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7-01 11:07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摘要:量感的建立从根本来讲来源于经验的积累,依靠一定量的动手操作积累,设计有效操作活动,才可能对量有“感觉”;重视各领域的估测,“估”的意识有利于量感的建立;有意丰富“量”的参照系,强化标准,经历度量工具创生的历史过程,帮助量感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量感;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量的概念可谓无处不在,它是数学学科的基础,如长度测量、面积计算、体积计算、角度测量、重量的计算,方程公式等等,都离不开对量的计算和分析,而对于教师而言,由于应试的原因,会偏向于把量的计算和转换作为重点,却忽视了学生对量的感受,没有让学生理解量的真正含义,因此大部分学生对量的概念比较模糊,很容易造成学生数学素养和逻辑能力无法获得有效提升,进而影响了学业成绩。为此,教师应当将转变意识,把我们的教学目标从“题海”战术转向对能力和量感的培养上。
2021年第十九届新世纪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系列研讨会暨“学会学习——发展学生‘量感'的学习方式探索”专场的学习中,笔者有幸聆听了几节关于“长度测量”“面积测量”的教学,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想谈一谈数学课堂中建立量感的有效策略。
一、 设计有效操作活动,经验促量感形成。
“量从量来”,量感的建立从根本来讲来源于经验的积累,依靠一定量的动手操作积累,才可能对量有“感觉”。对于“长度、面积的测量”,我们看到了展示课的老师们在给出任务:“比长短”和“比大小”时,都提供给了学生多种测量的载体,如小棒、铅笔、小手、橡皮、数学书、方格图,鼓励学生用多种工具去测量并记录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测量的过程应该给学生更为充分的时间,比如借助1厘米长的小棒,把它捏在食指和拇指中间初步感受1厘米多长,再自己用手比划1厘米的长度,并与刻度尺上的1厘米进行对比,看看相差多少,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1厘米有多少,找找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将动手体验落到实处。
另外在测量环节,不要忽略不同量法的辨析。如在测量照片宽的时候,老师先出示一个错误测量方法和结论:从10cmg21cm,长度就是21 cm,学生通过观察和推理,知道结论是错的,有个学生说:从10到21有11个大格,所以长度是11 cm。若这时候让全班同学都数一遍,包括强调为什么要从11开始数:11、12、13……21.学生才能真正体会“11 cm是11个1cm累加的过程”,长度是几个长度单位的累加,这是测量的本质。
二、重视各领域的估测,意识促量感形成。
数学《新课程标准》对估测的教学提出来具体而明确的要求,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单元中初次渗透了对长度的估测,三年级上册“测量”单元的教学强调了“准确测量”,并且需要明了各个长度单位之间的大小关系。之后面积、体积的也是同样多思路。然而由于我们的练習中,“先估再测”的形式比较单一,学生往往只关注测量环节,觉得“反正最终还是得精确测量”,老师也不好对估测进行评价,最后导致了学生缺乏“估测”的实践,没法建立“估测”体验。如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生活中,若没有尺子,还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吗?” “我们的教室有没有50平方米?”的实践活动。另外对长度的估测只是“估”的一个分支,我们对 “估”的内涵的认识不能在此止步。我们可以延伸到其他领域,如估重量,估时间,估体积等,促进知识间的沟通联系。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逐渐渗透,鼓励学生用“估”解决实际问题。
三、有意丰富参照系,标准促量感形成。
量感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但量感的建立却要从“1”开始。这里的1指的是1个标准量。以重量为例,1千克就是一个标准量,只有正确认识了1千克,学生往后对重量的认识才能更准确,更牢靠。而要想具备良好的量感,那么就需要在学生的感觉里嵌入多个参照,例如当称量一个8千克重的物体时,我们可能不光对1千克的重量要很了解,对10千克的感觉也很要清晰,那么就容易判断出他的实际重量,这就好比在一条重量数轴上,你埋的雷越多,答案被你击中的概率也就越大。这虽然不是一堂课能达到的,但适当地有意引导,丰富“量”的参照系,既可以让学生为以后量感的培养提供方法,也可以激发学生爱生活的优秀品质。
四、经历度量工具创生,历史促量感形成。
学生对现有“度量工具”的统一规定,都会有许多小问号,我们大可从古论今。如古人曾有“布指知寸,布手知尺”,实际上就是借用身体丈量长度的方法,然而“人身之不同,犹如其面”,实际测量的会有很大的误差,所以祖先没有停止过寻找更加确切的自然物来定一尺的长度,先后出现了:选用中等大小的黍,一粒的长度为1分,十粒横排的长度为1寸,一百粒横排的长度为1尺的“排黍成度”的方法;而“辨音定度”更是西汉末年用发出固定音高的黄钟律管9寸的长度作为基准,平分成9份,多增加这样的一份就是1尺的伟大发明。这些单位都来自生活,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又如古代度量衡,度是指长度单位,如“尺”,一尺约合23.1厘米;量是指容积单位,如“升”,一升为两手所捧;衡是指质量单位,如“铢”,一铢为0.673 克,起于黍(黄米),百黍为一铢。因此,古代所有的度量取决于身边的事物,然后再统一起来。到了现代,计量科学标准具备更稳定性、复现性和很高的精度,如1799年法国用子午线的长度定义的“档案米”,并以此用铂铱合金改进了米原器等等,可以在课堂上提供给学生测量标准最终界定的历史沿革,“非标准”到“标准”,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结语
教师应当在课堂中将量实际化,利用多媒体,设计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到量是无处不在的,从真实的感受中激发对量的感官,才能确保学生对量产生概念和感觉,帮助学生增强对数学素养和分析能力。当然对量感的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教师应当将量感运用到所有知识当中,利用潜移默化的方式将数学和生活联系起来,渐渐地让学生形成对量的感受。
上一篇: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方式
下一篇:小学生美术创作能力的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