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在线客服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论文选题价值评估的方式

时间:2023-04-21 21:43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很多论文作者在确定了一个选题之后,总会为其选题充满了担忧:究竟我的选题值不值得研究?究竟能不能研究得下去?到底有没有研究的价值?充斥着这些担忧,作者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完成了写作,但对选题的担忧仍然没有消散,若是有良师益友的作者,可能会将其论文呈给有经验的且研究基础扎实的权威大家们阅读,得到“首肯”才能长舒一口气;若是没有相关人脉资源的作者,只能直接投稿来试试运气,看是否能够得到核心期刊的青睐。但归根结底,无论是通过权威的帮助,还是凭借期刊投稿的成功率来判断,似乎仍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担忧,即在确定选题之后就能直接判定选题究竟是否有价值。所以,掌握检验选题是否有价值的标准,从源头上先给予自己一颗“定心丸”,会比在写完论文之后再到处“走关系”或者战战兢兢地投稿会更加高效,最重要的是也会避免到头来写作无效的情况出现。因此,从源头上判断选题是否有价值是非常重要的。

在凯特·L·杜拉宾所著的《芝加哥大学论文写作指南》中,就提到了相关内容。这是一本贯穿了从研究到具体写作的全过程的论文写作参考书,从内容到形式上做出了较为全面丰富的写作指导,这本书在第一部分中,涉及到了确定研究主题、提出研究问题以及评估研究问题的相关内容,其中在评估研究问题这一部分,便提到了检测研究问题是否有意义有价值的三种评估标准,便能作为检测选题是否有价值的方式。下文将以范文示例的形式对这三种检测方式做出说明,以期为论文作者们能够进行有效写作提供基础帮助。

一、是否仅仅是“你问我答”型的简单提问
一个较为有价值的选题并非仅是“你问我答”式的简单提问与直接回复,不是那些只能提供答案本身的研究,而是能够提供更有意义的思考,是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更重大的主题的研究,对本学科甚至上升到对社会、对全球都有较大的价值与意义,这才是有价值的选题。换句话说,最成功的研究者了解读者想要知道的不会只是一个合理的答案,读者们更想深挖此问题为什么值得一提。举例来说明,针对目前持续了较久的俄乌战争,研究者们如果仅是回答了别人都可以查得到的问题:是什么成为了俄乌战争的导火索?并且通过阅读相关的报道以及诸多学者的研究已经得到了确切的答案。那这种仅是回答了问题本身的研究实际上只是属于知识的科普,若上升到研究层面则没有较大的价值和意义,则需要重新考虑优化选题。而如何优化选题?从目前发表的有关“俄乌战争”的核心期刊论文中便可见一斑。
俄乌冲突中美国对俄信息战分析》
《从“推特革命”到“WarTok”——社交媒体如何重塑现代战争》
《俄乌冲突中的信息战及其启示》
《俄乌战争中的舆论战及其启示》
社交媒体对俄乌冲突的影响分析》
舆论战行为边界的一个重要改变:“打明牌”时代传播片面信息可能导致反噬——俄乌战争中舆论战观察报告之一
《算法认知战:俄乌冲突下舆论战的新范式》

仅以“俄乌战争”为关键词在知网进行主题搜索,可以看到目前已经有了不少研究,现将其中的部分研究呈现出来从选题上加以说明。从这些选题来看,这些研究显然并不是简单的“你问我答”型的知识科普,而是普遍有一个较为一致的切入点:信息战和舆论战。也就是说,作者们并非仅仅是停留在战争本身,分析较为直接性的问题如战争原因、影响、后果等,而是将这一主题嵌入了更宏大的语境当中,正如这七篇论文所关注的信息科技上。21世纪的战争不再只是军事层面的,还是经济战、金融战、信息战。所以在社交媒体平台的数字空间中,俄罗斯与乌克兰展开了激烈的信息对抗,西方社交媒体运营公司也成为这场“数字冲突”的重要参与者。社交媒体不仅将战争状况实时呈现在各国用户面前,而且借助图像视频技术和情感政治的结合,成为各方进行政治社会动员的重要工具。在这样的社会现实之下,社交媒体对战争中的战略战术等方面的影响的探究,就变成了有学术价值、有强烈的社会价值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读者们以新的方式理解“战争”。

二、是否有证据来支持自己的答案

对于选题是否有价值的第二个检测标准则是是否有证据来支撑自己的答案,也即,要有合理充分的证据来分析论证,使得自己的研究结论有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具体来说,你可以询问自己四个问题:
是否有相关事实存在?
你的提问是否基于“偏爱”和“口味”?
你是否需要阅读大量的资料来获取证据?
你是否能找到关键文献?

首先,针对第一个问题,则是需要明确,针对自己的选题要有相关的现实依据或理论依据来证明你的研究是有一定的现实基础和理论基础的,以便清晰地告知读者:我的选题并非“空穴来风”,是建立在前人研究基础之上的。其次,针对第二个问题,“偏爱”和“口味”意味着个人独特喜好,再进一步落脚到选题上,则说明选题不可基于个性化且不具备普适性的主观性提问而得来,由此得来的选题其存在的合理性都会遭到质疑,更遑论“论证”出答案。第三,针对第三个问题,所提出的选题若是需要通过“博览群书”,掘地三尺才能寻找出最佳证据,则意味着需要提供丰富且充分的证据才能得出答案或者论证观点,这便说明所确定的选题中,研究主题或者研究问题过于宽泛。最后,针对第四个问题,“关键文献”指的是权威性高、时效性强的文献,若能够找到此类文献来支撑你的观点,说明围绕该选题的相关研究是具有前沿性的,学界的关注度是较高的,也就是说,是作为学术研究热点而存在的。可结合论文示例对上述问题一一验证。

《马拉松“热”背后的冷思考:冒险性户外体育赛事中的人文关怀问题研究》发表在权威期刊《体育与科学》上。通过此选题来验证上述判断选题是否有价值的第二个标准。首先,针对第一个问题:是否有相关事实存在?“马拉松‘热’”当然存在,这属于较为热门的体育运动现象,都在一般大众的普遍认知范围之内。但是从论文写作的专业角度来讲,要把这一现象详细解释清楚,这才是真正的“有相关事实存在”。马拉松“热”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现象,作者有这样的专业论述:
马拉松作为户外体育赛事的典型代表,具有相对成熟的市场与组织保障机制,以马拉松为具体对象进行分析有其先进性和代表性意义。随着1981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开启我国马拉松赛事新篇章,2012年中国田径协会对马拉松赛事进行金、银、铜等级评定,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2015年中国田径协会全面取消马拉松赛事审批[1]。在政府、市场等推动下,马拉松赛事在我国呈现出规模化、周期化与多样化特征。马拉松以其更强的亲民性,促进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融合。为了满足不同跑步群体的需要,除了全程马拉松,其他诸如半程马拉松、四分马拉松、山地马拉松、迷你跑等形式多样的马拉松赛事被创新组织起来。随着社会对马拉松认可度的提升,马拉松也被作为城市名片广泛宣传,并掀起了巨大的承办热潮。据中国田径协会发布的《2019中国马拉松大数据分析报告》显示,“2019年,在中国境内(不含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所有地域内共举办规模赛事1828场,累计参赛人次712.56万,全国31个省区市(不含港澳台地区)均有举办马拉松及路跑相关赛事活动”[2]。当然,举办“热”不代表风险低,作为户外体育赛事的一种,马拉松同样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与冒险性。

通过上文,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该文作者通过运用相关政策文件、相关部门对赛事的规范要求、权威数据等多样形式,全面且严谨地对马拉松“热”这一现象做出了较为专业的介绍,使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该选题是有事实依据存在的。

针对第二个问题,你的提问是否基于“偏爱”和“口味”?该文是对马拉松“热”现象的人文关怀问题的思考。从其“人文关怀问题”的表述上,实际上我们便能够感知到对该选题的研究并非是作者的个人独特偏好。当然,我们不能轻易仅凭个人经验来判断,作者在展开具体分析之前,便针对“人文关怀”给予了专业的论述:
鉴于人文关怀是“对人存在和发展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关注、探索和解答”“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3],将冒险性体育赛事回归于人本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便成为了其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从人文关怀视角对马拉松“热”进行冷思考,思考它“热”的原因,思考它在“热”的过程中存在的人文关怀缺失,思考其人文关怀回归下的发展路径等,对马拉松发展和对冒险性户外体育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第三个问题,是否需要阅读大量的资料来获取证据?从其选题来看,作者将研究主题定位在了“马拉松‘热’”这一体育赛事现象,而研究问题则是探索在人文关怀视角之下马拉松“热”的原因、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路径。该选题并不存在研究主题或者研究问题太过宽泛的问题,从其“原因”探寻上便可见一斑。
1.1马拉松赛事项目的普适性,吸引了群体的广泛参与
1.2马拉松赛事项目的利益性,促进了多主体的组织合作
1.3马拉松赛事项目的关系性,迎合了个体意识觉醒后的需求

从小标题来看,作者从马拉松项目的特征与参与者、组织者的关系角度来探索为何出现马拉松“热”这一现象,对观点的论证也仅是从微观细小的内容点出发去寻找相应的论证依据,最重要的是,是有目的地查阅资料,而并非像探究“马拉松是什么以及为何会出现马拉松这一体育赛事”此类问题一样,需要追根溯源,饱览各种文献著作才能获取信息。

针对第四个问题,是否能找到关键文献?我们可以通过看该文的参考文献来直观感受该文是否有关键文献予以支撑。
[1] 潘春阳,廖捷.为资本而赛跑?———城市马拉松赛事吸引FDI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21,47(02):124-138.
[3]杨涯人,邹效维.论人文关怀的文化内涵[J].学习与探索,2008(02):47-49
[6] 王智慧.论体育强国视域下的国家体育话语能力[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03):257-262.
[8] 于显洋,林超.“马拉松热”的社会学隐喻[J].体育学研究,2018,1(05):61-68.
[15]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74.
[16]周薇.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人文关怀[J].广东社会科学,2011(04):108-116.
[18]孙高峰,刘燕.热追捧与冷思考:“马拉松现象”对城市文化的影响及理性审视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8,41(04):38-43+88.

通过上述文献可以发现,论文的参考文献大部分是出自核心期刊的,例如《财经研究》《体育学研究》等;还有一些较为经典的著作,例如《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且从期刊的时效性上来看,该文发表于2021年。关于“马拉松”的参考文献都是发表在2018年,该文的时效性总体较强,可以看出对马拉松热的研究还是具备前沿性的。

总体来看,通过对前述四个问题的验证,该选题总体上是有相关论证来支持自己论文的答案的,因此该选题有价值则毋庸置疑。
三、是否能凭经验来否定一个答案
有时候,选题的确定可能会是对某一个观点的否定。但是若不能凭借经验来否定一个观点,或者说,否定一个观点是不能想象的,则对其展开研究或者证明是没有意义的,则该选题就没有意义。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绝对正确的观点如“太阳围着地球转”,若是对其提出质疑,则相当于质疑经过科学验证过的全球性真理,若非颠覆性的证据,实则对此类绝对真理提出质疑甚至否定是没有意义的,代表着选题本身没有价值。
对绝对真理的否定应该也是极少数情况,但我们可以凭经验来否定一些一般性的观点。此处的经验需要明确的是并非指的是感性经验,而是指的是专业性经验。大部分作者可能面临更多的情况则是不敢否定或者主观上“不想”否定既有答案或者既有观点,觉得已经有人针对某个问题进行了研究且给出了答案,自己人微言轻不敢质疑,或者觉得再研究同样的问题创新性就有所缺失。实则,即便是有人针对某个问题做出了研究,但你可以采用不同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给出一个更好的回答或者赋予一个新的观点。下文也以一篇代表性论文《家境越好对大学越满意?——双因素激励理论视域下学生满意度与家庭背景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来加以说明。
 要:现有研究关于学生满意度和家庭背景关系的一般结论是二者呈“家境越好越满意”的线性关系,然而惯用的二分指标可能掩盖了家庭背景影响的复杂性。通过将四分类的父母最高学历作为家庭背景的测量指标,本文对中国东部某“985”高校本科生满意度调查的个案研究表明:(1)家庭背景与学生满意度呈现非线性关系(“钟型”曲线);(2)基于双因素激励理论,发现家庭教育背景在满意度的两种维度上存在相反的效应:在教学培养、学习状态两个指涉教育内在目的激励维度上,低学历家庭的学生满意度显著偏低;而在学术环境和校园生活维度两个指涉教育外部条件的保健维度上,高学历家庭的学生满意度显著欠佳。多元回归模型证实,在考虑个人特征和学习收获的情况下,上述结果依然稳健。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高校带来学生满意度提升策略的启示。
通过该文摘要便可以得知,作者是对现有答案的否定。即针对目前研究中的既有观点“家境越好越满意”提出了否定观点。纵然学界已经有了相关研究来支持某一答案,但该文作者却“勇敢”提出了否定。但这一“勇敢”并非前文所说的个人独特“偏好”,而是有充分的证据。如作者对既有观点的评述:
现有文献通常采用一代大学生/非一代大学生、①城市/农村、贫困生/非贫困生的二分变量对家庭背景进行测量,而这种笼统的二分逻辑可能掩盖了家庭背景对满意度影响的复杂性;[19]现有文献通常采用一代大学生/非一代大学生、①城市/农村、贫困生/非贫困生的二分变量对家庭背景进行测量,而这种笼统的二分逻辑可能掩盖了家庭背景对满意度影响的复杂性;[19]

对既有观点的“批评”并非主观论述,而是有文献支撑,即其他学者也注意到了针对既有观点的研究存在的问题,即有漏洞可循,继而可以寻找新的研究切入点即通过新的理论视角“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来加以审视,并考虑了家庭背景变量的多个层次得出了与既有观点相反的答案。因此,从此示例便可总结得出,若所有的证据并非一边倒地“支持”一个答案,即对绝对真理的“完全支持”,则原则上都是可以继续“提问”的(要有充分的证据支撑),这样的选题便是有价值的。就如示例中的“家境越好越满意”的答案,便并非绝对真理,还是可以提出充足的证据来否定该观点,而支持自己的观点的。

 

综上,本文对选题是否有价值的三种“万能”检测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在斟酌选题时,要注意:选题并非是简单的“你问我答”型的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研究;不可仅是凭借自己的主观“偏好”来盲目展开研究,要有充分的现实或理论依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且最好能够寻找到权威文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以体现研究的前沿性;对待既有观点要大胆质疑也要小心谨慎,不要盲目挑战绝对真理,对待有“漏洞”的既有观点要有充分的证据来质疑否定。以上“万能”检测方式希望可以帮助论文作者们初步判定选题是否有价值,以便开展有效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