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课题申报

国社基金评审流程与盲评策略

时间:2023-04-28 21:27 所属分类:课题申报 点击次数:

  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的流程、立项率和“盲评”策略,帮助大家了解一下共性问题。

  一、国家项目评审流程及通过率

  国家项目要经过两轮评审:“盲评”(通讯评审)和“会评”。项目只有先通过5个评委的“盲评”,才可进入“会评”,根据往年规定,盲评通过率只有25%左右,会评通过率为40%-60%。

  (一)“盲评”

  因为我也参加过国家社科项目的通讯评审,所以对评审比较了解。一般来讲,每一位专家会收到20-25份课题申报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题本子”,这些本子的研究方向和专家的研究方向是相关的。专家拿到申报书以后,需要在一个星期之内给出筛选结果。因为“盲评”通过率要求在20%-25%左右,所以如果收到25份课题本子,那么,最后通过“盲评”的也就四五个人。当然这个数量可以更少,但是一般不能超过上述比例。如果专家感觉符合要求的课题本子确实不多,也可以不达到25%的要求,但是我们一般都会按照上限来筛选,尽量给大家更多的机会。

  (二)“会评”

  “会评”由国务院的学科评议组负责,每个学科评议组都由本学科领域的专家组成,一般在二十人左右。一般来讲,这二十多位专家不会都参与“会评”,通常也就去一半儿人。“会评”的通过率基本在40%~-60%,也就是说它的淘汰率也是很高的,直接淘汰一半。一般来讲,很有可能就是淘汰非评议组成员的学校,或者评委组成员不熟悉的学者。因为到“会评”阶段能看到申请书,上面有申请人的具体信息和所属院校。所以我觉得“会评”的弊端还是很大的,我是历来主张取消“会评”。

  因为只要一个学校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的成员,那么该学校的课题本子就有很大可能通过,即使这个课题不是最好的。因为学科评议组经常开会,大家抬头不见低头不见,所以会互相照顾,今年照顾你明年照顾他。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大家也都能够理解,所以“会评”增加了很多主观性。比如我近几年研究“体育法制”,想申报课题,学术圈儿里的人也比较熟悉,但是我不可能每个人都打招呼,全程盲审最大程度上就实现了公平。作为通讯评审专家,需要有一颗公正心。即便是熟人打招呼,也需要把好的本子推荐上去,不能让选题论证很好的本子名落孙山,我觉得这是我们作为通讯培训专家的基本素养。

  (三)近六年来国家项目立项率

  2016年-2021年国家项目立项率分别为14%、14.06%、15.2%、15.71%、14.41%和14.19%,基本都在14% -15%左右,整体比例还是很低的。立项率基本是呈逐年提升趋势,但是受疫情影响,这两年又下降了。可以简单来讲,在每年的申报过程中,很多课题是陪葬的。即使如此,我们也不能够丧失信心。如果一个课题本子能找到好的选题、论证和前期研究,那么申报的成功率还是很高的。

  二、评审专家“盲评”的策略

  盲评专家采用的策略大致可归为两类,即“一点淘汰法”和“比较法”。

  “一点淘汰法”即只要不符合他们认定的关键标准,课题就被否定。就我个人而言,我有自己的一套评判标准。我首先看的是选题,比如选题的立意、价值和现实针对性,还有选题的新颖性。如果课题选题有新意,我以前从来没见过,那我可能先挑选出来优先查看。如果类似选题已经看过好多了,我基本上会先放一边儿。然后,我会从选题好的课题本子里,根据具体论证和研究内容再继续挑选合适的,这就叫“一点淘汰法”。当然也有专家可能不是看选题,而是看格式。专家先大概翻一下这二十多个课题本子,看到版面非常简洁明了的,就会先挑出来,看到排版乱七八糟、错别字连篇的,就会扔到另一边。

  “比较法”即对看似同等条件的申请书,专家根据自己制定的优先顺序标准进行筛选,优中选优。实际上我刚才已经点到了,一般的“盲评”是这两种方法相结合的,就是“一点淘汰”之后,再在剩下的部分里面进行比较,优中选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