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4 22:40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学术研究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分别是“论题的设计”和“研究的设计”。前者可以称之为“论题选择”。是否选择了一个好的、合适的,并且值得做的研究问题,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研究是否有一定的创新、是否有实践和理论上的价值,以及是否能够被学术界的同行认可等等。而研究设计就是当我们选择了一个恰当的问题之后,继续思考如何把这个问题研究出来。这就是学术研究中两个最为关键的环节。在此之前,我们在《学术研究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个“体力活”》一文中,已就学术研究价值观层面的要求进行了分享。本节,我们继续就研究问题的提出和设计这一问题,与大家展开分享。
一、学术论文应做“解释性研究”
一般而言,学术研究分成三个层次,一个是“探索性研究”,一个是“描述性研究”,另一个是“解释性研究”。从学术论文的生产和发表的角度上来说,学术期刊大多更愿意接收所谓的“解释性”的研究。也就是说,某个研究中存在一些要素,我们需要通过一篇文章去分析这些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去解释为什么其中的a会影响b,然后b又会影响c。
据此来看,我们研究论题的形式,应当首先是以一个“为什么”作为开头,而不是用“如何做”开头。很多人在提问时一上来就会想到,“我们如何避免……”“我们如何做到……”,或是“我们如何实现……”。这类问题一般都是实务导向的,它们在发表时会相对困难一些。当然,不排除有个别期刊会选择发表,但这种实务导向的、纯粹政策建议性的文章,投稿命中的概率总的来看会相对低一些。其实,学术研究最重要的工作是去做解释,而要解释某个问题,就必须以“为什么”开头,这其中显然隐含了一个“张力”。也即,某一事物“本应该是什么”,但“结果或现实情况中却是什么”。
二、从现实中发现研究问题
我们在进行论文选题时,应时刻注意联系实际生活,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我们的研究问题。比如,对于公共管理领域的老师和同学而言,要多联系在公共组织当中工作的亲友。比如,你是学社会学、政治学,传播学或教育学这类社会科学的,如果要想设计好自己的选题,就首先需要对现实有一定的了解,去和自己所研究的某一领域中的实务部门工作的同志多沟通。比如,做法学研究的作者就可以去联系一些律师,或者和一些法官进行沟通,聊一些他们工作中遇到的“痛点”。这个“痛点”主要是他们在执行业务工作时候遇到的一些“痛点”,而不是他们个人的“痛点”。其实是去找现实当中的差异,记录一下“本应该...但结果却...”这样的现象之后,去锚定一些关键词,然后去知网或谷歌学术中检索相关的研究资料,以便开展后续的研究。
三、围绕“现象-问题-理论”思考选题
对于我所指导的几个研究生,我要求他们在提问时必须做到如下三点:描述一个现象,提出一个问题,最后给出自己想要去对话的理论(也即他们想和哪些理论观点进行对话)。对话就意味着既有的理论观点可能存在一些偏误,或可能有一些不太恰当的地方,或者说既有理论只关注到了一类现象,而我们却观察到了另外一类现象,但是最终二者的结果是一致的。这就形成了相互的印证,也即前面提到的学理的对话。
比如,我们来看这么一个现象:在上级政府的要求下,抚顺市妇联开展了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湖北孝感市公安局、湖北赤壁市社区,以及宁波市妇联相继开展供给侧改革。上面说的这种情况,其实就是比较另类的。简单来说,上述地方政府的重心工作突破了传统的专业分工。很有趣的是,我们发现妇联要做供给侧改革。众所周知,供给侧改革是我们的发展规划,它是属于经济领域的问题,为什么妇联也要参与这项改革呢?我们有些不能理解。我们据此可以提出研究问题,即作为典型的科层组织,政府在向下级单位分配任务的时候,为什么忽视了基本的专业分工?在这个研究问题中,我们能够去对话的学术观点就包括职能重构、专项治理、组织趋同、行政合法性等等。
再比如,网格化管理是近来比较热门的一种工作机制,它也在我们的基层不断地推广。这一问题在行政管理的研究中同样如此。“网格”最早是由北京市东城区城管部门在2004年提出的,其目的是方便基层执法力量合理分配到各个区域,以便更有效地对基层的信息进行采集、上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网格是用来整合职能的。但是现实表明,很多地区的职能部门都在建立自己的网格,这反而进一步强化了所谓的部门分割。简单来说,网格在理论上是为了整合职能,但现实中政府却任由各个部门自行建设标准,进而强化部门分割。这背后的原因何在?在这样一个问题的引导下,我们就可以去关注基层网格的功能异化是如何形成的。
由此我们能够看到做研究的缘起,一般是我们观察到了一些异常现象,而这些现象可能无法通过我们以往的经验或常识来解释,它背后可能存在某些比较复杂的形成逻辑。而我们的研究工作就是把这种逻辑讲清楚。
上一篇:实证论文摘要的三种写法
下一篇:硕士论文评阅意见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