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3 10:27 所属分类:教育论文 点击次数:
摘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劳动素养”的概念,他认为“劳动素养”除了包括掌握一些劳动所需要的技巧和技能之外,还应当包括劳动在人类在参与劳动创作活动中的智力充实性、道德的丰富性以及公民的目的性。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学校教育要担负起引领学生尊重并崇尚劳动的责任,在中小学生之间积极弘扬劳动光荣的传统美德。中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的希望,要在青少年时期就奠定关于劳动的正确价值观和认知观,长大之后步入社会才能有创造性地参与各类劳动。
关键词:小学生;劳动教育;传统美德
一、小学生劳动教育的内涵
小学时期,学生的各项认知和价值观念快速发展,同时也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阶段。针对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相应劳动技能,使其养成良好的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掌握一定的生产知识技能,从而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小学生自身能力有限,针对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形式主要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简单的公益劳动形式来开展和实际,让学生从小就养成热爱劳动和尊重劳动人民的高尚情怀。
二、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义
(一)劳动教育为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身心健康是评价小学生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在教育理念中,通常将后天的教育、劳动实践等环境影响,通过对自身的感悟和认知进而形成和谐的身心发展水平,称之为“身心健康”。小学生通过参与适合自身强度的劳动实践活动,可以切身体验到整个劳动过程,进而提高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拓展思维的宽度,为今后在学习和生活中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同时也为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二)劳动教育是推动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马克思提到人类全面发展的相关学说时曾指出,现代生产对于劳动力在智力和体力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劳动能力的全面性。我国教育早已明确了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宗旨和目标。德智体美劳作为构成个人全面发展的整体,劳动教育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针对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是推动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可以为小学生日后步入社会和适应社会生产需求奠定扎实的身体素质基础。
(三)劳动教育是塑造小学生意志品格的重要基础
小学生在参加劳动实践过程中,尤其是一些相对复杂的劳动实践中,需要有坚持的毅力和忍耐的品质,或者是需要和其他同学协同配合来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小学生会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提高自身的价值意识以及团队配合能力,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健康的体质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为他们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提供自信心,提高成功的可能性。因此,针对小学生开展的劳动教育是培养小学生优秀品质和塑造小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基础。
三、小学劳动教育创新路径及保障措施
(一)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构建劳动学习型家庭
家庭和学校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两大主要场所。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行举止和看待事物的价值观会耳濡目染地影响到子女的成长和教育。因此,针对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的配合,充分意识到并且发挥家庭教育在小学生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力量,从而拓展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渠道。具体来讲,首先要提高家长们对于劳动以及劳动教育的正确认知,让家长客观认识劳动的意义。现在,许多家长忙碌一天回到家之后精疲力尽,对于日常家务劳动常常表现出消极懒散、互相推脱的情绪,在家庭劳动教育中尤其要避免将这种负面情绪传递给小学生。作为家长应当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榜样和积极的价值观念。其次,作为家长要注意培养学生在家里的劳动意识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比如每天闹钟一响让孩子自己穿衣服起床,自己动手洗刷碗筷,清洗自己的袜子、短裤等小件衣物,晚上自己整理书包等等,杜绝家长做孩子的贴身保姆的现象,这样才能锻炼小学生从小养成独立的精神品格。
(二)组织参加社会公益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同时也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应用的重要渠道。在学校劳动教育中,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其身心发育情况是不同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段特征和需求特征,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社会公益实践活动。例如,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可以开展“我为校园大家庭做贡献”等相关专题的活动,让老师带着孩子们一起做些简单的除草、浇水、捡垃圾等校园公益活动,在劳动中体验自身作为校园主人的价值和快乐。对于高年级学龄段的小学生,则可以组织到敬老院做义务劳动,让学生们通过劳动的形式帮助到孤寡老人,从中感受劳动的伟大力量。或者组织学生到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场所,打扫公共区域卫生,维持公共秩序,让学生体会到公益活动的意义,增强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营造良好的劳动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同时也可以作为小学生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载体和平台保障。加强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工作,可以在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构建劳动光荣相关主题的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并帮助小学生竖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例如,小学校园可以定期开展劳模精神文化活动,以小组或班级为单位组织开展劳动竞赛,以劳动技巧、劳动态度、劳动速度等指标为基础开展评选活动,评选出当期的“劳动之星”,然后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让小学生能够深刻意识到劳动的伟大意义,并且重要的还在于可以通过劳动的行为和过程真实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在勞动实践中提高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四)拓展劳动教育场地,为小学劳动教育提供资源保障
充足的劳动教育场地是小学校园开展劳动教学的有力保障。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应当做好充足的前瞻性,提高对于劳动教育在素质教育中重要价值的认识,结合校园现有资源或利用社会资源,创建适当的劳动教育基地。具体来讲,小学在规划劳动教学资源时,应当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建立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场地,并且在日常校园管理工作中规范劳动教育场地管理,使得学生能够在定期开展的劳动教育中得到锻炼。现阶段已经有不少小学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的模式,来满足小学劳动教育的场地需求。例如,某县城地区小学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与茶厂进行合作,定期组织小学生到茶叶种植基地去采摘茶叶,一方面让学生们体验到了茶叶的相关文化和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传承地方文化特色,让小学生养成爱学校、爱家乡的道德情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结语:小学阶段是劳动教育的关键时期。在小学教学开展劳动教育,需要结合不同年龄段小学生的身心发育特征,通过科学、合理的劳动教育,让学生在劳动中体会到深刻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从而塑造学生独立的精神品格,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尊崇劳动的优秀美德。
上一篇:物理文化在教学中的作用和渗透
下一篇:改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