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0-07 21:55 所属分类:论文发表 点击次数:
审稿是论文发表必经的过程,当前期刊论文的审稿制度大多遵循“三审制”,即编辑部初审、外部专家评审和编审专家终审,这三个环节所关注的重点内容既有交叉又各有侧重。
编辑部初审是对论文稿件进行的初步审查和评价,初审时,相关编辑首先会查看论文是否在本刊收稿范围、是否符合本刊用稿宗旨,其次会阅读论文选题、摘要、问题提出、文献回顾、研究过程以及结论建议,以此了解论文的撰写格式和行文是否符合规范、层次是否分明、研究目的和意义是否明确、研究过程和内容是否翔实可靠、结论是否描述清楚、建议是否切实可行。
需要强调的是,研究选题的创新性是初审环节衡量论文有无发表价值的重要标准,主要看所研究的内容、采用的方法和得出的结论是否新颖,是否有助于丰富管理理论,对现有的管理实践是否有所启示。如果整体边际贡献小,那么论文一般会因“缺乏新意”而无法获得修改或送外审的机会。在外部专家评审环节,编辑部会邀请两名以上该领域的专家对论文展开匿名评审。
除整体把关研究主题的创新性以外,外审专家会重点关注论文的技术细节问题,例如论文的理论依据是否充足、结构与研究设计是否规范、逻辑关系是否严谨、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是否匹配、数据来源与处理过程是否规范等等。
在通过初审和外审之后,论文会进入终审环节,在这个环节,编审专家关注论文的研究内容是否具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即审核论文的整体价值观。学术期刊的“三审制”在审核流程上层次递进、交叉互补,有助于对稿件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投稿论文在初审和外审环节的退稿率较高,原因可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研究主题失当。“研究主题缺乏创新性”是期刊拒稿最常见的理由,主要表现为研究内容的重要性不足,这类论文针对简单直观的经济管理现象展开研究,相关主题尽管未曾发表过或者研究结论看上去新颖,但是其结果仅证明了一个众所周知的道理,对管理学理论发展及管理建议方面的贡献微薄。
有的论文属于平移式研究,这类论文通常照搬现有研究文献,将一个领域的概念简单平移到另一个领域,将部分“时髦”的研究变量简单地与企业财务绩效、创新绩效等因变量相关联,这种“数据驱动型”或“变量拼凑型”的论文忽略了企业行为与经济后果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缺乏对实践背景的深度思考。
有的研究主题未聚焦到具体问题,这类论文表面上是对多个平行效应展开研究,实则缺乏一以贯之的线索,核心主题不明确,最终的结果是各部分研究之间互相独立、自说自话,形成对“若干问题”进行探讨的局面,结构松散。还有的论文选题与期刊定位不符,管理学期刊有各自的办刊宗旨、刊物风格等,如果稿件内容不符合所投期刊,会被直接退稿。
二是理论分析深度不足。一方面,重表述形式,轻思想内容。这类论文充满公式、图表、各种模型假说以及对模型的各种检验,但真正对所研究主题展开深度分析的核心内容较少。论文的形式看似光鲜,但也止于形式,理论推导、文献支持或事实归纳薄弱,缺乏逻辑阐释与论证。另一方面,重定量分析,轻定性思考。部分学者热衷于使用统计学、经济计量学方法进行过度分析,无论假定条件满足与否都要使用模型和计量方法进行论证,在缺乏必要的定性分析的情况下,仅凭纯数理的推导证明就轻易地得出结论。
三是其他完成执行类问题。面向实践的研究是管理学学者们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研究内容与管理实践脱节的现象却极为常见。有的论文过于强调所谓的学术价值,对研究主题缺乏深入的实践调查研究、研究内容缺乏严谨的逻辑思辨、研究方法和结论无法落地应用,由此产生的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便难以保证。还有部分论文,其管理现象的实际内涵与所构建的概念定义相去甚远,致使定义失去效度,由此“拟合”出来的“估计图景”很难揭示数据的真实状况,更无法作为推断因果关系的经验证据。
从论文发表的角度看,有两个核心要素是谋篇布局的关键,即一流的选题和规范的阐释过程。
衡量论文学术水平的第一要素是选题。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言,“能够发现问题,是做学问的起点”。提出问题或者重新定义问题是最重要的创造性活动。一流的选题通常具有四个特点:情景性、重要性、前沿性和交叉性。
“情景性”就是要突出管理情景,管理学学术研究要结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管理实践,通过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发现有趣的、重要的管理学问题,寻找其背后的缘由,进而对管理决策产生指导意义。
“重要性”就是选题要回应重大问题,这种“重要”至少应当体现在现实价值和理论价值两个层面。现实价值层面的重要性是指所研究的问题对于管理实践而言是重大的、具有持久影响的,要有助于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的管理问题。理论价值层面的重要性则需要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思考是否为人类知识谱系添枝加叶,与原有研究相比,新的研究所提出的因果关系和因果机制能否更为有效地解释或预测某个重要现象。总之,研究的主题要实现理论与现实价值的统一。
“前沿性”是指要在经典理论的基础之上把握研究的前沿动态,即完善现有知识体系,并对现有理论形成呼应和补充。好的选题一定是富含理论性的,无论是问题的发掘,还是意义的建构,都需要与现有理论展开对话,通过比较、辨析不同理论的解释发现“理论缺口”,以此为新理论假说的提出开辟道路。这种“前沿性”学术成果的判断标准是,所回答的问题能否成为同行研究的起点,或者能否为同行提供值得借鉴的方法或结论。
“交叉性”是指整体热点与边缘突破要形成交叉,即关注理论与现实层面的“大问题”,但论证过程落脚到“小答案”。
衡量论文学术水平的第二要素是阐释过程。
管理学研究注重逻辑关系,并且这种逻辑关系需要规范地加以阐释,这样才能使读者全面精准地理解微观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只有将研究内容的创新性寓于规范性之中,论文的价值才能得以体现。这种规范性体现在逻辑架构、工具运用和语言表达三个层面。
规范的逻辑架构要求论文各部分之间具有逻辑关联性、一致性,即所探讨的主题要能够客观、完整、系统地贯穿于整篇论文当中。这就需要作者充分掌握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基本事实,通过梳理文献识别出现有理论的分歧点和空白点,从全局把握论文的写作思路。
论文的逻辑推演部分是编辑人员和外审专家的核心关注点,特别是所论述的机制能否很好地联结管理决策与经济后果。对逻辑推理部分存在四个具体的研判标准:
逻辑推理是否有具体的实质性内容,是否基于客观事实展开;
推理过程的理论逻辑是否成立,即需要从理论上进行审视;
推理过程的前后思路是否连贯,能否自然衔接;
推理过程是否有充实的资料为依据,所引用的资料是否准确扎实,是否涵盖最新的研究进展。
规范的工具运用就是采用恰当的方法对所研究的问题展开论述,模型设置、数据处理等操作流程要规范,不能犯技术性错误。
规范的语言表达也是高水平论文的基本特征,将论文内容准确、简明和完备地呈现给读者有五点要求,即语言规范、格式规范、引用规范、行文规范、内容规范,这样才能增进读者的阅读兴趣。
高质量的管理学研究应当体现鲜明的时代气质。管理学者要紧跟时代步伐,扎根于管理实践,紧扣重大现实问题、热点问题、前沿问题。为实现这一初衷,管理学者们需要锤炼专业知识和能力,在理论知识与管理实践的交叉探索中开展学术研究。
上一篇:核心学术期刊投稿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