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21:11 所属分类:课题申报 点击次数:
每当课题申报进入高峰期,不少作者就会发来如下疑问:“我这个选题,适合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还是报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我的选题是按照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策划的,能不能稍微改改,达到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选题标准?”这些问题的背后,反映的是——很多作者并不清楚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选题,到底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选题有何区别。
为此,我们围绕全国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课题立项名单,归纳总结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选题的区别。之所以围绕全国教育科学年度课题立项名单进行归纳,是因为这些立项课题都属于教育学,且同时囊括了国家重大、国家重点、国家一般、国家青年、教育部重点、教育部青年等课题类别。当然,为了确保可比性和叙述的便利性,本文仅选择国家青年、教育部青年两个类别进行归纳。
一、“大背景”与“小环境”
“大背景”与“小环境”说的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选题往往强调宏观的大背景,倾向于宏大叙事,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选题并不刻意强调宏观的大背景,而且即便选题名称中体现了一定的研究背景,但研究内容也往往保持克制,控制在一定的小范围内,也即人们在生活中所能切实接触到的那些部分。
比如,《中美竞争背景下美国教育战略及中国应对研究》是国家青年立项课题。该选题在名称上强调“中美竞争”这一大背景,并在上述大背景下研究美国的教育战略。从研究主题上看,“教育战略”属于宏大主题,而且作者并未限定研究美国什么时期的教育战略。因此,其研究内容是比较阔大而非狭小的。相比之下,中标教育部青年项目的《欧洲儿童校外教育空间创新机制研究》,则“低调”得多。尽管同样是做域外研究,但该选题在名称上并未突出强调任何背景,更没有体现“大背景”。而且,从研究主题上看,它研究的是儿童的校外教育空间,体现了“小环境”,研究主题更为聚焦。
再如,《美育视角下儿童设计思维培养策略研究》《基于课程改革的“小空间”课堂舞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和《“美育进中考”背景下学生艺术素养表现性评价研究》都属于艺术教育类的课题选题。其中,前两个中标教育部青年项目,第三个则中标国家青年项目。从选题名称上看,三者都体现了一定的“背景”,且但从各自所写的“背景”上看,并不容易区分哪个背景更大、哪个背景更小。但是,我们依然能从选题名称上,判断出前二个与第三个的选题区别。
《美育视角下儿童设计思维培养策略研究》聚焦到“儿童”群体这一“小环境”上,而《“美育进中考”背景下学生艺术素养表现性评价研究》,则并未明确限定学生群体。尽管其选题名称中出现了“中考”二字,但我们并不能直接认为,这里的“学生”就是“初中生”。实际上,也有可能是“小学生”。教育部青年项目选题《基于课程改革的“小空间”课堂舞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明确地在选题名称上写着“小空间”,它显然属于“小环境”。而国家青年选题《“美育进中考”背景下学生艺术素养表现性评价研究》,所写的“艺术素养表现性评价”看不出到底是研究学校课堂中的艺术素养评价,还是校外生活中的艺术素养评价,因此其研究内容更加阔大。
二、“讲全局”与“重局部”
“讲全局”与“重局部”说的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选题往往站在整体角度,强调研究内容的一般性和普遍性,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选题往往站在“部分”角度,倾向于研究特定系统的局部问题,体现研究内容的“个别性”和“特殊性”。
比如,同样是研究“教师素养”,教育部青年立项课题《新时代提升职初教师专业素养的区域研修课程体系建构》,聚焦“区域研究课程体系建构”,强调区域性。而国家青年立项课题《综合素质评价背景下中小学教师评价素养培育研究》,则立足一般性,研究国内普遍意义上的中小学教师评价素养的培育。上述差异,可能跟课题负责人就职的工作单位有关。前者就职于上海市杨浦区教育学院,该学院“致力于杨浦教育品质的全面提升”,所以其课题研究注重区域性。而后者就职于河南大学,该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担当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人才中心的大学使命”,所以其课题研究“讲全局”,体现一般性。类似的特征,也体现如下立项课题上。《区域一体化发展视角下长三角高校毕业生流动趋势、影响因素与政策意蕴研究》《西部高校博士生培养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研究》均为教育部青年立项课题,它们分别关注“长三角高校”和“西部高校”。而同样研究高校人才培养的《专业学位博士教育产教融合的动力机制及协同治理研究》,属于国家青年立项课题,它并未在选题名称上体现“局部”特征,而倾向于不做区分,从整体角度研究专业学位博士教育治理。
除了地理层面的“全局”与“局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选题“讲全局”、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选题“重局部”还体现在“学科”上。尽管我们选取的立项课题都属于教育学课题,但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选题名称,在“学科”选取上仍体现出“全局”和“局部”的差异。比如,《HPM视角下小学数学学科德育的实施路径研究》《大概念统摄下的中学物理跨学科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基于课程改革的“小空间”课堂舞蹈教学模式构建研究》《全民健身背景下民俗体育的形成机理、角色定位与功能发挥研究》《指向计算思维培养的小学人工智能课程开发研究》《数学教师建模教学素养评价框架的建构及实施》等,分别研究数学、物理、舞蹈、体育、人工智能等学科/课程问题,也就是做“学科教学”研究,它们都是教育部青年立项课题。而《基于大观念的初中跨学科主题课程建设研究》《人工智能支持下聚焦关键教学行为的课堂教学评价研究》《近代以来中国大学基础学科布局演进研究》等国家青年立项课题,并不区分区分具体学科,而是站在特定学段的整体角度进行实际研究。
三、“高站位”与“下基层”
“高站位”与“下基层”说的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选题往往立意高远,或者所指向的研究对象往往“高大上”;相比之下,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选题可能不那么“高大上”,其所指向的研究对象往往下沉到“基层”,更接地气。
比如,《新时代民族地区公费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生成机制与提升路径研究》《中西部县域职业教育学生适应性能力提升机制研究》属于教育部青年立项课题,分别研究“民族地区公费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和“县域职业教育学生适应能力”。“民族地区”“乡村”“中西部”“县域”“职业教育”等字词,基本跟“高大上”没什么直接关系,但是它们所指向的现实对象,却关乎最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很接地气。而《部属师范大学优师计划政策执行的过程追踪与效果评估研究》《高校人才“西进”计划的国家方略与实施机制研究》属于国家青年立项课题,这两个选题一个提到“部属师范大学”,一个提到“西进”计划,都比“乡村教育”“职业教育”等高大上,而且直接跟国家级的教育政策挂钩,体现出一定的“高站位”。
从逻辑上说,“高站位”与“下基层”是“大背景”与“小环境”、“讲全局”与“重局部”的进一步延伸。正因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选题往往体现宏观大背景,侧重全局性问题,因而必然体现出“高站位”的选题特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才能呈现“大背景”、覆盖全局性问题。同样,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选题,往往跟“小环境”和局部性问题联系在一起,受制于研究对象的层次,它必然跟“基层”保持密切联系,到基层、微观层面去开展研究。
四、“重理论”与“可实践”
“重理论”与“可实践”既不是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选题一个侧重理论研究,一个侧重实践研究,也不是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立项课题的选题更可能只呈现一个实践问题。而是说,前者在选题名称上更强调理论问题或者同时呈现理论和实践问题,后者有时倾向于只呈现实践问题。也即,研究一个实践问题可能会获得教育部课题立项。但是,如果想中标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则选题时要设法呈现一个完整的理论问题。
比如,教育部青年立项课题《HPM视角下小学数学学科德育的实施路径研究》和《美育视角下儿童设计思维培养策略研究》,前者研究的是“数学学科德育的实施路径”,后者研究的是“设计思维培养策略”。这里的“实施路径”和“培养策略”,显然属于实践问题而非理论问题。相比之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选题强调理论性。比如,《教育数字化背景下青少年社会认同的教育整合机制研究》研究“教育整合机制”,属于理论问题,该课题的选题名称只呈现了理论问题。《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变革逻辑及其建构路径研究》同时研究“变革逻辑及其建构路径”,其中“变革逻辑”属于理论问题,“建构路径”属于实践问题。不过,我们不能认为该选题存在两个研究问题。实际上,这里的“变革逻辑”和“建构路径”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该选题只有一个问题,即研究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变革,而“变革逻辑”是对上述问题的理论展开,“建构路径”则是探索“人工智能时代教师角色的变革逻辑”如何变为现实。
五、小节
以上便是我们归纳总结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选题的四个区别。上述特征需要灵活对待,不能机械使用。也即,二者的选题区别始终只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我们既不能武断地说,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绝对不能体现“大背景”,不能“讲全局”,不能“高站位,也不能笼统地说,教育部课题的选题一定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选题“浅显”。而是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与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本身存在级别差异。受其影响,前者的选题一般要比后者的同类选题更为厚重、复杂。比如,同为青年项目的立项课题,国家青年的立项选题整体上就比教育部青年的立项选题更为高深。
下一篇:课题指南发布前怎么把握学科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