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6-08 10:22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点击次数: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其通过对独特优势的发挥,能够使就业增收得以实现,能够为脱贫攻坚提供重要的支持。本文对目前非遗扶贫实践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也就是非遗扶贫缺乏系统的理念,健全的扶贫制度体系,并且非遗扶贫创新缺乏充足的动力。并针对此类现实问题,提出了非遗扶贫路径的优化策略,也就是从思维上对非遗扶贫的转变,以新理念对非遗扶贫发展的引领;对顶层设计的加强,以非遗扶贫为基础,对相关制度体系的完善建立;对产业关联的加强,以此来使个产业都能够参与到扶贫实践中来。
关键词:非遗文化;产业扶贫;路径优化
一、非遗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非遗文化缺乏传承人
相关人员对非遗的传承,不仅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生机,并且能够使各民族文化能够得到更强的融合。目前,大部分活态传承人有着较大的年龄,青年人虽然具有一定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然而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导致非遗文化缺乏传承人,进而导致青黄不接问题的出现。此外,非遗传承人群本来数量就不多,再加上没有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更没有为其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因此,导致了其在创新性以及时代感方面的缺乏,最终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且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二)缺乏系统性的非遗理念
一直以来,非遗扶贫在我国的实施,在思维观念方面遇到了诸多障碍,根据相关开发项目对非遗扶贫的推进,缺乏完整性、实质性以及全程性,没有对非遗扶贫进行系统的设计,进而导致扶贫无法发挥实效性。首先,零散化。各文化因素在同一个地区的整理整顿缺乏有效性,无法以一个整体对其进行有机的结合,也无法从主张、意识以及实践等方面,对民族非遗文化进行统一,进而也就无法实现对文化的有效整合。其次,形式。对人们行为起到支配作用的丰盛自由以及进步等基本非遗价值观,还未得到有效挖掘,仍然无法得到深化,同时,部分地区对非遗扶貧工作的推进,只是形式上对其进行了打造,导致非遗文化无法得到深入、落实以及有效的开展。最后,阶段化。连续性以及有序性等是文化系统的发展特征,其涉及到了对结构的合理生成、对过程的有序演进以及对体系的稳定传承这三个层次,并且,文化主题还需要在文化发展过程中,及时有效的做好对各种矛盾的化解,以此来使文化系统对原有基本性质的维持能够得以实现,使非遗能够得到规范、有序以及连续的开发运作,使非遗文化能够减少对传统与现代冲突的引发,使文化结构能够保持动态平衡。
二、非遗扶贫的路径优化
(一)对传承人的进一步保护和培养
想要实现对非遗传承危机的解决,就需要做好对传承人的进一步保护和培养,将时代元素不断的注入到非遗文化中,以此来使非遗的发展能够得到创新。针对“十三五”国家规划来说,其计划培训10万人的非遗传承人,以此来实现对保护传承能力的提升。高校可以在各地区,全额出资对各类培训活动进行先后的举办,并将非遗宣传作为培训的重点,不断的从理念上对文化扶贫进行植入。同时,高校需要在扶贫挂联点对有志青年进行积极的倡导和招募,以此来使其能够参与到学校的免费技艺培训中来。此外,院校某一专业中心在引领相关产业发展时,需要将年轻人才的挖掘和培养作为重点,通过对相关人才的吸引,使其能够参与到创意设计以及网络营销活动中来,以此来使非遗能够获得全新的创新发展以及网络发展,能够作为重要支持,使非遗活化以及精准扶贫能够获得成功。在扶贫地区通过对非遗人才队伍的进一步建设,不仅能够使技艺得到传承,还能够使致富知识更加丰富,使创业信心得到提升,实现了对事业的开拓,并且能够在当地非遗资源中,有效的融入自身所学的技艺,以此来使传统技艺能够获得更长的产业链,使贫困地区以及贫困群众的工作机会和经济收入能够得到有效的提升。
(二)加强顶层设计,对非遗扶贫制度体系的完善建立
1.对制度指导性以及约束性的提升
对非遗扶贫工作的开展,需要做到对发展方向以及实践路径的明确,例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对文化“志智双扶”作用的发挥,能够使就业岗位得到增加,使增收渠道得到拓宽,使内生动力得到激发等。首先,在对非遗进行开发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对规约的确立,例如在文创阶段,需要从著作权商标权以及专利权方面做好对文创产品的维护,对行为的可行性进行明确。此外,需要通过对多元主体的建立,以此来使非遗扶工作能够获得多项制度的保障,需要做好对非遗工作的衍生,对文化进行明确,并且让各部门进行协同工作,例如旅游教育以及司法等部门,以此来使非遗扶贫工作能够得到系统的推动。
2.对制度,鞭策性以及积极性的提升
非遗扶贫通过创新能够获得生命力。专业技术人员对非遗的开发,需要做到满腔热情,并且需要勇于进行创新,以此来进行长期的艺术创造,使非遗扶贫工作的开展能够得到推进,在对制度目标进行建设的过程中,需要将劳动、知识、创新以及人才作为主要导向,需要通过对文创作品以及相关人员的进一步激励和鞭策,以此来获取更多的市场认同以及对非遗文化的进一步传承与保护。
3.对制度规范性以及程序性的提升
需要根据相关原则对非遗开发扶贫进行应用,根据相关方案对非遗就业工坊进行管理等等,需要对各方面进行详细合理的规定,同时,还需要对非遗扶贫进行规划的编制,项目的安排等等,以此来使相关主体对非遗工作和活动的开展能够更加规范,使非遗扶贫工作能够得到更加规范,合规以及合法的开展,使非遗扶贫工作能够获得更强有力的法制保障[3]。
(三)营造多产业共同扶贫格局
想要使非遗扶贫能够更具成效,就需要做好对市场资源要素的聚集,加强文化在制造业以及服务业中的关联,使制造业以及服务业通过文化能够得到有序的衔接,使生产,研发以及推广等产业要素能够得以融合,此外,还需要对包含了展示区,接待中心以及茶室等多项功能的非遗创意园进行规划建设,以此来使全行业中的某种非遗产品能够具备更强的竞争实力。从宏观的角度来说,首先,需要做好对当地文化资源的充分利用,使各种模式能够得到深化,并且需要在相关产业发展中做好对非遗扶贫工作的全面融入,以多样化的形式对其进行发展和运营,以此来使文化产业能够促进脱贫攻坚的进一步发展[4]。
结语:
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会议中提出“需要将社会主义打造成一个文化强国,以此来使国家能够具备更强的文化软实力”“将支柱型国民经济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培育目标。”并将其作为了重要战略,对文化建设工作进行引领。然而,从教化属性以及自身属性方面来说,通过非遗扶贫文化对社会环境的基础作用力,能够实现对经济,政治以及社会三功的融合,使其共同作用能够得到发挥。
参考文献:
[1]刘杰.非遗扶贫的作用机制、实践困境与路径优化[J].财政科学,2019(08):89-96.
[2]杨俊文,崔茂乔,陶乔双.重视“非遗”文化传承 引导形成扶贫产业[J].社会主义论坛,2019(04):39-40
[3]许平. 文化、旅游与精准扶贫——非遗活化·扶贫开发·融合设计[J]. 群言, 2017:4-7.
[4]王智翔. 以非遗传承助力文化精准扶贫的哈密模式探析[J]. 新西部, 2019. 000(007):29-33.
上一篇:印度纺织服装业管控应对风险
下一篇:国企不良资产处置的目标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