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为什么论文结论部分难写

时间:2022-01-07 09:49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论文的结论部分的写作,在有些论文写作者看来会有些难以突破。除了写一写研究结果之外,还应该再写些什么?他们会感到茫然,而且有的人也会觉得明明掌握了基本的逻辑要素,但为何结论部分的写作仍然很吃力呢?在读者或者编辑看来,一旦论文结论部分写不好,论证过程再突出,这篇论文也会有所欠缺,也不能算是一篇优秀的论文。那么,为什么论文结论部分比较难写?今天我们就一起探讨这个问题。
 
  第一,部分学科写论文不注重写作规范
 
  现如今,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社会科学都要求论文写作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不过,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学术还呈现自由化的发展状态,不少学科的论文写作缺少标准规范,结论的写作也不例外。上述发展状态导致的结果就是,由于之前不注重甚至没有基本的论文写作规范,很多学科的作者写论文都是率性写作,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等到各学科都重视写作规范后,很多作者就会觉得茫然,突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会,包括不会写结论。
 
  另外,人文社科的发展深受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自然科学类的论文受到本身学科特性的影响,需要有严谨科学的逻辑要素。面对同样的写作要求,人文社科的作者难免会有束缚感。尤其是人文科学的写作,因其学科属性,一直以来没有什么固定的写作要求,只要能论证清楚观点即可,更遑论结论部分的规范。学者本身的写作形式也是呈现自由多元的,如果用规范来约束他们,会让他们普遍感觉到困难。现在,社会科学的部分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等的论文写作,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写作规范。如果论文写作者不适应这一变化,就会觉得结论很难写。
 
  第二,论文没有提出研究问题
 
  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论文,都必须有研究问题。如果没有研究问题,只是围绕着研究主题泛泛而谈,自然就得不出研究结论。这是因为,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论文结论,都需要通过分析论证的过程得出。如果缺少研究问题,自然科学的数据推理过程和社会科学的论据论证过程就会无的放矢,也自然不会得出明确的结论。人文学科也是围绕已有观点或事实从新的视角或方向研究,如果没有研究问题,就无法展开分析论证。
 
  比如,有位作者以《李商隐‘无题诗’解读》为题写论文,这一题目就是典型的研究问题缺失。“无题诗”只是一个大的研究方向,一个大的主题,自己到底解读“无题诗”的什么?如果要研究,必须找到一个切入点去探索“无题诗”,从而呈现出自己的研究问题。比如,从心理学方面探究其深刻内涵或者探究其与五代诗的关联等等,运用心理分析法探索“无题诗”的深刻内涵,便可围绕心理分析法来探索李商隐所传达的深层心理奥秘,从而得出自己对“无题诗”的深刻内涵的理解,进而得到自己的结论。
 
  第三,抽象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较为欠缺
 
  论文精髓的呈现是以书面文字为依托的,论文字里行间反映着论文创作者的抽象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论文写作者必须具备将获得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即理性认识的能力。如果论文写作者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强,那么他们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就越强,从而能够较快较高效地发现论证材料或数据材料中的理论观点或实践启示,进而顺利得到自己的结论。反之,面对这些论证材料或数据资料则会感到十分有难度,会比别人用更长的时间得出理论观点,甚至只能面对事倍功半的现实。
 
  这确实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但并非不会有改善。可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来提高相应的能力。可以大量阅读精品文献,甚至是业余阅读一些逻辑思维缜密、批判性思维较强的书籍,提取出作者的写作框架,研究作者如何进行理论和实验推理的等等,有针对性地找寻一些阅读切入点而非泛泛而读。
 
  除此之外,语言表达能力也影响着论文结论的写作。有些论文写作者本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围绕一个观点能够写好几千字,但有些人只能用几句话呈现,而且怎么写都没办法将观点表达清楚。例如有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弱的论文写作者好不容易写出了研究结论,但需要联系现实写出实践启示或政策建议时,却不知道如何从理论过渡到现实,以至于结论部分看起来或逻辑要素缺失,或前后联系牵强,甚至脱节。
 
  若此方面有所欠缺,想要在短时间内有所突破的话,也需要论文创作者在阅读大量精品文献中研究作者是如何进行语言表达、如何过渡段落信息的等等。学习他们的语言,学习他们的思维方式,进行大量摹写仿写,并请语言表达优秀者阅读,给出相应的评价。经过多次练习,相信会有很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