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经济论文

发展经济学视角下脱贫攻坚战分析

时间:2022-12-19 21:46 所属分类:经济论文 点击次数:

  摘要:摆脱贫困一直是困扰全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脱 贫攻坚的提出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的要求,脱贫攻坚的 过程是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外在表现,脱贫攻坚的全面胜 利是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必然结果。虽然取得全面胜利,防 止将来大规模返贫任务依然严峻。

  关键词:发展经济学;脱贫攻坚;理论分析;中国

  发展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源于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数年,兴起于大战结束之 后,特别是 20 世纪 50~60 年代,是一门研究贫困落 后的农业国家或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摆脱 贫困、走向富裕的经济学。[1]摆脱贫困一直是困扰全 球发展和治理的突出难题,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 发展中国家,在这些方面既承担了相应的责任,也 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

  一、脱贫攻坚的提出符合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的要求

  在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国家处理发展问题的政 策措施各不相同。美国经济史学家罗斯托在 1971 年出版的《政治和成长阶段》中认为经济增长一般 会经历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 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以及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等六个阶段。其中,在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以服务业 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成为主导 部门。在此阶段,贫困必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解决的首要问题,这与我国近年来提出的脱贫攻坚 暗自吻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 大会上对脱贫攻坚进程的概述表明,从 2012 年年 底拉开新时代脱贫攻坚的序幕,到 2020 年信心百 倍向着脱贫攻坚的最后胜利进军,党中央针对脱贫 攻坚的不同阶段提出了差异化目标。

  二、脱贫攻坚的过程是区域协调发展理论的外在表现

  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在我国由来已久。新中国建 立初期实施均衡发展战略,主张各大区域分别建立 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后逐渐强调区域非 均衡发展战略,注重多尺度梯度开放,实施东部地区率先开放、优先发展。[3]20 世纪初,区域非均衡协 调发展战略受到重视,四大板块、国家级新区、改革 试验区以及主体功能区建设相继落地,生产力布局 开始向东、中、西、东北等潜力区域集聚。截至目前, 国家陆续实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 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 量发展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区域重大 战略。[4]这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与变更显示, 国家从全国、区域板块以及省级行政区域层面对经 济社会发展差异问题的重视,表明我国区域协调发 展问题已逐步由国家层面转向省级乃至更小区域。 脱贫攻坚重点解决的是以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 为主的全国贫困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也是区 域协调发展战略着重解决老少边穷地区与中、东部 地区发展差异问题的重要体现。习近平同志在全 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我们强化东西 部扶贫协作,推动省市县各层面结对帮扶,促进人 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各行各业发挥专 业优势,开展产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文化 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我们构建专项扶贫、 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形成 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 贫体系”。这一过程中相关系列政策的实施,既充分 运用了贫困地区发展的相对优势与绝对优势,又兼 顾了缩小贫困地区发展差异问题。此外,构建“互为 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形成全方位共同参与的社会 扶贫体系,既有利于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层面 强化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的扶贫作用、 逐步缩小发展差异,也有利于正确处理不同贫困地 区间的区际利益平衡,是区域协调发展理论在实践 方面的重要运用。

  三、脱贫攻坚的胜利是循环累积因果关系的必然结果

  作为一场 战役,脱贫攻坚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实现其 高效运转,既需要考虑在子系统良好运行基础之上 推动系统整体发展,也需要正确处理子系统之间的 协同发展关系,注重培育系统内生发展动力。首先, 脱贫攻坚的主体是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胜利需要充 分调动贫困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脱贫攻坚的内 生发展动力。[5]“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 式”帮扶转变,让发展成为消除贫困最有效的办法、 创造幸福生活最稳定的途径”。其次,脱贫攻坚涉及 贫困地区发展的方方面面,居民收入、教育、医疗卫 生、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则构成了脱贫攻坚的整 个系统。脱贫胜利并非仅仅在于提升贫困地区居民 收入,更重要的是如何在增加收入的基础之上实现 教育、医疗卫生和公共服务设施状况的稳步改善, 实现贫困地区在这些方面的共建、共享,以及推动 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第三, 脱贫攻坚的胜利既需要内生动力作为基础,也需要 外生动力助推其加速发展。在整个脱贫攻坚过程中 “各级党政军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农村广大基层组 织和党员、干部、群众,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 志愿者,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人民团 体以及社会各界”都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总体来 看,脱贫攻坚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内生发展动力强 劲,教育、医疗卫生、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逐步改 善和完备,外生动力充足,各方面相互作用、影响、 促进,发展关系不断循环累积,其必然向着内生可 持续的方向发展。

  整体而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是党中央 领导全国人民解决贫困问题的特有实践,也是我国 为解决世界贫困难题提供的中国经验。从发展经济 学的视角来看,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存在其必 然性,即脱贫攻坚战略的提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阶 段理论的要求,整个实施过程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 理论的外在表现,获得胜利也是良性循环累积因果 关系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教程[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2] 姚 文.后扶贫时代防止返贫体制机制研究[J].成都行 政学院学报,2021(2):58- 61+68.

  [3] 邓睦军,龚勤林.中国区域政策的空间选择逻辑[J].经济 学家,2017(12):58- 65.

  [4] 覃成林. 以点带面实施区域重大战略 [N]. 经济日报,2021- 02- 02(010).

  [5] 张远新,董晓峰.论脱贫攻坚的中国经验及其意义[J].浙 江社会科学,2021(2):4- 1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