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经济论文

政府补助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影响

时间:2023-01-08 17:55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点击次数:

  摘要:我国已进入新常态的经济平稳增长阶段,经济发展更看重质量而不是速度。创新驱动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我国各地政府纷纷出台政府补助政策,目的在于缓解企业创新资金压力,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本文对政府补助影响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的影响进行理论研究。

  关键词:政府补助;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

  引言

  “十四五”时期,我国制造业发展目标是做实做强做优,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技术改造升级、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企业创新研发投入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自主创新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变为“制造强国”的唯一途径。近几年,我国各地政府陆续出台政策鼓励企业积极自主创新,我国创新投入也有显著提升,研发投入强度(R&D经费支出与当年GDP的比值)由2000年的0.90% 到2020年提升到2.4%。目前全国经济一体化和竞争白热化的市场环境,我国应当重视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把创新研发能力放在首位。我国各地政府纷纷出台财政政策鼓励企业创新,如政府补助政策,目的在于推动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我国社会各界开始关注,在政府补助鼓励下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投入是否会更多?政府作为“有形手”在市场失灵时推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在企业规模扩大中对经营活动具有影响力。

  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高收益、高风险、高信息不对称和长周期的特征,所以大部分企业都面临融资约束,政府补助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问题。政府补助指的是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货币性资产或非货币性资产。它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既具有激励作用,又具有挤出作用。

  1 政府补助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的激励作用

  政府补助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的激励作用机制。

  1.1 政府补助缓解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的融资约束

  萨缪尔森认为外部性是指那些生产或消费对其他团体强征了不可补偿的成本或给予了无需补偿的收益的情形。外部性可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企业发展过程中具有正外部性经济活动是有益于社会发展的,为其它的实操参与者带来收益,但是并不能从这些共同收益者的身上获取支持。企业通过创新研发活动产出新知识,而知识作为社会公共产品具有正外部性。有效的创新成果可以帮助行业改进生产技术并提高劳动生产率,利于规模经济的形成。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研发活动的风险具有不确定性和不可预估性,回报周期又较长,企业长期内承担高风险但又低收益。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研发活动可以对其它企业和行业所带来正面的效益,企业创新对社会所带来的总效益远大于企业自身边际效益,这种正外部性不能让企业独享所创造的总收益,但是又要独自承担一切风险,这会降低企业创新研发的积极性。创新研发周期较长,在每个环节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由于高新技术企业面临融资约束问题,政府给予一定补助,可以帮助企业创新研发获得启动资金,降低了企业创新研发前期的风险和资金压力,弥补了创新研发外部性问题所带来的损失。因此政府补助可以通过缓解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约束,提高企业创新研发的积极性,大大刺激了企业在后期环节的创新投入。

  1.2 政府补助降低高新技术企业创新风险

  从企业创新研发成果成为公共物品的角度来看,它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和不可分割性。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研发成功后,它所带来的新技术和新知识可以帮助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从中获取丰厚的收益。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效的创新成果转化的市场收益增加,当其它企业的模仿成本低于模仿收益时,企业创新研发的外部性凸显,企业之间会竞相模仿新技术,创新成果发挥最大化的收益转换,利于全行业技术进步,甚至可以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企业创新研发成果的非排他性特征让企业不能独享创新收益,降低了企业的自出创新主动性。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研发成果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增加整个社会的总效益,并不能分割给单独的个体使用,所以政府会给予企业一定补助鼓励其创新。企业获取政府补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被模仿所带来的经济损失,这可以激励企业在创新活动中加大投入。

  1.3 政府补助传递利好信号

  根据信号理论可知,政府补助在资源配置中可以传递政府的“意图”,这种信号在市场投资者想了解国家对行业或者企业看法时尤为重要。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研发具有不确定性并且回报周期长,所以企业的创新研发活动开展进度和预期效果在市场上具有高度信息不对称。基于市场失灵理论可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研发的信息不對称、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特征都可能会引起市场资源配置失效。具体表现为:第一,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研发过程中,企业和外部投资者所获得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企业占据信息优势的地位,它可能会为了获取更多投资鼓吹创新研发成果的效益,形成柠檬市场侵占投资者的利益,破坏行业创新发展的环境。第二,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研发成果的正外部性会导致其它创新主体减少自主创新主动性。第三,创新成果作为公共物品不但代表了居民生活服务的保障,而且也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必需品,但是市场具有自发性和滞后性,创新成果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不能使得社会对创新的需求在市场自发调节下实现。在市场失灵的情况下,政府不但可以通过发放补助来弥补高新技术企业创新投入的缺口,而且可以向市场传递信号。高新技术企业存续时间较短、投资项目存在高风险特征、创新收益转化速度较慢,获得政府补助可以看作企业被政府认可响应政策导向和具有发展潜力,并且它与政府关系良好。政府补助发放传递的信号会被市场看好,从而获取更多的外部投资,利于企业加大创新投入规模。

  2 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投入的挤出作用

  政府补助的挤出作用指的是企业获得政府补助后反而导致企业创新投入减少。政府补助在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研发中出现挤出作用如图2所示。

  2.1 企业存在寻租机会

  在国家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的背景下,政府需要向具有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发放补助,支持它们开展更多的创新研发活动。实际情况中,与政府关系好的企业更容易获得政府补助,这会给企业创造寻租机会。当高新技术企业的寻租成本低于项目的创新投入时,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寻租行为获得更多政府补助以增加企业利润。这不但不利于企业创新活动的开展,而且导致政府资源严重错配,导致社会总效益下降。寻租行为所产生的费用挤占了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投入,对创新收益产生了负作用,并且如果政府补助越大则导致企业的非生产性支出越多,挤出作用更为显著。此外,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研发成果的不确定很高,创新收益没有充分保障,所以企业更乐意通过不断寻租的方式增加利润。

  2.2 监管不足问题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管理者可能会违背契约的忠诚勤勉义务约定,凭借其对企业资源的决策权出现逆向选择。当企业股权集中度较低时,企业中小股东之间对管理者的监管出现“搭便车”的心理,往往会导致监管不严。而当股权集中度较高时,控股股东具有信息优势并且独自把控企业资源决策权,它会从自身效益出发作出侵占小股东利益的决策。只有当股权集中度适中才可以尽可能避免企业管理者和控股股东的逆向选择。创新研发活动对知识和技术的高要求性决势必导致了高新技术企业控股股东、中小股东和管理层三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当股权集中度较低时股东对管理者监管不严,高新技术企业获得政府补助后,管理者获得更多的现金支配权,为了确保业绩达标,他们可能会投资风险低且意义不大的创新项目。当股权集中度较高时,控股股东可能会将政府补助挪作它用。对控股股东和管理者监管不严,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投入可能会出现挤出作用。股权集中度适中可以抑制政府补助的挤出作用,减少企业寻租、控股股东和管理者的逆向选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政府补助对高新技术企业具有非线性作用。当政府补助较为适中时,它可以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当政府补助较低时,它不足以缓解创新研发的资金压力,无法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当政府补助较高时又可能会诱导寻租问题出现。适中的股权集中度可以在政府补助较低或者较高时可以促进政府补助对企业创新研发的激励。

  参考文献

  [1]彭若弘,崔藤予.高新技术企业盈余管理、政府补助和研发投入[J].中国科技论坛,2020(11):45-49.

  [2]别朝霞,郭晓雅.政府补助、 研发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基于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中介效应分析[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3): 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