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实证研究模型构建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时间:2022-11-05 22:28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模型的设定要做到“有理有据”。“有理有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本领域的“大佬”发表在经济学“五大期刊”(Top 5)的文献中,他们在分析类似问题的时候设定了相同的假设或者相近的假设,这个就叫作理论上的依据。另一方面,我们通过分析“平台经济”具体的案例或具体的数据,针对一些典型事实进行提炼或者梳理,这就是所谓的现实依据。本节,我结合自己论文写作与投稿的经历,与大家分享这两方面的问题。

  一、“写实”与“写意”: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差异

  举个例子,我近期收到了一个国内一流刊物返回来的第一轮审稿意见。这篇论文有两个审稿人。其中一个审稿人是做理论研究的,他认为我的论文在理论上的设定是可以接受的,并提了一些简单的拓展意见,让我再尝试做一些拓展性的工作,去检验或者验证结论的稳健性问题。但同时还有另外一个审稿人,我初步判断他主要是做实证研究的。因为,他在评价这篇论文的时候,对文中模型的一些设定提出了很多问题。他质疑现实中这个“平台经济”是不是真的满足我论文中的这些假定。如果我想要说服他的话,就需要提供实际的案例,或者统计方面的一些数据。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对模型的设定,既需要理论上的依据(包括经典的文献,或者发表在前沿顶级刊物上的文献)做支持,同时,最好也有一些案例的依据或者统计数据的支持。但是,从客观上讲,如果完完全全用理论研究去解释某一个经济现象,它们之间多多少少还是存在鸿沟的。因为,现实的经济现象是非常复杂的,影响的因素非常多。如果要去对一个经济现象进行案例分析的话,我们通常会看其中的影响因素可能包括哪几个方面,并且这几个因素都是由什么样的逻辑来导致这个现象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做一个基本的回归模型或结构性的分析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去检验它。

  但是,实证分析类似于“写意”。它不是通过一个“写实”的东西来解释理论的。因为它的假设都比较宽,从这个角度来讲,其成立的可能性也就比较大。比如,它并不是去精准地揭示背后的具体机理,而只是去检验一下经济现象中各因素的因果性是不是显著,这样做当然是可以的。但是,理论研究更侧重提出某一个理论性的结论,同时还要回应或者界定清楚,这个结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是可以严格证明的。但是,这样就会有一定的麻烦,因为每一个研究者都有自己最关注的一个机制或机理的链条。他为了去清晰地揭示这一链条,必然就会固定住其他方面。

  理论研究中,大家经常提到的一个原则叫作“奥卡姆剃刀”。它的意思就是说,如果我要关注我最想讲清楚这一条机理或者这个机制,那么我就需要把其他方面给固定住。这样一来,我们才能比较明确地揭示某一个机理或者机制的成立条件或边界。但同时,我们就很难完美地去解释某一个经济的现象或者经济的问题。所以,理论研究和对某些经济现象的完美解释还是有一定的区别的。这就是我个人这些年,在论文写作、投稿时与审稿人的“博弈”过程中收获的一些体会。

  二、实证研究不要盲目添加模型

  如前所述,经济学研究中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多多少少还是存在一些鸿沟的。我自己在参与一些审稿工作时就发现,可能是因为审稿人的要求,很多做实证研究的人都喜欢在具体实证分析之前做一个小的模型。但客观上来说,我个人很少看到这些理论模型与之后的实证研究完美贴合的。换言之,他们的模型与实证研究基本上还是“两张皮”。我个人就是做理论模型研究的,我也知道,模型研究中其实对模型的设定要求是很高的。文章结论到底是不是成立,确实需要很强的条件支撑。

  所以,仅我个人认为,除非是做那种结构性实证的研究,也就是那种从某一个问题出发,构建理论模型,然后一步一步分析,最后得出一些理论上的结论,并确实是用数据去分析理论结论的这类研究,这类研究可以去设置模型的。其他做实证研究的学者,其实大可不必再往里面增加模型。因为很多人本身做的就只是“简约性”的实证研究,想要把模型加好,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总而言之,做实证研究与做理论研究和模型分析,其实还是有挺大的区别的。理论研究追求精致,是非常精细的分析,整个分析力求的就是这个结论。如果大家都认可了这个模型的设定和基本的假设,那么他就应该相信这个结论,整体是非常精密的一个分析结论。而在实证研究中,要用一个非常精密的结论或模型,去直接回应一个非常具体的现实经济问题,这通常是很难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