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扎根理论论文文献综述的写法

时间:2023-06-26 22:24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扎根理论属于专业方法。在论文中使用扎根理论,可以弥补研究方法缺失的不足。另一方面,该方法比量化方法更容易掌握,因此成为很多作者首选的研究方法。不过,扎根理论强调不事先预设理论。正是这一规定,让很多原本打算使用扎根理论的作者们,开始纠结起来。特别是,在正文中做“文献综述”,算不算理论预设?文献综述到底怎么写,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已有文献先入为主的主观影响?基于上述问题,我们围绕已刊发的扎根理论核心论文,归纳总结出文献综述的三种写法。

一、方法争议+争议回应+文献概况+背景知识
这一写法说的是,在正文文献综述部分,首先交代“扎根理论的文献综述争议”,并在上述争议中给出自己的看法和立场。之后,概述一级主题的研究现状。既然是“概述”,则意味着该环节不涉及很具体的文献信息。另外,“概述”中还包含做文献批评之意。最后,基于前文所写的几层意思,推导出做文献梳理的必要性,并梳理论文展开扎根分析所需要的背景知识。

文献回顾是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较之于其他研究方法最具差异性和争议性的研究步骤很多扎根理论学者对于……并不重视,甚至有学者反对……。笔者认为,……。关于……问题,目前尚无直接的研究文献。但相关的研究文献却是十分丰富,有……等方面的研究。其中,……。以往关于……的研究……,目前尚缺乏……。

综上所述,一定的背景知识对于本研究是非常必要的。其中,关于……研究的基本讨论有必要进行梳理。……。

上述文字,出自《基于扎根理论的员工和谐心智模式构念开发》一文。在该文的文献综述部分,作者首先指出文献回顾是扎根理论具有争议性的研究步骤,并交代学者们对文献综述的处理态度。比如,有的人不重视文献综述,有的甚至反对进行文献综述。不管是“不重视”还是“反对”,其初衷都是“避免文献对理论建构的先入为主的影响”。针对上述争议,论文作者认为应当做文献综述,理由是只要论文应用扎根理论,就很难做到“没有先期文献的底子”,如果一个人真的“脑袋空空”,人们反而要怀疑这个人是否具有基本的学术功底。因此,“带着学术背景知识和研究问题的相关知识进入扎根研究是完全可行的”。

推导出“可以做文献综述”,作者紧接着开始介绍文献概况,主要是评价已有研究现状。论文研究的是“员工和谐心智模式构念开发”,其一级主题是“心理模式”。因此,论文作者在评价已有研究现状时,先说“关于企业和谐所对应的心智模式问题,目前尚无直接的研究文献”。之后,又说存在很多相关的研究文献,并从整体上列举了一些与一级主题“心理模式”相关的主题研究。

比较完自己论文的一级主题、已有文献的相关主题后,作者再次指出已有研究在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层面上的不足,并间接交代自己拟研究的内容。经过上述准备,作者得出“一定的背景知识对于本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这一结论。也就是,为自己做文献梳理提供了前提依据。最后,论文围绕自己的一级主题“心理模式”,具体梳理了国内外学界对“心理模式”内涵的研究共识。

二、方法争议及已有回应+文献梳理思路+一级主题文献梳理+文献批评
与第一种写法类似,这一写法同样首先交代文献回顾在扎根研究中的争议。所不同的是,本写法不再列举“反方”反对做文献综合,而直接放“支持做文献综述”那些正方学者的观点。基于上述学者的正面观点,论文作者结合研究问题概述文献综述思路。之后,按论文选题中呈现的不同方面的一级主题,分别梳理已有文献并做文献批评。

虽然……是否以及如何利用文献存在争议,但……等学者认为,……,而在本研究中,……等相关理论已经是十分成熟、公认的理论,因此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

2.1……

……

2.2……

……

2.3……

……

上述文字,出自《所有制视角下科技服务组织的市场与非市场战略整合——基于扎根理论的实证研究》一文。在该文的文献综述部分,作者首先承认扎根理论“是否以及如何利用文献”还存在争议。但这不是论文表达的重点,重点在后半句。作者借布鲁默、莱德尔、施特劳斯等学者的观点,指出“完全避开之前研究过于理想化,有关现有文献的使用应该结合实际灵活调整”。言外之意是,自己的论文不仅要使用扎根理论,而且要做文献综述。

之后,作者分三个方面开展文献综述,即市场战略与非市场战略的内涵、市场战略与非市场战略的选择、所有制与组织的市场与非市场战略选择。之所以按上述三个方面梳理,而没按其他方面梳理,是因为论文本身研究的是“所有制视角下科技服务组织的市场与非市场战略整合”。假如上述选题是创新的,那么,实际梳理文献时,是不可能找到同时包含了上述内容的单篇文献的,因此围绕这几方面分别梳理文献。为了方便说明,我们把论文题目所呈现的选题名称与文献综述部分所写的三个小标题,对比一下。

选题:所有制视角下科技服务组织的市场与非市场战略整合

2.1市场战略与非市场战略的内涵

2.2市场战略与非市场战略的选择

2.3所有制与组织的市场与非市场战略选择

其中,“所有制视角下科技服务组织的市场与非市场战略整合”包含了四块内容,即所有制(a)、科技服务组织(b)、市场战略(c)、非市场战略(d)。相应地,我们用上述字母替换2.1、2.2、2.3小标题里的具体汉字,得到:c与d的的1内涵、c与d的选择、a与组织的c与d的选择。由于选题中以b替换“科技服务组织”,而“科技服务组织”显然是“组织”的下属概念。因此,我们把2.3的“组织”用B替换,并这个小标题进一步替换为“a与B的c与d的选择”。

通过以上对比,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所梳理的三方面文献,其实是围绕选题中的所有制(a)、组织(B);市场战略(c)、非市场战略(d)等展开的。这些主题都具有普遍性,而未呈现具体的情境,因而可以视为一级主题。而代表论文具体研究情境的“科技服务组织”,作者并未直接把它跟其他主题放在一起进行文献梳理。另外,文中的2.1、2.2和2.3梳理完文献后,作者紧接着做了文献批评。比如,2.3最后一段,作者提到“现有研究中,已有研究文献从……角度来解释,认为……。但大多有关……的相关研究中,更多的是源于……,更关注……,但对于……来说,……。……。从已有的研究结果可以发现,……。另外,……”。最终推导得出“不同所有制类型的组织在运用市场战略和非市场战略的过程中,以及最终产生的效果上,存在差异性”,这就让文献综述与研究问题的提出建立了逻辑关系。

三、一级主题内涵分类+机制分类/影响因素分类+文献批评

这一写法说的是,先围绕选题中的一级主题的内涵梳理文献,体现内涵的类别。之后,围绕一级主题的机制或影响因素梳理各类已有观点,最后对上述已有观点做文献批评。上述操作之所以是合理的,是因为这里的一级主题虽然跟研究问题相关,但并非研究问题的全部,围绕它梳理文献,并不会直接得出问题的答案,一方面避免了已有文献的先入为主,另一方面在不干扰后续编码的基础上,也为论文的后续展开提供了必要的学科共识。

另外,文献梳理围绕“机制”或“影响因素”展开,完全符合扎根理论建构理论的写作目的,而且上述“机制”或“影响因素”侧重一般原理、普遍共识,跟体现论文创新的那个具体问题情境,还不是一回事。而通过已有文献知道了普遍原理,并不会直接干扰论文对具体问题情境的思考。因为“理论联系实际”始终是一门最难的学问,并不是知道了普遍原理,就能直接把普遍原理套在具体情境中,而一步得出问题的答案。从这个角度上说,上述操作得到的文献综述,不会产生已有文献先入为主的主观影响。

(一级主题)是……某学者认为,(核心主题)至少包含N种形态,形态1、形态2、形态N。其中,形态1强调……;形态2认为……;形态N则侧重……。……(对上述观点的评价)。

那么,一级主题a是如何促进一级主题b的呢(机制/影响因素)?国外学者认为,……。国内学者认为,……。除了上述宏观理论的过程分析外,还有一些学者聚焦微观……。……。

上述研究从不同角度论述了一级主题a一级主题b的关系,……,为我们重新审视两者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不过,这些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值得进一步完善:一是,……。二是,……。总体而言,……。有鉴于此,……。

上述文字,出自《吃一堑长一智:事后危机学习何以促进事前风险防范?——基于事故调查报告的程序化扎根分析》一文。在这篇文章中,“危机学习”属于一级主题。在该文的文献综述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史密斯(Denis Smith)、艾略特(Dominic Elliott)对“危机学习”内涵的理解,即他们认为,危机学习至少包含“为了危机而学习”“作为危机的学习”以及“从危机中学习”三种形态,并分别解释了以上三种形态的“危机学习”的含义。虽然上述文献并未体现分歧性观点,但提到的“三种形态”,其实已经体现了一种分类思维。之后,作者对上述三种形态的“危机学习”的认可度和成熟度做出点评,并指出,通常所说的“危机 学习”往往是指“事后”层面的“从危机中学习”。

由于上述论文研究的是“事后危机学习何以促进事前风险防范”,而这里的“事后”“事前”都属于限定语,因此把这些限定语去掉后,就只剩下“危机学习”和“风险防范”等内容。因此,作者接下来围绕“危机学习是如何促进风险防范”梳理文献。他先呈现国外学者和国内学者的宏观研究,也就是介绍了危机管理过程、危机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已有研究。之后,梳理微观层面的危机学习机制,并呈现了好几位学者的研究观点。显然,这里的国外、国内、宏观、微观以及多位不同的学者,都是论文作者所做的不同维度的文献梳理,也即对已有研究做了分类。

最后一段,作者对上述研究做出评价。比如,他先肯定了已有研究的积极价值,之后重点论述其研究不足,比如研究方法有什么不足,研究数据有什么局限,以及上述局限导致了哪些研究后果。最后,作者总结得出“已有研究还缺乏必要和深刻的实证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解释模型”,并提出自己将基于哪些新数据、利用扎根理论这一方法去研究“危机学习是如何促进风险防范的”。

四、小结

以上便是我们归纳总结的扎根理论论文文献综述的三种写法。从广义上说,此类论文的文献综述其实还包含一种情形,即在文中将初步构建的理论与已有的文献进行不断比较,以发现和补充已有概念、范畴及理论的不足,也就是让理论达到饱和,直到完全完成理论的建构。对于上述工作,目前大部分扎根理论论文只是一笔带过,比如在“理论饱和度检验”中简单一提“经过不断比较,未发现新范畴”,但到底如何比较、其操作过程到底怎样进行,却语焉不详。受上述写作习惯的影响,该情形下的“文献综述”虽然有存在必要,但尚未成为一种普遍的写法。这一现状也说明,我们还需要继续扩大对扎根理论方法本身的探索,不断推进扎根理论写作应用的本土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