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结构化理论及CSSCI范文15篇

时间:2022-08-08 22:03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01 基本概念

  结构化理论是英国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探究个人的社会行动及其能动性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的理论,这一理论最初萌芽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是在与功能主义的抗衡中诞生的。该理论反对社会学理论传统上的将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视为彼此独立存在的两极,要么强调“社会结构的物化观”,将社会结构视为独立于个人行动的象“物”一样外在于个人的实践的东西;要么强调微观的个人行动、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互动和个人的意义建构,将宏观现象还原为微观现象来解释的二元论观点。结构化理论认为,宏观与微观、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双方都是相互包含的,并不构成各自分立的客观现实。他的这一辩证观点全面地体现在《社会的构成》一书中所阐述的结构化理论之核心——行动与结构的二重性原理中。该理论通过对社会学理论传统的反思,树立了自己的理论目标,即超越传统理论的二元分裂的局面,确立自己的研究对象。他提出社会学所探求的社会结构,只有经过结构化过程才能得到说明。

  02 产生背景

  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产生缘于下述背景:

  一方面,现代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和文化层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迫切要求社会理论家对现代社会(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做出具有深度的分析和批判;

  另一方面,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理论陷入了方法论的二元纷争之中,迫使当代西方理论家重构一个新的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从而出现了一股“新的综合复兴努力的迹象”。

  吉登斯明确系统地概括了现代西方社会理论中根深蒂固地存在的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确立了从人类实践活动看待社会的理论向度,把结构与行动视为人类实践活动的两个侧面。这是其结构化理论最具创新、最显特色之处,它标志着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实践论”转向。马克思曾说:“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正是对马克思的这句名言的深刻反思。他吸取了马克思实践观的某些思想,并且做出了富于创见的思考和发挥,但他夸大了实践主体的能动和能知特性,否认了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构成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而吉登斯实践观存在根本的缺陷。在这个意义上,吉登斯并没有彻底解决行动与结构的二元对立问题,但无论如何,吉登斯的理论努力无疑是值得赞赏的,也是富于启发性的。

  03 理论内容

  吉登斯将“结构”理解为不断地卷入到社会系统的再生产过程之中的规则和资源:结构具有二重性,即社会结构不仅对人的行动具有制约作用,而且也是行动得以进行的前提和中介,它使行动成为可能;行动者的行动既维持着结构,又改变着结构。行动与结构之间这种相互依持,互为辩证的关系反映在处于时空之中的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依赖于行动者的创造和再创造而具有其特定的规律性:行动者是具有知识的,其知识是反思性的和实践性的。因此,在进行行动时,行动者不仅有其行动的理由和动机,而且还能对自己的行动及所处情境的社会和物理特性进行反思性监控;但是行动者的知识又是不完全的,故而其行动总会遇到一些“未被认知的行动条件”——这就是社会结构,并进而导致一些“非预期的行动后果”, 而后者又会反过来成为前者。未被行动者认知的行动条件、行动者的反思性监控、行动的理性化、行动背后的动机以及“非预期的行动后果”构成了吉登斯的“行动自我的分层模型”。吉登斯认为,人类的所有行动都表现为这个模型, 且都是以实践意识作为认知基础的。

  在吉登斯看来,社会结构并非外在于个人行动, 而是由规则和资源构成。日常生活中的规则是与实践紧密相关的,它们不只是对人们行动的概括,而且对行动者的行动具有规范和导向作用。同时,行动者运用自己的知识去采取适当的行动,测试和确认其行动所牵涉的规则。因而行动者采取行动达到自己的目标的同时也再生产出社会结构。社会结构还包括社会行动所牵涉的资源——分配性资源和命令性资源,它们是行动者在互动过程中不断地再生产出来的。资源是权力的基础,权力是行动者改变周围既成事实的能力,表现在社会环境中,则是其对资源的支配能力。然而,资源并非权力,只是权力得以实施的媒介。规则和资源是相互依存的:一方面,行动者的资源影响着其对规则的测试和确认;另一方面,资源又非独立于行动之外,而是存在于社会环境中,社会成员在行动中赋予其各种各样的意义,从而影响规则的建构。因此,行动便具备了意义的掌握与沟通,社会的认可与制裁以及资源的支配三种特性,且三者相互交织。资源也因此具有转换性和传递性,可以随行动者在具体情境中的使用而得到改变。

  据此,吉登斯认为,“社会系统的结构性特征,既是其不断组织的实践的条件,又是这些实践的结果。结构并不是外在于个人的……它既有制约性同时又赋予行动者以主动性”, 这就是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的核心思想。总之,吉登斯通过演绎他的结构化理论试图弥合社会学传统上的二元论,强调主观-客观、行动-结构、微观-宏观是相互包容的,具有二重性的,并提出了其建构的观点,作出了原创性的重大贡献。

  04 C刊范文

  1.中国公司债信用利差决定因素——基于结构化理论的实证研究 赵静,方兆本 经济管理 2011-11-15

  2.试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 张云鹏 社会科学战线 2005-7-25

  3.结构化理论视角下的自我认同研究 姚上海,罗高峰 理论月刊 2011-3-10

  4.当代西方社会理论的实践论转向——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深度审视 李红专 哲学动态 2004-11-26

  5.吉登斯的“双重解释学”与社会学理论批判 金小红 国外社会科学 2004-3-15

  6.当代西方社会历史观的重建——吉登斯结构化理论述评 李红专 教学与研究 2004-4-20

  7.结构化理论视阈下农民工社会角色转型问题研究 姚上海 学术论坛 2010-8-10

  8.互联网、宗教与国际关系——基于结构化理论的资源动员论观点 黄平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1-9-14

  9.安东尼·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第三条道路” 金小红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25

  10.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与建构主义思潮 金小红 江汉论坛 2007-12-15

  11.权力分析的特点与文化分析的缺失——对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一点思考 金小红 南京社会科学 2007-7-15

  12.吉登斯结构化理论对马克思社会历史观的“解构”与误解 钟明华,范碧鸿 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1-25

  13.制度变迁与农户经营行为的结构化理论分析 于洪彦,刘金星,杜金亮 调研世界 2008-6-10

  14.走向教育的“二重性”——探求安东尼·吉登斯结构化理论的教育意义 李慧敏,张洁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9-25

  15.业务/IT协调机制对ERP在组织中吸收的影响研究—基于结构化理论视角 殷国鹏,陈禹 科研管理 201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