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经济论文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防范措施

时间:2022-06-14 11:15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点击次数:

  摘要:2020年是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的收官年,面对内外部复杂形势挑战,商业银行要坚决守住风险底线,全面提升防范化解重大信用风险能力,明确风险传导路径,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控风险,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信用风险;传导路径;防范化解措施

  当前,我国正在建立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国内互促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商业银行面临诸多新挑战和新机遇,如何有效识别风险传导路径、防范化解重大信用风险,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平衡,是信贷管理的重要课题。

  一、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传导路径分析

  结合当前内外部形势及历史经验分析,商业银行重点领域信用风险主要从政策、客户、融资工具、舆情、金融机构等五方面导入。

  (一)政策导入风险

  外部政策环境变化可能导致部分融资过高、结构不合理、经营管理不善等“先天不足”客户违约风险上升。一是“去产能”“去库存”政策影响下,产业升级阵痛逐步释放,煤炭、钢铁等行业出清压力加大,房地产市场分化加剧,中低端制造业企业面临市场淘汰,新兴产业可能承担“试错”成本。二是非金融企业加速“去杠杆”,信用违约呈单户金额巨大、信托违约增加、国企风险上升、行业分布分散等新特征。三是大气污染防治持续攻坚,环保执法监管力度空前,部分企业因环保不达标被限产、停产。

  (二)客户导入风险

  一方面,随着产业融合不断深入,信用风险延产业链由核心企业向上、下游客户扩散明显,通过客户担保链、担保圈、借贷链传导,部分关联企业、担保公司担保能力不足,或涉及小贷公司、民间借贷等因素,一家企业“爆雷”,极易引发多米诺效应。另一方面,一些融资总量巨大的“大民企”“并购系”涌现,盲目多元扩张和混乱产融结合,并通过股权、并购放大风险,一旦遇到危机则迅速衰退甚至倒闭,陷入“大而快,快而垮”的怪圈。

  (三)融资工具导入风险

  2018年以来,公开市场违约事件频发成为风险爆发导火索,债券市场隐性刚性兑付、融资期限错配问题长期存在,且风险披露、风险缓释和风险处置机制尚不成熟,债券违约后极易引发市场恐慌,严重影响企业经营。加之表外理财、通道业务变相推高企业杠杆,造成表内外风险相互交叉,房地产、产能过剩等领域的表外融资风险高发。伴随国家强化重点领域、行业境外融资管理,个别境外融资主体违约事件浮出水面,并与境内主体相互影响。

  (四)负面舆情导入风险

  部分企业因环保处罚、安全事故、发债失败、涉及政商事件、涉嫌财务造假等风险信息经媒体披露后,声誉风险逐步发酵,对企业资金链影响较大,造成集中恐慌性“踩踏”,最终演变为信用风险,对企业信用记录、合同履约、融资渠道、商业模式等影响巨大。

  (五)中小金融机构导入风险

  在外部复杂形势、市场环境、“严监管”约束多重挤压下,个别中小银行由于前期“影子银行”业务扩张快、公司治理结构差、风控能力弱、受利益集团影响较大的民营及中小微客户高度集中,自身风险逐步向大型银行传导。一方面,以中小银行作为交易对手的低风险业务风险上升。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往往成为抽贷或收缩授信的“先锋队”,加剧信用风险在银行间蔓延。

  二、防范化解重大信用风险措施建议

  (一)强化前瞻主动风险管理,提前甄别预防“灰犀牛”

  建议建立风险预防预控长效机制,对融资总量大、涉及金融机构多、多渠道融资的客户,特别是“大民企”、“并购系”给予高度警惕,及时纳入预警监测体系,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建设“数字化”管理平台,密切关注企业经营状况异常、盈利下滑、现金流及资金链紧张、股价下跌、过度投融资、债券市场估值上升等风险信号,及早采取风险化解措施,前瞻性防范“灰犀牛”风险。

  (二)警惕企业过度融资倾向,防范客户集中度风险

  多年来,大客户始终是各家银行积极营销的对象。由于各家银行“蜂拥而上”、“垒大户”的做法,既给企业过度融资、非理性扩张创造了便利,也在客户风险暴露后深受其害,特别是长期“一行独占”客户,遭受的损失更大。2018年银保监会公布《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引导商业银行降低客户授信集中度、防范系统性风险。建议商业银行要科学测算企业授信总量,主动规避融资超过经营需求的新客户,存量客户要加大信贷退出力度。

  (三)做好资产质量管理,做到充分暴露、加大处置

  当前,内外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资产质量管理难度加大,在企业本息延展期后,逾期等显性风险指标暂时“失灵”,一些传统风险化解处置手段“失效”,因此要强化风险识别,做实资产分类,全面提升风险管控能力,对于风险要看得见、摸得清、管得到。建议对于自身经营不善、多次办理再融资业务或已接受政策帮扶,仍无法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或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的,要充分暴露风险;对于生产经营正常、但仍有临时性还本付息压力的,要审慎做好风险评估。同时,建议利用拨备监管要求下调腾出的财务空间,多措并举加大不良资产处置。

  (四)加强重大信用风险闭环管理,防范导入风险蔓延

  一是建立健全重大信用风险管理机制,加大风险报告、跟踪和化解处置力度,实现全流程闭环管理,强化担保圈风险防控。二是主动压退高风险客户,对融资机构超过10家、非金融机构融资占比超过30%的客户,及时调整授信策略。三是夯实“穿透管理”,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统一信用风险监控,摸清风险底数,根据资管新规过渡期调整要求平稳有序推进整改,做好资产回表准备。四是警惕中小银行风险,强化对重点机构、重点业务的持续督导。五是持续开展负面舆情日常监控,对风险客户进行分类提示、信息推送和业务拦截,避免因信息不对称造成舆情风险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