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3 00:20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提出一个好问题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而论证是“交货”的关键。如果提问之后作者一走了之,写作就沦为断头文章。作者需要尝试找出提出问题的答案。例如,中国的医生曾长期多于护士。为什么会有这么奇怪的现象?你需要把心里的嘀咕转化为合理的设想和推断,这类猜测性的回答可以称为假说。但是只亮出观点也不行,观点需要论证才有价值。我们常看到一些没有论证的主观式观点,例如“......好!就是好!就是好!”。这种结论短路式的论证拼的是嗓门、讲究的是霸气外露,但说服力还不如神文 《本人娶刘亦菲的可行性报告》。
说服力建立在完备的论证之上。论证是整个研究能否成功的关键,它是文章的提纲,是所有素材所依附的骨架。其他的各类材料、文献、语言风格等都为问题和论证服务。论证可繁可简。刘军强教授在其著作《写作是门手艺》中详细讲解了如何去论证,学习他人见解并服务于自己的写作,是提升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本次首先对论证的四个要素进行了解。
一、论证的四要素
论证包含四个要素:观点、理由、证据以及三者的黏合剂。无论是简单的论证还是复杂的论证,基本上就是由四要素组成的,如同树形结构。研究问题如同树根,观点如同树干,理由如同树枝,证据如同树叶。论证因此可以概括为四句话:
(一)观点由问题阐发而来。
(二)观点建立在理由之上。
(三)理由建立在证据之上。
(四)注意观点、理由、证据之间的关键假设及相反观点。
熟悉这个树形结构,好处有很多:有助于形成清晰的论证思路和清醒的批判性头脑。一方面,你能把事情论证清楚;另一方面,你也可以看出别人的论证是否存在问题。
二、观点
一篇文章需要有鲜明的观点,令读者一望即知。“观点不错”(Good point )是用来表扬别人讲得好。“你到底在说什么”(what's your point?)则用来讥讽讲者到底胡言乱语了些啥。观点就是论断(claim ),即你想证明的观点。
按照图尔敏的说法,论断分为五类:事实论断、价值论断、政策论断、概念论断和解释性论断。它们分别的类型和用途如下表所示。
|
|
|
|
|
|
|
|
|
|
|
|
|
|
|
|
|
|
三、理由
论证是文章的提纲,理由则是论证的提纲:理由是模具,结论由此成形。李敖有句话,话糙理不糙:别人骂你是王八蛋,而我却能证明你是王八蛋。一个观点没有理由支撑,就只是一个观点而己。单纯的观点价值不大,因为读者无从判断这个观点是否有说服力。真正能说服读者的是理由以及支撑性证据。理由连接观点和证据,一方面使读者能把握观点的结构,另一方面使证据以有序方式展现,方便读者理解证据的角色。
支持观点的理由往往不止一个,如何排列呢?通常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两种:并列与递进。这两种情形涉及不同的组织方式。对于并列型的理由,威廉与科罗姆建议从两个角度思考。第一是理由的实质内容。如果实质内容包含了一些顺序(例如时间、空间、次序)等,则可以按照这些顺序依次展开。第二个维度是读者角度,例如观点的强弱顺序(relative strength )、可接受度(acceptability)以及复杂程度(complexibility)等。一般而言,先强后弱、先易后难,总之要考虑读者感受。
四、证据
证据是论证的最后一环,是论证落地的环节,是论证树形结构的基座。不管观点多高明、理由多精细,都需要有证据支持。从体量上讲,证据在文章中所占篇幅最大;从工作量角度,搜集证据可能是最耗费时间的一项工作。一般来说,证据有五种类别:量化证据、定性证据、实验证据、文本证据、权威专家等。通常社会科学比较倚重量化和定性证据。自然科学比较重视实验证据。而人文学科比较依赖文本证据。而权威专家的证据是所有学科在推理过程中都使用的证据类型。
量化证据。其实就是数字,即以数字形式存储的证据,例如天文学观测数据、水文资料、政府统计数据、问卷调查数据等。
定性证据。定性证据包括访谈资料、口述史、参与式观察记录、焦点小组所获资料等,通常以文字形式储存。定性证据通常由定性研究方法获得,其背后是另外一套哲学主张:阐释主义。这一主张认为社会科学不能像对待空气、石块、动植物那样来分析人和人的行动,因为人有能动性。
实验证据。在自然科学中,由于可以对研究对象进行各种操作,因此实验法及其得到的实验数据是主要的证据类型。严格的实验可以控制各类干扰因素,从而得到因果关系。因此,实验所得的结果通常被视为金标准。在社会科学中,实验法也正在盛行周期之中。
文本证据。在人文学科( 文史哲等)中,文本是重要的资料来源,构成了主要的证据种类。文本既包括以文字为主要表达形式的材料,也包括图像、图画等非文字载体。学者们依据对文本和文字的各类对比、解读,来进行各类分析。
权威专家。我们在论证过程中会涉及长长的推理链条,需要无数的证据才能把链条弥合起来。这些证据不可能都由我们自备,无论时间、财力、技术上都不允许。因此,我们需要借用其他人的研究来支撑我们的研究。一般而言,权威的报告有利于我们的论证。但何为权威并不是绝对的。此时的权威不等于彼时的权威;此领域权威一旦跨界发言,可能沦为笑话。历史上,我们不断看到各类权威被打脸。所以,如同对文献的使用,对权威材料的使用不能绝对化。
五、观点、理由和证据的粘合剂
在观点、理由和证据之间,论证还需要黏合剂来黏合。这种不着踪迹的黏合剂通常是我们大脑中的一些预设、原则、常识。它们的合理程度也会影响论证的质量。
例如:李同学身体很健康(观点),因为她是高水平运动员(理由),她曾经得过省举重亚军(证据)。
这个论证表面看是个完整的树形结构,但细究起来有很多漏洞:
1.观点与理由之间有一个很强的假设:运动员很健康。但实际情况往往不尽如此。运动员中伤病情况非常严重,特别是那些参加竞技项目的队员。
2.理由与证据之间也有一个前提:省举重亚军就是高水平运动员吗?水平高低如何去衡量?
这样细究有点抬杠的意思。但通常而言,论证的黏合剂暗含在我们的推理之中难以识别,导致很多推理错误会在无形之中发生。我们需要留意与我们的假设相反的观点,并且尽量通过证据清除它们。
总之,如果把写作比喻成一棵树,那么问题是树根,观点是树干,理由如同树枝,而证据则是树叶。树根决定了树的高度和宽度,如同选题决定了文章的格局和影响力。我们很少见到有两根树干的树,相应每篇文章最好只有一个核心观点,写作最好能“从一而终”,一竿子插到底。修剪整齐的树枝看上去很美,这如同整齐排列的理由。最终,繁茂的叶子是树木生命力的体现,而充实的证据也预示着文章强大的说服力。
上一篇:论文结论的逻辑要素与学科差异
下一篇:论文写作的实践界定与避坑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