如何深入考察制造业行业划分的内在机理,找出制造业行业划分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给出制造业行业划分的理论基础,值得进一步思考。

  五、制造业行业分类的新进展与新思考

  (一)产业生态学为制造业行业划分提供了新视角

  产业生态学有意识地引入了生态学的概念,并通过自然生态系统和产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类比,将生态学方法作为理论基础以构建产业生态学体系。黄欣荣[24]对比了生态系统与产业系统的诸多特征和表现形式,认为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实际上,类似于生态系统,产业系统中需要考虑原材料供应、产品生产和产品消费等多个环节,运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来研究现代产业社会运行机制,可以实现行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分类。

  基于产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产业系统与生态系统比较典型的相似之处还体现在:产业生态分析就是使得制造业中的资源和能源得到优化利用,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最小化,把制造业生产活动演绎成一个类似于生态循环的流程;通过自然生态系统和产业生态系统之间的对比发现,自然生态系统和产业生态系统中都存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25]。总之,由于生态系统与产业系统的高度相似性,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可以为行业划分提供新的视角。endprint

  (二)基于生物链理论和物种分类法的行业划分思想

  根据生物的相似度,生物分类学将生物划分成种、属等一系列等级,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产业生态系统是提供同类产品的成员及有关要素的集合,在行业分类中,完全可以借鉴物种分类里面“近缘的种归合为属,近缘的属归合为科”的思想。Pesonen[26]指出,产业链包含产业上游、下游配套产业体系,可以根据生物链的位置、关系和层次等标准进行分析。特别是,生态产业链是产业生态学范畴,基于生物链推动产业链上各个点之间的深层次分解与组合,可以充分发挥生物链在优化行业分类中的作用。

  生物链指的是由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形成的相互依存的链条关系,生态链中的生物大致上可以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三大类。袁增伟和毕军[27]以产业链上各类企业的作用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指出,产业生态系统中也存在着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其中,物质生产者进行资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采矿业、制造业中的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技术生产者通过对各企业提供无形的技术支持,包含制造业中的部分高技术制造业等;加工生产者对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如服装加工业、电子业等,包含制造业的大部分行业;消费者利用生产者提供的产品,供自身运行发展,同时提供服务,如商业、金融业等;分解者则主要指自然生态服务业、资源再生业等。

  (三)基于生物演化理论与生命周期方法的制造业行业划分

  生物进化是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在产业生态学中,参照生态学中的生物进化理论,产业系统中存在产业经济循环。产业系统优化理论也就形成了按照发展阶段划分制造业行业的新思路。李力[28]指出,在产业进化的初期,一些地区会首先选择将传统行业生态化,如石化业、造纸业等,通过引进和使用低碳技术更新、改造高污染产业,该类行业可划分为初期阶段制造业;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时,则重点发展高端制造业,如智能电网设备制造业等,该类行业可以划分为过渡阶段行业;当社会经济高度发达时,新兴制造业、前沿制造技术应用等知识密集型制造业、技术密集型制造业逐渐成为核心,其他制造业的发展逐步弱化,该类行业可以划分为后期阶段行业。

  生命周期评价是产业生态学中一种面向产品的方法,产业都会经历产生、成长、衰退的周期性演变过程,即每个产业的生命周期至少包括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各产业特别是制造业都具有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对制造业的划分有很大影响。要考察产业生命周期对制造业划分的影响,应着重考察产品需求变化的特征。除了需求因素之外,制造业的兴衰还必须考虑到供给能力。一般认为,当某一制造业行业的总需求大于总供给时,该行业的增长主要受供给因素的制约;当某一制造业行业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则该行业的发展主要受需求因素的制约。因此,除了此前按照产业发展阶段将产业简单划分为朝阳产业和夕阳产业之外,还可以深入分析产业兴衰的变动机理,根据制造业自身的生产组织方式,将制造业首先划分为需求导向型产业、供给推动型产业,在此基础上,再充分考虑该产业面临的供求关系,将产业划分为供不应求产业、供求平衡产业和供大于求产业,对照于制造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和在市场中所处的不同位置,利用供求关系体现制造业变迁的内在本质和竞争力的强弱变化。

  (四)基于生态学视角进行制造业行业划分的思考

  综上所述,基于生态学的视角,借鉴生态学中有关生物进化、物种划分和能量流动等研究思路,可以实现对制造业行业的新划分,本文对上述思路进行了提炼,如图1所示。

  选取合适的统计学方法,实现生态学思想和产业生态学思想在制造业行业划分中的新应用,不仅能够合理地对制造业行业状况及其发展历程进行准确描述,还可以为产业经济和宏观经济等一系列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六、总结性评述

  本文基于国内外的相关文献,从经典理论经济学、实际应用与统计分类标准、学术研究等三个主要方面,对制造业的分类法进行了综述。通过本文的研究可知,各国要素禀赋结构、自然资源条件决定了不同国家制造业分类的差异,随着社会经济活动的日益复杂化,制造业的专门化程度不断提高,制造业行业内部新兴产业不断出现。在工业化后期或后工业化时代,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的趋势十分明显,制造业的合理分类有助于准确研究制造业的结构变迁及制造业与其他行业的关联。

  制造业的结构变化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在其结构变化的背后,是由一系列综合因素所决定的,对于制造业结构变化内在机理与影响因素的研究,也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影响和推动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还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政治与经济制度改革释放的改革红利所推动的经济结构变迁与制造业行业升级,以及市场化水平提高增强了制造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高等因素在使产业分工更为细化的同时,促进了产业链的延伸及生产与服务活动的分离。此外,随着全球价值链的进一步重构,产业链的深度和宽度将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制造业结构变化的研究中已经无法回避这些问题。

  生态学为制造业行业的划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充分的依据,基于产业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如何体现制造业各行业在产业鏈、产业网中的位置,如何有效表达制造业内部、制造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关系,是制造业划分学术研究中的重要选题。当然,任何行业分类法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经济的增长与社会结构的变迁,制造业分类法也应不断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更好地满足行业分析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Weiner, CThe Impact of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chemes on Financial Research [R]SFB Discussion Paper, 2005

  [2]Hrazdil, K, Zhang, RThe Importance of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in Estimating Concentration Ratios [J]Economics Letters, 2012, 114(2): 224-227endprint

  [3]方宁生三次产业分类与两大部类划分的比较[J]南方经济, 1987, (1): 12-16

  [4]The Statistics Division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Department of the United NationsStandar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of All Economic Activities, Revision 4[R]The United Nations, 2008

  [5]王卓我国行业分类与国际标准行业分类的比较研究[J]统计研究, 2013,(4): 15-20

  [6]Gorecki, PKAn Inter-Industry Analysis of Diversification in the UKManufacturing Sector [J]The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nomics, 1975, 24(2): 131-146

  [7]邓尚杰北美产业分类体系[J]中国统计, 1999, (12): 21-22

  [8]袁勤俭美国产业分类体系的演化[J]统计与信息论坛, 2005, (1): 29-32

  [9]Kelton, CML, Pasquale, MK, Rebelein, RPUsing the North American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System (NAICS) to Identify National Industry Cluster Templates for Applied Regional Analysis[J]Regional Studies, 2008, 42(3): 305-321

  [10]Hicks, DStructural Change an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11, 22(2): 93-105

  [11]董明芳, 袁永科基于直接分配系数的产业分类方法[J]统计与决策, 2014, (24): 37-39

  [12]潘文卿, 李子奈中国产业间的技术溢出效应: 基于35个工业部门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 2011, (7): 18-29

  [13]周勇要素角度的产业划分[J]当代财经, 2006, (3): 88-91

  [14]韩燕, 钱春海FDI 对我国工业部门经济增长影响的差异性[J]南开经济研究, 2008, (6): 143-152

  [15]Seppalaa, J, Melanen, M, Maenpaa, L, Koskela, S, Tenhunen, J, Hiltunen, MRHow Can the Eco-Efficiency of a Region be Measured and Monitored [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10, 9(4): 117-130

  [16]Beyene, A, Moman, AProcess Oriented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Based on Energy Intensity [J]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06, 26(17): 2079-2086

  [17]James, BMVertical Disintegration,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and Long-Term Trends [J]Atlantic Economic Journal, 1991, 19(2): 72

  [18]Karel, H, Thomas, SThe Role of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in Estimating Discretionary Accruals [J]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 2013, 40(1): 15-39

  [19]Cotterman, R, Peracchi, FClassification and Aggregation: An Application to Industrial Classification in CPS Data [J]Journal of Applied Econometrics, 1992, 7 (1): 31-51

  [20]Gupta, VK, Chen, JG, Murtaza, MBA Learning Vector Quantization Neural Network Model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Industrial Construction Projects [J]Omega, 1997, 25 (6): 715-727

  [21]Dalziel, MA Systems-Based Approach to Industry Classification [J]Research Policy, 2007, 36(10): 1559-1574

  [22]Mourtzis, D, Papathanasiou, P, Fotia, SLean Rules Identific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for Manufacturing Industry [J]Procedia CIRP, 2016, 50(1): 198-203

  [23]Chen, LH, Kao, C, Kuo, S, Wang, TY, Jang, YCProductivity Diagnosis via Fuzzy Clustering and Classification [J]Omega, 1996, 24(3): 309-319

  [24]黄欣荣从自然生态到产业生态——论产业生态理论的科学基础[J]江淮论坛, 2010, (3): 11-17

  [25]袁增伟, 毕军产业生态学最新研究进展及趨势展望[J]生态学报, 2006, (8): 2709-2715

  [26]Pesonen, HL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of Value Chains [J]Greener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2001, 33(1): 45-58

  [27]袁增伟, 毕军产业生态学[M]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10124-129

  [28]李力不同工业化阶段区域产业生态文明路径选择[J]生态经济, 2014, (4): 173-176

  [29]Sokka, L, Lehtoranta, S, Nissinen, A, Melanen, MAnalyzing th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Industrial Symbiosis: Life Cycle Assessment Applied to a Finnish Forest Industry Complex [J]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11, 15(1): 137-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