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27 21:47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论文选题可以体现“人情味”。“人情味”指的是人类之间的情感交流体现,强调人与人之间温馨、理解和关爱的情感。因此,“情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是较为重要的。而论文写作,归根结底是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分析层面来研究人类的行为,因此,我们在进行论文选题时,也应该体现出“情感”所在,即有“人情味”的一面。但很多论文尤其是社会科学研究经常缺乏“人情味”,或是选题和内容过度专业化,未考虑到与“读者”产生共鸣;又或是在科研入门或者进阶阶段错误地跟随大人物或者按照大人物写作逻辑进行写作,反而在选题的实际意义或现实意义上有所欠缺。若长此以往,则不利于研究进阶以及未来科研能力的快速提升。而“人情味”能够让选题生动、有趣、有用,更容易与读者产生良性互动。因此,我们可以从人的本能情感为出发点,看看已刊核心论文中是如何体现“人情味”的,希望给予论文作者一定的思考。
一、对现实世界充满“好奇”
在进行论文选题时,应抱有对现实世界充满“好奇”的心态。在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中,大到世界国家大事,小到日常身边小事,总会有触及你的兴趣点之处,由此产生好奇心,不断激发你站在学术角度进行学理性思考,由好奇心所驱使的“一探究竟”,便能够形成一个初步的论文选题。
例如《网络教育资源为什么存在“数字废墟”——中国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之难点剖析》(《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年第1期)一文。该文正是有感于网络资源建设存在资源利用率低、使用效果不佳的状况(即“数字废墟”),即很多部门的学校动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设了大量的课程资源和网络学习资源。但课程使用率却并不理想,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而且这一现象也让该文作者深有同感,因此作者针对这一现象十分“好奇”:究竟在其中存在什么问题?即中国的网络教育资源为什么会存在“数字废墟”?由此,便由作者对现实世界的“好奇”引发了理性思考,便得来了此选题。
再如《现代夫妻关系对妇女男孩偏好的影响》(《人口与经济》,2016年第3期)一文。该文针对在生育选择上中国自古至今根深蒂固的“男孩偏好”观念,来探讨夫妻关系对妇女男孩偏好产生好的影响。受传统观念等多方面的影响,女性在生育选择中会形成自身的男孩偏好,但是现代夫妻关系远不同于传统两性不平等、处在不公平待遇上的夫妻关系,那么现代夫妻关系是否会弱化妇女男孩偏好?其中的作用机制如何?这实际上便引发了作者的兴趣与好奇,从而驱使作者对现代夫妻关系与妇女男孩偏好的关系做出学理探索。
二、对突出社会现象表示“担忧”
论文选题可以体现对突出社会现象的“担忧”。每个人或多或少对待这个社会、对待国家甚至是对待世界都会有一种责任感,从而当社会、国家、世界发生变化时,总会有深深地忧患意识。实际上,这种忧患意识对于论文写作十分有利,一方面能够体现出专业知识“落入凡尘”,即与现实实践的接轨;另一方面,也能够体现出与读者产生联系,引起读者的共鸣,从而凸显选题的公共性和有用性。
例如《村庄衰落的诱因及其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重庆市 G村的调查》(《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一文。该文锚定“村庄衰落”的社会现象,即资金、技术、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农村经济、社会资源低效配置,例如留守人口弱质化,农业衰退、大量房屋空置、许多传统民俗文化逐渐流散等萧条景象。“村庄衰落”现象引起了作者的“担忧”,因为村庄是中国农村、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稳定器,而村庄衰落会使农村经济发展进程放缓。因此,作者便通过实地调研,开展了对诱发村庄衰落的原因以及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度探索,以便了解真实情况,获取准确信息。
再如《寒门能否出贵子?——基于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作用的分析》(《青年研究》,2015年第5期)。该文缘起于当时高考的一种现象,即高考状元的家庭条件都很好,作者也提供了报刊中关于“中国农业大学的农村生源只占三分之一,清华大学农村生源不到两成”的报道,由此便引发了作者的“担忧”,受教育机会的减少限制了寒门子弟的职业发展空间,而寒门子弟究竟能否通过个人牡蛎获得较高的就业质量,实现向社会高层的移动?正是对这一突出社会现象的“担忧”,才让作者通过提出研究假设,分析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进而发现:寒门大学生虽可凭借个人努力获得较高的就业质量从而有较好的职业发展,但相对于有社会资本的大学生而言,仍处于劣势地位,从而证实了“寒门难以出贵子”的说法,进一步发现了青年就业机制存在问题。作者的“担忧”可以化为学术研究,并为进一步解决现实问题做出贡献。
三、对所谓“共识”提出合理“质疑”
论文选题可以对社会或者学界所谓“共识”提出合理“质疑”。虽然“共识”标志着有一定的广泛接受度和认可度。但并不代表其在任何情况、任何条件下都是不容置疑的。“共识”只能是相对共识,却并非绝对共识。因此,在自我论证充分的情况下,可以对所谓“共识”提出合理“质疑”。
例如《货币超发导致居民消费物价上涨: 质疑与论证》(《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年第12期)一文。现实社会中,货币超发与泡沫激增、通货膨胀时常如影随形,因此很多人在浅层认知上,便会存在“货币发行过多会导致物价上涨”的论断。但作者对该论断提出了质疑,即认为单纯现金实物的发行能否影响物价水平值得商榷,因此作者便通过考察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受货币发行因素的影响程度发现,居民消费物价与货币发行之间并不存在显著关系,且货币发行的变动滞后于物价波动。由此可以发现,对所谓主观性的“共识”论断的质疑可以作为论文选题的一种较好的形式,引发人们做出更多地良性思考。
再如《“教学事故”该扔进历史的垃圾堆?——对“教学事故”提法的合理性批判》(《大学教育科学》,2015年第5期)。“教学事故”已是广大教师最为熟悉而又颇感紧张的教育词汇,很多学校针对不同的教学事故制订了较为详细而周全的事故认定系统和惩罚措施。但该文作者认为“教学事故”虽有其积极的一面,但该词存在着合理性和逻辑性问题,对于教育本身和教师的心灵健康都构成了不该有的威胁。因此,作者对“教学事故”的来源机制、所诠释的内容以及其认定与处罚都提出了合理性的批判。由此我们便可以学习的是,若发现现实生活中或者是学界的某项“共识”有某方面的漏洞,实际上可以在论据充分的基础之上提出合理性质疑。
四、对不正当现象充满“愤懑”
在看到一些社会中的不正当现象时,难免会对这些现象进行一番“吐槽”,但实际上,在论文写作中也可以表达对这些不正当现象的“愤懑”之情。但需注意的是表达“愤懑”并非负面情绪的宣泄,而是基于这种本能的情绪,而进一步引起对这些不正当现象的反思与追问。
例如《“应付”:态度上的逃避,还是制度上的缺陷?——如何看待高校教学技能大赛的失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一文。该文引起作者“愤懑”的是,一些高教教师对待教学技能大赛这一旨在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举措,存在应付了事的态度。在明知可能招致工作不思进取的质疑的情况下,很多年轻教师仍然选择“应付”的策略,赢了就赚到、输了也不亏。打着“教学能力的提升、专业能力的发展”的幌子,而迷失在功利主义的追求当中。因此,这种不正当的现象会引起有心之示的“愤懑”之情,或是有感于现如今科研世风日下,也痛心于高校教师们这种敷衍的科研态度,由此便形成了这一选题。
再如《完美的“铁笼”:规训“在场”的农村寄宿制学校——主体视角的柳溪村儿童学校教育考察》(《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1期)一文。该文作者研究的是“农村的寄宿制学校”,经过走访调查,作者发现农村寄宿制学校中规训化的权力深层次运用无所不在。权力通过对学生时间、空间和身体的控制,通过层级式监督、规范化裁决、考试检查、扣分制度等规训形式来对学生进行约束,反而压抑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这种霸权式教育引起了作者心中的“愤懑”,从而进一步思考农村寄宿制学校规训体制中的运作逻辑对其后果进行进一步的深层反思。
上文基于人的本能情感,对论文如何体现“人情味”做出了四种选题思路的总结。可以出于对现实世界的“好奇”,对突出社会现象的“担忧”来呈现相关的学理思考;还可以对社会现实或是学界的所谓“共识”提出合理“质疑”,但需要保证论据充分详实有力;还可以对不正当社会情境表示“愤懑”之情,化愤懑为学术写作的动力。论文作者可以在选题的“人情味”方面多加练习。
上一篇:论文写作与发表的高效方法
下一篇:定量研究信度的三种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