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教育论文

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探究

时间:2023-03-22 01:47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摘要: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校、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学生主动地了解社会、参与并服务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实际锻炼和亲身体验,不断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完善个性发展的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落实学校德育要求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身心受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来探讨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

  关键词: 社会实践;德育;学习兴趣

  社会实践活动,是落实学校德育要求的重要途径。目前学生对网络信息见得多,但对社会缺乏真实的了解和本质的认识,学生接触新鲜事物快、思想敏锐,但缺乏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造成学生思想品德方面诸多欠缺的原因很多,既有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也有家庭教育中的误区,而学校教育,特别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偏差,更是不可忽视的。本文旨在探讨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

  社会实践活动是指学校、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在学生主动地了解社会、参与并服务于社会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实际锻炼和亲身体验,不断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和完善个性发展的活动。“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具有价值体认、责任担当、问题解决、创意物化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1]这一活动的积极开展,可以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活动德育功能。

  第一,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发学生学习动力、培养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首先,在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有利于学生克服普遍存在的娇气,正确认识自己,锻炼自己;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怕挫折,勇克难关的坚强意志,不断提高自主、自立、自强的思想意识;增强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分辨能力和抵御不良思想影响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其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和组织纪律观念,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艰苦奋斗的品质;使学生能够体会劳动的艰辛,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苦乐观;使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体会劳动的伟大与光荣,更加尊重劳动人民;可以使学生看到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在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再次,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活跃学生的思想,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社会、了解国情、了解乡土风情;使学生广泛接触社会成员,加深对劳动群众的思想感情和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正确性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更加热爱党和社会主义祖国;促进学生学习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和奉献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的开拓进取、实践创新的时代精神,从而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信仰。

  实质上,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来看,它就是一个将思想观念和道德行为规范既内化又外化的过程,并在这种观念和信念的推动下,转化为自己的政治信仰和道德行为习惯,外化于社会,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信不信”与“行不行”的问题。这样,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功能就能自然发挥出来,以德育促智育,使德育和智育共同发展,进而帮助学生确定切实可行的奋斗目标,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当前,新媒体信息的铺天盖地,一些不良信息侵蚀着学生的思想,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成长,使部分学生缺少一定的自我价值实现以及社会责任意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年龄的增长,其思想意识以及理性批判能力都会得到发展,但这种表现却经常会因为缺少展示的机会与平台,让这种意识并没有得到深化。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中小学生的奉献精神及服务社会的意识,让其在实践中去内化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崇高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第二,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助于激发学生对文化课的学习兴趣,增强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校园生活相对闭塞,学生学习比较紧张,而大量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不单单是对教学模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兴趣。因为,一方面社会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呼吸新鲜的空气、多接触新鲜的事物,同时在社会活动的过程当中,可以建立更为和谐的师生友谊、增进师生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了解,不断满足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好玩、好动、好交朋友、好奇、向往自由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作为学生,组织其接触社会实际,是其亲历现实中的一些感性事物,然后组织者辅以理性思维的指导,并将德育观点有机结合,以解决学生在理论与实际之间的认识不足的问题,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分辨问题的能力以及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第三,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落实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

  《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指导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导在根本上是创设学生发现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从问题情境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课题,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探究方式。” 由于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就某一问题或现象的调查和分析,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看法;同一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结论,而且各自的观点、结论可能均存在合理的成分。这样,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便会自觉、主动地思考、思索,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和才华,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力求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特别是一些文化课成绩不算好而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学生,他们希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重塑自己的形象,进而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以分数的多少论成败优劣,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第四,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在组织学生所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并不需要学生参与到强度非常大的活动,在社会实践活动的设计上通常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能力。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中,所有参与者需要围绕着统一目标去完成,并能够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基础上,增强学生个体的团队合作意识。在这样社会实践活动中,学生们以团队的形式既要完成临时性任务,又要保证实现活动的最终目标,需要既发挥个体的作用,又要团队协作,完成团队的集体任务。能够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协作意识。

  综上所述,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根本上讲其目的在于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充分发挥其德育功效,突破学生在文化课学习过程中产生思想障碍,进而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 教育部 2017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