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6-02 21:45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很多作者写到最后,不知道结论要写什么,觉得无话可写,或者只是重复正文观点,但又觉得这样写很没劲。那么,论文结论如何避免重复正文观点?结论到底写什么,才能让读者印象深刻?这里为大家提供了五个写作技巧。
一、谈“应用”,写应用的重要性/对策建议
这条写作技巧,其实是从“理论”到“实践”。对于非问题解决型论文,论文正文不会直接涉及“应用”。这时,为了避免结论写作过于单调,就可以在总结主要观点的基础上,谈一谈跟文中的“理论问题”相关的“应用”,可以写“应用”的重要性,也可以写对策建议。比如,《“馆员—读者满意镜”模型及实证研究》一文,研究的是“图书馆馆员满意度和读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在结论部分,该文作者写道:
这段话表达了三层意思:一是“馆员—读者满意镜”的研究、实证、评估和实践是一个动态的、长期的过程,所以要长期做、坚持做;二是,该研究有助于解决图书馆工作的一些实践问题;三是“满意度”研究要更多更应用于实践。作者说的三个意思都跟“应用”相关,主要是在介绍“满意度应用”的重要性。当然,第三层意思所提到的“纳入图书馆的日常考核”,以及利用“满意镜”来达到“现状研究→发掘问题→改进方案→结果评估→工作改进”的良性循环。多少也涉及到了对策建议,但是比较隐晦,作者主要还是谈“应用”的重要性。
下面再看一个写“对策建议”的论文结论。
上面这篇论文写的是《常用替代计量学工具之比较研究》研究的是“比较多个替代计量学工具”。在结论部分,作者首先介绍了正文所得到的5个工具的比较结果,也即对研究问题做出了回答。之后,针对上述比较结果,又从“用户使用”和“计量工具发展”等两个方面给出了对策建议。这也是结论的一种写法。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两篇范文的结论虽然都涉及“应用”,但这些“应用”都是由文中的理论问题引申出来的,且作者在结论部分对“应用”的论述,无论是写“应用”的重要性还是对策建议,都言简意赅,不拖泥带水,并没有因为要谈“应用”而大篇幅张扬,以致遮盖了论文的理论探讨。
二、对“问题”做评价,写重要性/价值/意义
有句话叫“问题本身不是问题,看问题的态度或方式才是问题”。论文写结论,也可以借鉴上面这句话的意思。对“问题”本身做评价,就是告诉读者自己对这个研究问题所持的态度,以及看待这个问题的具体方式。有态度、有立场,这样的结论才会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比如下面这个结论:
这个结论很短,也就200字左右,但是作者在里面给出了自己的鲜明态度和观点,那就是:“法院独立而不是法官独立”这类辩论早就该终结了,它原本就不应该出现。也即,作者对该问题作出了负面评价。写完这200多字,文章就结束了。这位作者在结论部分没有就论辩的两方观点,告诉读者自己支持“法官独立”还是“法院独立”。因为正文部分,作者已经很充分地回答了谁是谁非。他列举了9种现象,围绕我国宪法规定梳理上述论辩产生的根源,列举论辩双方的代表性观点,并考察了域外“法院独立”与“法官独立”的特点,最终在正文最后一部分做出了理论澄清。所以到了结论部分,作者直接绕过论辩双方谁是谁非、谁对谁错,直接对论题本身做出了整体评价,从而重申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在结论部分对“问题”本身作评价,其实就是重申问题的重要性、价值或意义,从而让结论与论文前言所写的“研究重要性、为什么研究”等形成呼应。再如:
上面这个结论,出自《“个人—家庭”运动员培养模式的困境:两种体制的冲突》。作者研究的是运动员的一种培养模式的困境,这个模式叫“个人—家庭”模式。在结论部分,作者针对自己所研究的这个“困境”问题,对其做出了点评。认为这一模式在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教育和体育体制之间的矛盾不断被放大的条件下,要推广上述模式是很难的。尽管如此,作者又很看好这一模式,因为它符合运动员培养多元化发展的潮流,是现有体制不可比拟的,对于促进我国全民体育事业的发展,推动我国从体育强国向体育大国发展有着积极意义。通过介绍相关的意义和价值,作者重申了该问题的研究重要性,也间接强调了该文的写作价值。即“个人—家庭”运动员培养模式符合时代潮流,不能因为现在有困难就不研究。
三、对答案/答案所指向的现象做评价,写注意事项、新的争议问题
在结论部分对研究问题做出评价,可以避免重复正文观点。与之类似,对论文问题的答案或答案所指向的现象做评价,也能起到这样的作用。当然,在结论部分对答案或答案所指向的现象做评价,可以是写答案的重要性、价值或意义,也可以写答案内容本身的注意事项,还可以强调答案所指向的反常识或对立冲突的事实,从而抛出一个与答案相关的争议问题。
上面这个结论的主要观点是“法院有权审查地方性法规”,这是作者对“法院有权审查地方性法规吗”这一问题的回答。顺着这个回答,作者谈到了“法院有权审查地方性法规”的重要意义——既是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要求,也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要求。之后,作者又从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司法权纠纷、司法专业性等角度,进一步细化了“有权审查”的价值和意义。这是围绕答案的重要性、价值或意义所写的结论。写结论,还可以围绕答案的注意事项、争议问题去写。下面以《“大数据”是“大趋势”吗:基于关键词共现方法的反事实分析》为例,进行说明。
在这篇论文的结论里,作者一上来分三条介绍了自己论文的结论。之后,他开始结合自己的研究谈注意事项。比如,作者一方面提醒读者注意自己的研究贡献,即不同于此前科学计量学“静态拍照”似的关键词共现研究,该文试图以反事实思想实验的方式去探寻其中的因果机制,另一方面作者又承认该文所做的还只是初步的探索。这实际上是在讲提醒读者留意该文的研究局限。到了最后,作者又借助“大数据不是大趋势”这一反常识的研究发现,谈到了“反事实”的价值,即“由于反事实问题的存在,单一个案不能确定因果关系的简单道理。而反事实问题的重要性,就恰在于能够提供新的研究视野”。这就借助对问题答案的评价,把结论推向了深入。
四、回到“现实”,写后世影响/当代启示
结论写后世影响或当代启示,其实是从正文所讲的“历史”,过渡到了“现实”。从“历史”到“现实”,也是论文结论的一种写作方式,同样可以避免重复正文内容。假如正文本身是研究“过去的历史”,那么结论写“现实”、写后世影响或当代启示,自然就可以既与正文相关,又能避免简单重复正文观点。而且,写后世影响或当代启示,也代表了一种“向前看”的姿态,体现一定的前瞻性。
比如,《变动的“群”与转型的“学”——简论“社会”一词的中国演变?,作者在正文部分论述由梳理“社会”概念开始,讨论了从“群”到“族”直到“国家”的范畴脉络及相互关联。到了结论部分,作者分别提到了几个时间节点——“距今一百多年前”“百年过去/百年以来”“20世纪的十年”“如今”,具体论述了严复引进西方人类学对后世的影响。比如,严复在“引西入中”的过程中过于强调自己看重的“群主义”,忽视了西方思想中的自由主义传统,导致百年以来中国的人类学,国家和民族层面的成果突出,但也带来“天下的破碎”和“个人的消隐”等负面后果。这其实,就是在围绕“后世影响”写结论。当然,作者所写的“后世影响”还不止于此。他还提到,如今汉语中的“群”和“社会”的含义早已不同于严复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但是中国学界仍然需要像当年的严复一样,对Society这一概念做出诠释并接受检验。因为上述任务的开展,不仅关系到怎么处理“群”与人类及个体的关系,而且关系到如何阐明当代中国作为立国基础的“社会主义”。这就把“群”及其相关研究的后世影响进一步升华了,也再次强调了论文的研究价值。
围绕“现实”写结论,除了写后世影响,还可以写当代启示。当然,前提是论文本身不是启示类论文,否则结论会与正文重复。比如,《“干禄不为贪”——对两汉士大夫官僚食禄心态与取向的宏观考察》一文,作者写的是秦汉社会转型变局下,士人群体传统食禄模式遭遇困境与冲突,两汉士大夫官僚为此作出因应与调整,形成新的食禄心态与取向。这是正文的主要内容。到了结论部分,作者抛出了一个古人遭遇过、今人也面临的一个问题——“在经济不独立的基础之上,保持独立的政治人格是困难的”。中国上古时期的知识分子为保持精神独立所做的这些尝试,尽管论文作者不确定是“是属于某种沉沦与倒退,还是某种意义上的与时俱进”,但他还是认为“至少,两千多年前士人群体的这一可贵尝试,是值得我们于现世喧嚣中凝神倾听的空谷回音”。写到这里,论文就结束了。虽然,作者写到最后也没明确给出具体的启示,但我们读完还是收获了启示,那就是“以退为进,学会在历史中妥协”。而且从作者的这种欲言又止的写作表述中,读者也能从中感受到人格独立或精神独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从这个角度说,两汉士大夫当年的举动虽然不完美,但已经是当时条件下所能做出的最好的选择了。
五、超越正文,以小见大
很多人都知道,论文的研究问题要以小见大。实际上,“以小见大”也可以应用到论文结论的写作中,从而避免重复正文观点。那么,论文结论的写作如何以小见大?可以借助结构功能论、上下层概念进行操作。这里以两篇范文为例,进行说明。
第一篇范文是《“被遗忘的传统”:传统的别一种存续形态》,探讨的是一个有趣的社会现象——人们在意识层面容易遗忘传统,但人们的某些行为却又体现着特定的传统。在结论部分,作者将“被遗忘的传统”归因为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如果写到这里,论文就结束了,那么作者并没有提出什么洞见。这篇论文结论的亮点在后面:作者由“被遗忘的传统”,谈到了“有形的传统”“无形的传统”;由“传统”分为精华和糟粕,谈到了“被遗忘的传统”也有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之分,而且作者尖锐地指出——将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道德滑坡、诚信缺失等社会问题,归咎于传统文化式微,以及要求用传统文化来拯救现代困境,实际上多少有一些南辕北辙、隔靴搔痒。
因为当代社会的诸多问题和弊病,事实上跟传统文化的“暗面”也有关系,传统文化的“暗面”在当代社会中的存续形态同样可以是隐形的、被遗忘的。至此,作者在结论中完成了“以小见大”。而作者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提到了“正面作用”和“负面影响”。这显然是对结构功能论的运用。该理论主张,整个社会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所具有的一定的能力、功效和作用。而这些能力、功效和作用,按属性又可分为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正功能和反功能。因此,借助不同属性的社会功能,我们就能在论文结论中“以小见大”,给出更有深度的认识,避免重复正文观点。
第二篇范文是《“翻译暴力”从何而来?——韦努蒂理论术语violence探究》。这篇文章正文的主要工作,是澄清人们对“翻译暴力”的误解。到了结论部分,作者再次重申论文的主要观点:翻译不是暴力。翻译与暴力不可等量齐观。译者并非暴力的实施者。正常的翻译过程中没有暴力行为。中国译学界的“翻译暴力”实际上是对韦努蒂理论术语 violence 误读误译的结果。之后,作者进一步谈到了“借鉴西方翻译理论”的问题。显然,从具体的西方术语violence到“西方翻译理论”,作者的结论得以“以小见大”。violence是一个具体的名词,是一个下层概念,而“西方翻译理论”相比violence,是一个上层概念,后者包含前者。通过从下层概念过渡到上层概念,论文的结论超越了正文本身所论证的具体术语,而上升到对一个更为普遍的学术问题的探讨,最终提出“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不能仅凭几个新鲜时髦的术语发一通自己都不甚明了的议论”这样发人省醒的观点。
上一篇:文献综述的作用
下一篇:论文摘要思路和不使用第一人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