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论文的研究背景怎么写

时间:2022-10-27 21:26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目前发表在中文期刊的微观经济理论文章,多数是运用成熟理论。即使涉及前沿理论,大多也是直接借鉴前沿理论,很少有自己的创新。那么,我这一篇文章《数据要素化背景下的数字新基建招标机制设计——最优机制的视角》也不例外。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我这篇文章研究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是在什么背景下研究的,主要从政策需求、文本贡献、现实场景三个方面来看。

  一、政策需求

  2020年3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之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进一步提出:“数据”被纳入市场化配置的五大基础要素,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传统要素并列。

  这两个政策文件出来之后,我们就想能不能把这个问题结合一下。我们设想的场景是最典型的智慧城市的建设。之所以想到智慧城市的建设,有两方面的原因:第一,智慧城市的建设很有意思,它是一种基建。第二,它是一个数字新基建,会产生很多有价值的数据,甚至有些地方会出现拿数据来冲抵建设费用的现象。这就促使我们思考:能不能把数据要素市场化和数字新基建结合在一起呢?

  二、文本贡献

  我们在论文中所探讨的一个核心的现实问题,就是如何通过数据要素化来实现数字新基建融资方式的创新。严格讲,这篇文章在理论上面有什么贡献呢?理论贡献就是应用线性支付机制设计理论,研究企业仅存在逆向选择,而机制设计者有事后投入时的完全抽租招标机制;当企业同时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时候,它可以给出一个政府的最优招标机制。

  我在这里也强调一下,虽然我前面讲了主流期刊对微观经济理论文章的态度,比如对创新性要求较少,但实际上也可能会出现编辑和审稿人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比如,在我这篇文章的第二部分,当企业同时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时,我们给出了一个政府的自由招标机制。自由招标机制是审稿人要求我们加的,这是一位很专业的审稿人。他发现了这篇文章虽然结论很好,但其实相对于现有文献并没有太大改进,他希望再做出一点东西来提升分量。当然,这是一个专门做理论的审稿人的想法。如果是期刊编辑,可能就会是另外一种想法,他会觉得这就是一个放松条件来扩充文章内容,其实并没有太大的突破。

  三、现实场景

  接下来,讲一下我这篇文章关注的场景和现实问题。我们所关注的一个场景就是由政府发起、企业承建的数字新基建项目。最典型的就是智慧城市项目,这个项目能够产生很多数据,这些数据原本归政府所有,但作为数字新基建的承建方的企业,他们也想把这些数据变现,且变现的数据收益要归自己所有。当然,企业要在政府的监管下进行数据变现。我们假设事后是可观察验证的,也就是政府能够知道实际的变现收益是多少。适用案例包括政府数据存储整合、监控视频、人脸识别等。现实中,数字新基建有一些常见的问题。

  首先,企业的回报形式或政府的支付方式是单一的,多数情况下是以可行性缺口补助为主,也就是政府付付钱,企业来做。很少有像事后分成这样的,能真正实现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PPP)的项目。有一些所谓的PPP项目,其实多数还是名股实债,也就是“政府付钱,企业来做”的场景。第二个常见问题,就是政务数据的归属不明和利用不足,比如数据归这个部门所有,那么,其他部门能不能用呢?做数据整合的企业能不能用?第三个问题是现实中隐蔽的数据利用。

  这里以一篇实证文章的例子,给大家讲一下隐蔽的数据利用问题。这篇文章里讲到,有很多中国的AI企业帮政府承担人脸识别等类似软件的开发项目,政府会对这些项目进行招标,企业就会非常积极地参与投标。这篇文章用三重差分的实证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如果企业能够接到数据特别多的政府项目,几年后企业的AI开发水平就会突飞猛进,自己开发的AI软件就会卖的很好。也就说,这些AI企业帮政府做项目,他们是有好处的,这些好处不只是政府支付给企业的项目资金,更在于企业可以通过这些项目接触到政府的数据,用这些数据来做自己的私活。这就是一个很好的验证,现实中确实存在隐蔽的数据利用,即确实存在把数字经济的数据要素拿来变现的现实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