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02 17:54 所属分类:建筑论文 点击次数:
摘要:2020年7月,住建部联合七部委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旨在全面推动绿色建筑高质量发展。这既是对传统建筑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响应,又是建筑业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该文剖析了绿色建筑的内涵,回顾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现状,并对我国绿色建筑未来健康化、智慧化、工业化、双零化、规模化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关键词:绿色建筑;智慧化;工业化;双零化;生态建筑学
引言
20世纪60年代,美籍意大利建筑师保罗•索勒瑞(PaulSollery)提出了“生态建筑学”的新理念;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使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推广,绿色建筑的概念被正式引入我国,并得到政府部门的大力推动;2004年9月,建设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评选启动,正式拉开了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序幕。经过十多年发展,我国绿色建筑的政策法规陆续出台,标准体系逐步完善,绿色技术不断创新,评价标识日趋规范。然而,尽管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迅速,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发展模式一时还难以根本扭转,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体现[1]。同时,国家战略层面的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理念、行业发展层面的标准强制与品质提升、民众需求层面的“可感知”因素,均提出了绿色建筑由快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迫切需求。2020年7月,住建部联合七部委印发《绿色建筑创建行动方案》,为未来绿色建筑发展指明了方向,必将掀起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新高潮。
1绿色建筑的涵义与基本特征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将绿色建筑定义为:在全寿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2]。这一定义明确了通过“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建筑对外部环境影响,提升建筑内部环境品质的核心任务,突出了在全寿命周期内统筹考虑的原则,强调了建筑功能的“高品质”,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与绿色低碳发展路径。
1.1节约资源
工程施工过程对资源的大量消耗以及对环境的集中性、突发性和持续性影响,决定了推进绿色施工的迫切性和必要性[3]。绿色施工着眼于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要求尽可能采用绿色建材和设备,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对工程做法、设备和用材提出优化建议,促使施工过程安全文明,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降低能耗、控制环境污染。
1.2高品质
基于“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建筑方针,围绕以人为本、性能导向的核心理念,以全寿命周期和全产业链的绿色技术集成整合为手段,打造可感知的高品质绿色建筑,强调将绿色建筑内涵扩展至低能源消耗、高健康性能、高建造水平,以及高度智慧运维[4],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
1.3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建筑追求充分利用自然,比如直接利用阳光、风向、地形、植被等现场自然条件,采用非机械、近(零)能耗的方式,降低建筑的采暖、空调和照明等负荷,提高室内外环境性能,回归建筑与自然一体的本原。由此,绿色建筑不仅限于一个个单体建筑的概念,它更是一种理念,追求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与地域风貌和街区环境相协调,以“被动设计优先、主动设计优化”理念打造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创建和谐生态文明城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现状
2.1政策推动日趋强化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是以政策推动为主导,行业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规范体系均建立在国家及地方的推动政策下。我国在绿色建筑方面的相关政策,历经了建筑节能→节能节地→四节一环保→生态城区(绿色城市)的发展阶段[5]。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通过制定行业标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86)开展建筑节能工作;20世纪90年代,绿色建筑概念引入我国;2004年“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的设立正式拉开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序幕;之后,国务院及相关部委逐渐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陆续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表1)。发展绿色建筑已连续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十三五”规划,《住房城乡建设事业“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推广比例超过50%”[4]。历经10余年的发展,我国绿色建筑实现从无到有、从单体到城区、再到城市的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标识项目现已超过12.5亿㎡,建立了较为全面的政策体系、监管和推进机制[6]。
2.2标准体系逐步完善
我国现有的绿色建筑标准共约20部,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标准体系(表2),涵盖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和主要功能类型。其中,评价标准是作为绿色建筑发展的具体目标和技术导引,相关的工程建设标准、规范是绿色建筑实践的技术支撑和保障[7]。
2.3技术研发不断创新
“十五”时期,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里,建筑领域仅3个项目,其中就包含建设部和科技部组织实施的“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十一五”时期,《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开始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中,首次将城镇化与城市发展作为一个独立领域,共设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32个,住建部负责组织实施“现代建筑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研究”重点项目下的2个课题———“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设计关键技术研究”、“绿色建筑设计和施工规范与标准研究”与绿色建筑直接相关。“十二五”时期,国家科技部《“十二五”绿色建筑科技发展专项规划》,启动实施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48项,设立课题226个。其中,与绿色建筑相关项目数、国拨经费投入均超过50%。“十三五”时期,国家进行科技计划改革,设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了“绿色建筑及建筑工业化”重点研发专项60个。可见,我国绿色建筑技术研发越来越受到重视,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已实现绿色建筑全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综合性系统研究,为未来绿色建筑技术集成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5]。
2.4评价标识日趋规范
为规范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住建部于2007年启动该项工作以来,陆续了一系列管理文件,如《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试行修订)》等,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的组织管理、申报程序、监督检查等相关工作进行规范。《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后,先后批准了35个省市开展该地区一、二星级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工作。《关于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了逐步推行绿色建筑第三方评价标识管理的指导意见,大部分省市已在积极开展相关实践。
3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展望
3.1绿色建筑健康化发展
2012年8月,卫生部了《“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建筑是改善民生、促进行业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引领下的多项政策落地的重要载体。2017年1月,住建部实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T/ASC02—2016),旨在通过建筑中的空气、水、舒适、健身、人文、服务六大要素综合促进建筑使用者的身心健康[8]。我国近十年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发展成效显著,而绿色建筑更多侧重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建筑环境健康是绿色建筑发展的新要求,在绿色建筑得以快速发展之后,健康建筑的发展需求逐渐显现,可以说健康建筑是绿色建筑在健康方面向更深层次的发展,健康建筑既源于绿色建筑,又“超越”绿色建筑。
3.2绿色建筑智慧化发展
“智慧建筑”随着智慧城市理念和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发展应运而生。它不等同于升级版的智能建筑,也不能简单理解为是更加节能环保的绿色建筑,它暂时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作为一个代名词,代表建筑领域未来的发展趋势。发展智慧型绿色建筑,需综合运用大数据智能处理技术、物理信息感知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物联网技术等智慧城市技术手段,将建筑物的结构、系统、服务和管理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最优化组合,从而为用户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的人性化建筑环境,促进人、建筑与环境三者的协调发展,提升“以人为本”的绿色建筑运营效果[4]。
3.3绿色建筑工业化发展
《工业化建筑评价标准》(GB/T51129—2015)对工业化建筑的定义是以“设计标准化、生产工厂化、现场装配化、主体装饰机电一体化、全过程管理信息化”等为主要特征,能够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全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和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建筑。绿色建筑与建筑工业化的结合有助于两者相互促进,未来绿色建筑采用EPC模式建造,实行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和信息化管理,更有利于实现建造过程的资源整合、技术集成及效益最大化,推动绿色建筑生产方式的转变[9]。
3.4绿色建筑双零化发展
这里的“双零”是零碳排放、零能耗的简称。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通过的《哥本哈根协议》指出尽快减少碳排放总量,确保全球平均温度的升幅不超过2℃[10]。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已成为全球共识。2015年我国领导人在巴黎气候大会上郑重承诺,到2030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零碳建筑以“零碳排放”为极致目标,真正实现具有一定难度,其概念的提出对地表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非常现实和积极的意义。(近)零碳排放实现的策略应贯穿于绿色建筑的全生命周期。(1)规划设计阶段:绿色设计、优选建材、因地制宜;(2)工厂化生产阶段:绿色生产、低碳生产、高效能源供给;(3)建造施工阶段:绿色施工、工业化建造、信息化管理;(4)使用维护阶段: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强化节能减排意识;(5)拆除清理阶段:延长建筑使用年限、提高废旧建材和部品部件回收利用率[9]。零能耗建筑指对传统能源高效循环利用,或采用可再生的非化石能源(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等)的建筑。绿色建筑实现(近)零能耗的路径可包括:(1)被动式技术:采用优异的保温隔热维护结构、高性能门窗、高气密性措施、优化热工设计,尽可能降低对能量的需求等;(2)高效用能系统:利用集成高效空调系统降低能耗,创设舒适的室内环境,降低能源需求;(3)最大限度利用可再生能源[9]。
3.5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
2012年,财政部和住建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建设,规模化发展绿色建筑。2014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要求全面推进绿色城市建设。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100多个规模不等的新建绿色生态城区项目,我国正成为世界上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数量最多、建设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10]。未来,绿色建筑会向规模化、区域化进一步发展,会涌现出更多的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城市。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的内涵会不断融入“高端化、品质化、精细化”的发展理念,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发展之路。
4结语
建筑因“人”而生,绿色建筑顺应生态文明理念和“健康中国”国家战略而生。绿色建筑的根本内涵是把建筑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与能源,达到保护环境、与自然共生。在政策、标准、技术等多重驱动下,我国绿色建筑经过十余年的快速发展,建筑面积现已超过10亿㎡,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创新引领行业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协同创新成为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新引擎。技术上协同创新可将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BIM等新技术有机融入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组织形式上协同创新可实施跨机构(大学、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联合,共同开展科研攻关与成果转化,推动我国绿色建筑未来健康化、智慧化、工业化、双零化、规模化发展[11]。
参考文献:
[1]秦旋,王敏,刘艳刚.制约发展绿色建筑的障碍因素研究[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48-56.
[2]王清勤,叶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的编制概括、总则和基本规定[J].建设科技,2019(20):31-34.
[3]肖绪文,冯大阔.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现状分析及推进建议[J].施工技术,2013(1):12-15.
[4]周海珠,王雯翡,魏慧娇,等.我国绿色建筑高品质发展需求分析与展望[J].建筑科学,2018(9):148-153.
[5]王清勤.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和绿色建筑标准回顾与展望[J].建筑技术,2018(4):340-345.
[6]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苏省绿色建筑发展报告(2018)[R].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9.
[7]叶凌,程志军.我国绿色建筑标准发展现状及展望[J].建筑科学,2016(12):6-12.
[8]王清勤,孟冲,李国柱,等.我国健康建筑发展理念、现状与趋势[J].建筑科学,2018(9):12-17.
[9]叶浩文.新型建筑工业化与未来建筑的发展[J].城市开发,2019(16):38-39.
[10]王俊,王有为,林海燕,等.我国绿色低碳建筑技术应用研究进展[J].建筑科学,2013(10):2-9+33.
[11]田慧峰.以协同创新引领绿色建筑发展[J].建设科技,2019(14):17.
上一篇:建筑电气安装防雷接地施工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