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论文写作与发表怎么打好基础

时间:2022-11-26 21:13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发表国际名刊,“固本”十分重要。“固本”即将重心放在学问本身,这是一个“笨”方法。很多人可能不愿意听,但静下心来仔细琢磨,可能也会够认同我所讲的内容。

  一、打好学术根基

  现在很多语言学初学者,尤其研究生们,因为升学、就业的巨大压力,希望能够“短、平、快”地得到成果。大家都想要赶快毕业,希望在研究生阶段发表文章。因此很多人选择在导师带领下写文章。这是整个生存状态的问题,也不能过分批评。但是我觉得一定要“留一手”,要为自己考虑,要学会“固本”。因为总有一天你的马脚会露出来,会暴露出基础不牢固的本质。在那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很难往下推进,想恶补也来不及。

  在我看来,应该在抓住研究生的这几年时间跟导师好好商量。现在很多学校也开始普及一些开明的做法,即不再要求研究生发文章,当然,博士生是免不掉的。我在加拿大教书时,大多学校并不求博士生必须发文章。你好好做研究,花个五六年、七八年写一篇博士论文出来即可,不用再另发文章。当然,不是所有学校都这样,但至少大部分加拿大学校是这样的,美国就不说了,毕竟美国学术界现在卷得一塌糊涂,很多人不愿意做学术。

  二、拓宽阅读量

  先来举个例子,我们小时候写语文作文,大家都能发现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那些作文写得特别好的学生,可能并没有经过专业的语言训练。他们能够把文章写好,往往是因为自己有大量的阅读面,而且阅读具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尤其是广度,对我们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者来说非常重要。在“固本”方面,你的阅读量一定要广。

  很多语言学学生在写文章时,往往只盯着书上的几个研究方法,当然这是以我自己教过的国内学生为例。而我在加拿大带的学生,就与国内学生很不一样。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要把这些学生聚到一块,让他们自己交流,一下子就高下立见。这不是崇洋媚外,而是这些学生的涉猎面真的不一样。

  比如研究语言学,就算不把乔姆斯基所有的书读完,至少也应把乔姆斯基的几本经典代表作看完,包括他研究句法结构的那本书、引起革命的那本书,还有他在近些年写的一些文章、发言等。哪怕是他在上世纪80年代接受的一些关于语言方面的采访,那些观点放到现在都是振聋发聩的,能与现在认知科学、神经认知科学领域中语言方向的一些观点串联起来,而且能够提供支持。现在很多情况都不是实验能够支持他,反而是他能够支持这些实验,他的立场提前摆在了那里。这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但很多学生都将其忽略掉了。其实对于乔姆斯基来说,语言学只是他的一个小副业而已。

  说到语言学,我想起一位我打过交道,对我带来不小影响的教授——Jan Blommaert,学过社会语言学的人肯定知道他。学界有很多学者当年师从他,比如清华大学的董洁教授,北京大学的高一虹教授也跟他打过交道。但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他所提出的社会语言学其根基在于符号学,不看符号学这一根基,不看linguistic semiotics或是semiotics of language这些所谓“乔姆斯基的哲学根基”,是无法做好人文社科研究的。

  所以一般我给自己学生推荐书的时候,会强调:如果你想做语言研究,只盯着语言本身是不可能做出好研究的,这就是很惨淡的现实。你可能会质疑说:“不是这样的,我的文章已经发出来了,而且发了很多SSCI。”多少年之后,回头再看自己当年的文章,就我个人来说,如果只是写纯语言的文章,会十分难通过的。人文社科研究真的需要你将基础打厚做实,进行“固本”。至少在语言学研究方面,我觉得把乔姆斯基的文章看完后,一定还要回到根本,回到semiology。阅读不同作者的文章,学习他们的风格后再自己写。你会发现自己的文章不可能和他们一模一样,可能会相似,但你会加以融合,成为很多人的集合。

  三、打破样板结构

  很多学生问我写英文文章时,为什么能够写出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句子?我说我不知道,没有单独拿出一篇文章研究他的句子怎么写。这种任务应该在初高中完成,或者至少也应该在大学里完成。剩下的就是直接阅读大量的文章,读着读着,你就会知道这个句子、这个词应该怎么用,知道这个词用得不好而应该换哪个词表达更到位,这是自然而然的。所以功夫其实要下在“外”,而不在文章本身,除非写样板文章。

  再举一个例子,把人文社科研究区分开(当然实际上不应如此区分),你会发现社会科学的一些文章,比如计量、神经认知科学中的语言学研究,显然是有样板可以套用的。而且我们能够看到大量样板文章,很多网络写作课程其实也都涉及这些样板应该怎么用。那么,这些样板好用吗?当然好用。你会发现从一开始introduction,接下来的literature review,再到后面的实验设计、方法、发现,直至最后结论、讨论等,几乎句句都可以套用模板。我们看过太多这样的模板。但是我觉得正因为很多人都在做这样的事情,如果你想做得跟别人不一样,那么你就必须要打破样板结构,或者换成不一样的结构。

  我们当年也在这方面吃过亏。那时候很多人都被固有思维带偏了,认为SSCI一定比A&HCI好。我现在不这样认为,如果不是SSCI和A&HCI两个都占的情况,我更看重A&HCI。因为A&HCI是艺术与人文引文索引,其文章多为高度理论化。写的句子哪怕不是“字字珠玑”,也是一字一句经得起推敲的,没有套模板。那些明显套模板写出的文章,A&HCI是不收的。但是SSCI,特别是一些数量、量化模型,其实套套模板就能写出来了,而A&HCI是能够体现文字功底的。

  四、语言文字扎实

  “语言一定要扎实”,这句话其实是丁尔苏老师说的。2019年,我们刚刚结识,他就说写英文论文,你的语言功底要好到你用英语向别人表达时,人家闭上眼睛很难发现你是个外国人,至少大多数交流时,要让他听不出或者很难听出你是个中国人。一篇文章投出去肯定要经过同行匿名评审,要让人家一看就觉得这篇文章写得好,几乎不需要语言上的proofreading。丁老师当年就提出要写到这种程度,然后我们就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至少要保证写出的论文,不用专门请人或团队进行语言校对。这是一个努力的目标。

  当然国情不同,如果真要去找那些proofreading service也行,毕竟世界范围内,又不只是中国这一个非英语母语国家。很多作者,比如中东、非洲、拉美那些国家的作者,写出的文章还是需要校对,但是校对的程度不一样。我这么多年担任主编、副主编,在编撰刊物的时候会明显发现,大家心知肚明但是很多人不愿意说出来的一个现实就是——总体来说,我们中国学生投出的文章,需要做的改动可能要比其他很多国家的作者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