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一文讲透论文写作与投稿

时间:2023-08-26 17:52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美国著名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指出,“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有五件最重要的事情应该记住”,其中之一就是“在这个文字密集(literacy-Infensive)社会里,我们比以往更需要具备基本的读写技巧”。“二战”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学术论文写作的研究与教学。

  中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视文章写作的国度。早在汉代就有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说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研究、学术论文写作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之重要,受重视程度之高创造了历史之最。近30多年来,中国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进步和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为更好地反映科学研究的成果,及时传播学术创新的思想和观点,推动学术交流,不断提高科学研究和学术论文写作水平,对今天的大学教师和学生来说,很有必要学习和掌握学术论文写作的理论和方法,同时也很有必要了解和掌握学术论文投稿与发表的要求。在高校,写作、发表学术论文是每一个专业人员毕生都要做好的基本功课。能否发表学术论文以及在什么样的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几乎成了评价教师和科研人员水平的基本标准和依据。在此,笔者对学术论文撰写、学术论文投稿与发表两个问题作一分析。

  一、学术论文的撰写

  如何写好学术论文是一个大题目,涉及的问题很多,笔者曾在《学术论文写作导论》《社科期刊撰稿与编辑规范十二讲》等著作及有关文章中进行过系统论述,于此仅对大家关注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分析。

  (一)准确理解和把握学术论文的基本特点

  近年来,从与作者的交流中,从看过的不少学术论文、学位论文中,发现不少年轻学者对学术论文的基本性质与特点缺乏深入理解与准确把握。学术论文是反映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重要载体,是具有学术性的文章。学术性是学术论文与其他议论文体的根本区别。只有科学、准确地理解、把握学术、学术性的内涵,才能科学、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学术论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要求。

  什么是学术和学术性呢?目前流行两种说法:一为“辞海”说,一为“包容说”,两说都存在偏颇,都未真正揭示学术的根本特性。1991年,笔者曾发表一篇题为《试论学术性》的论文,认为:学术是指对某一学科问题进行的科学研究所获认识的结晶,其涵义包括两个方面,一为研究的对象范围是某一学科领域里的问题,二是这种研究对某一学科建设具有积极意义;而学术性则是指对某一学科问题研究有创造、有新见、有价值的特性,其基本特征是在前人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供新知识。学术论文的学术性则是指论文体现出的作者对某一学科问题的研究有创造、有新见、有价值的特性。学术论文的基本特点是学术论文学术性的具体体现,可概括为学科性、创新性、科学性三个方面。

  1.学科性

  学科是指按学问性质划分的知识门类。按教育部的统计,中国高校设置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专业多达169个,而韩寿根主编的《学科大全》则列出了700多个。

  (1)所谓学科性,就是指学术论文所研究的问题,都应从大大小小的学科中选定,或者研究的问题虽为社会实践中的问题,但能够纳入某一相关学科并运用该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如:西部大开发研究系重大现实问题,但可从经济、法律、文化、教育、社会、民族等学科作多角度研究,亦具有学科性、学术性。

  学术论文的学科性,突出地体现在它从研究的问题到研究的目标以及最终的结论都与某一特定的学科密切相关,而与一般性的工作总结、工作问题研究文章,与感想、体会一类文章,与教材、讲义式文章,与理论宣传文章,与报道、介绍性学术综述等不同。如:总结、研究某一学校的教学改革工作经验,不能算做学术论文,而只有对若干所学校教学改革的某一问题运用教育学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得出自己的结论,才构成一篇学术论文。

  (2)学科性还指学术论文的语言一般使用的是学科、专业术语,说行话。如:哲学中的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认识与实践、形而上学、辩证法等;文学中的题材、体裁、人物、形象、意象、性格、典型、情节、细节、叙事、抒情、描写等。

  讲学科性,不仅指论文研究的问题是学科问题,而且其观点、论述及方法亦要对某一学科的建设有积极意义。有人常向期刊编辑部提问“我的论文能否在贵刊发表”,编辑也常为判定某篇论文是否适合发表而犯难。台湾学者谢延庚曾提出六种体裁的文章不能算作学术论文,即:(1)读书心得或摘要;(2)教科书式的文章;(3)未提出主要论点只作引述的文章;(4)单一资料来源写成的文章;(5)以经不起考验的论点作依据写成的文章;(6)掠人之美或有剽窃之嫌的文章。谢氏主要强调学术论文“应有其特定的体裁”。笔者以为,应主要从内容判定和区分学术与非学术论文。

  2.创新性

  创新是学术论文最重要的特质,是学术论文价值最集中的体现。没有创新点,就不能算作学术论文。学术论文的创新性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

  (1)发现、提出前人尚未研究过的新问题,进行开创性研究。问题新是科学研究工作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提出、研究一个有价值的新学术问题,是学术研究能够做出创造性成果的根本保证。如:20世纪初,罗振玉、王国维等从河南安阳出土的大量甲骨上发现了甲骨文字,从而开始了对它们的辨认、研究,进而以之为据考察中国古代社会,开创了甲骨学这一门重要学科。新时期以来,学界关于经济哲学、创新哲学、生态文学、生态美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科学发展观、一带一路,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研究,都是全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都具有突出的创新价值。事实上,近30年来关于这些问题的研究都产出了一大批重要的学术成果。

  (2)在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深化、推进已有研究。此类研究也叫发展性研究,其创新性主要表现为:或提出新观点,或提供新材料,或采用新方法,或做出新论证。这种发展性研究,其基本要求是在前人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供新知识。如关于唐诗繁荣的原因,北京大学中文系袁行霈教授认为“诗坛兴衰与经济相长相消,经济繁荣导致唐诗繁荣”。中央电大学员鲁希才对此观点表示质疑,他著文《试论创作自由在唐诗繁荣发展中的地位———与北京大学中文系袁行霈“经济繁荣说”商榷》提出:唐诗发展繁荣,创作自由是其中主导性原因,提出了与专家学者不同的新观点,受到广泛关注[7]。再如,发掘新材料亦可以推进前人研究,取得突破性重要性成果。关于何时出现乐府,以往各种历史书、艺术史都认为是“汉代始立乐府”。而寇效信教授通过秦始皇陵出土的秦代编钟上“乐府”的记载,运用历史文献与出土文物的综合论证,证明秦代已有乐府。他著文《秦汉乐府考略》指出了前人的错误,改变了流行千余年的结。

  3.科学性

  学术论文的科学性包括研究和写作中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以及论文内容的科学性。如果单就论文内容的科学性而言,主要是指论述问题的实事求是,征引资料的全面、准确、可靠,得出的结论能够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提出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经得起实践检验。

  (1)分析问题实事求是,主要体现在分析问题有理论、事实根据。所谓有理论根据即是说分析问题时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基本理论武器;同时所谓理论武器还包括各学科、专业的具体理论,以及宪法、法律、党和国家文件及国际法、国际公约等。所谓有事实根据,是指分析问题要坚持以客观事实(包括现实的、历史的事实)说话,坚持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

  (2)征引资料全面、准确、可靠。所谓全面,并非把搜集到的资料一一罗列,也不是随便挑选事例、玩弄事实,而是要从事实的全部总和及其联系中把握事实,征引典型的资料,做到不为我所用,不失之片面。所谓准确,是指引用时要准确把握资料的主要的、基本的方面,忠实原文原意,不掐头去尾,不歪曲原意,并避免引文文字的差错。所谓可靠,是指引用资料时要善于辨别资料的真伪,选用最真实的资料,选用第一手资料。

  (3)无知识性差错。凡论文涉及的社会、经济、历史、地理、文化、科技、教育、人物、年代、统计数据等等均应准确无误。著名哲学家李泽厚《美的历程》的初版本曾被有关专家指出100多处知识方面的硬伤错误,这对其学术价值影响极大。

  (二)站在学术研究前沿选题

  选题必须站到学术研究的前沿。根据笔者多年学术编辑和学术研究实践的体会,进行科学研究或写作学术论文,实质上就是与本学科、本专业权威学者的一种对话,是与本领域、本课题研究的最新最有影响的理论、观点的一种讨论。选题就是要选择一个前人尚未解决且有研究价值的学术问题。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凡做学问都应有问题意识:即要明确你的研究、你的论文要解决什么学术问题,要告诉同行一个什么样的观点、结论,即与他人不同且高明的见解。选择课题应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价值性原则,二是可行性原则。

  1.价值性原则

  所谓有价值,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选择的课题要具有社会价值、实践意义;二是选择的课题要具有科学价值、学术意义。

  首先,选择的课题应有社会价值、实践意义。

  选择有社会价值、实践意义的课题,重要的是要使选取的课题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与总目标相一致。新时期以来,国家特别强调哲学社会科学要重视研究、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指导、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根据不同的学科和研究的不同问题,科学研究服务于社会目标的实现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直接的服务,可产生即时的、明显的社会效益;一种是间接的服务,其社会现实价值是潜在的、长远的[10]。前者需要直接面向经济主战场,探索研究并解决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中的现实问题,其观点、结论被党和政府采纳,作为制定政策与决策的依据或参考,直接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此类以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以及其他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问题为主。后者则直接面向学科建设,主要研究基础理论、各学科史的问题,通过对学科问题的研究解决,起到为现实服务的作用。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奠基人史念海等人的研究坚持以古鉴今、经世致用,具有十分典型的示范意义。他的《论西安周围诸河流量的变化》(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3期)、《秦始皇直道遗迹的探索》(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年3期)等文探讨的虽是历史地理学科的难题,但前者对从根本上解决当今西安水源问题提供了方案,后者为国防建设提出了重要参考建议。

  从最基本的意义上说,一切学术研究都是通过对学科发展过程中有关问题的探索解决,促进学科的建设和学术文化的繁荣,提高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维水平,最终也都必然会对社会文化的积累、传承和社会文明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只是这种作用大小有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时代,要求学术研究要更具现实性、时代感。

  其次,选择的课题应有科学价值、学术意义。

  所谓科学价值,主要是指选择研究的问题能对学科的建设、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科学的发展有自己的逻辑,有自身的传统,带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选择研究课题和论文题目,只能从某一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的需要出发,认真考量其在学科体系中的地位,考虑它对学科发展的作用,尽量找到具有较大学术价值和意义的重要问题。学术性是学术论文之本,研究的课题、学术论文的题目是否具有学术价值,决定着学术论文有无学术价值。

  选取具有学术价值的课题,最根本的是选择具有学术创新意义的课题。所谓创新意义,在学术论文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发现、提出新问题;完善、补充前人的观点、理论;否定纠正前人某一结论、成说;发掘、提供新的资料;采用新的角度方法,作出新的论证;运用已有理论研究解决社会和学科发展中的迫切问题。

  2.可行性原则

  选择课题一方面要认真考虑课题的客观价值,另一方面又必须考量完成课题的各方面条件,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确定大小、难易适中,有条件完成的课题。

  (1)选择的课题要难易、大小适中。确定论文的具体题目和论证角度,应该实事求是,既不要贪图轻便,选择一个太容易的题目;也不要好高骛远,贪大贪深,勉强去做一个自己无力胜任、毫无基础和准备、没有什么体会和兴趣的题目。四川大学教授王世德先生在讲到论文选题时曾以确定蓝球架子的高度为例说明选题的大小、难易要适中,很准确、生动。他还举例说选题如摘桃子,不要摘举手之劳即可得者,而要选蹦一蹦跳一跳才可摘到者。

  (2)选择有条件完成的课题。需要作者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选择的课题要与个人的能力特点相适应。每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科研能力结构并不相同。选题时必须从实际出发,确定一个能最大限度发挥个人优势和特长的研究课题或论文题目。二是选择的课题要与个人兴趣相一致。兴趣对科学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转化为人们对某一问题始终如一、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促进产生克服一切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巨大动力。兴趣也是调动心理活动的积极性,活跃思维和情绪状态,产生思维飞跃的重要前提条件。三是考虑其他必要的条件。如:获取必要文献资料的条件、完成课题的时间条件、导师的指导条件等。

  (三)掌握本学科学术史与最新研究进展

  从事人文社科研究,首先应具有强烈的学术史意识和扎实的学术史知识,这是进入学科进行学术研究的前提和门槛。科学的发展是一个漫长的不断积累、创新、发展的过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很强的继承性。要真正研究解决某一学科的问题,必须对该学科发展演进的历史有清楚、系统的了解,对学科基本理论与专业知识有扎实、深厚的积累。如,研究哲学的某一问题,必须对中外哲学史有清楚的了解,从外国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培根、笛卡尔、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中国的老子、孔子、魏晋玄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再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有关论述都要有清清楚楚的了解。这就需要认真阅读该学科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论著,了解掌握学科发展历史上各种有代表性的观点、理论及其演进过程。惟有如此,学术研究才有基础,学术创新才有前提,才能在研究中做到“接着讲”,而不会“从头讲”。

  其次,及时了解和掌握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和动态趋势。只有知道某一学科当前在讨论什么问题,哪些问题已经解决或基本解决,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解决,攻克什么问题能对学科建设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产生突破性影响,才能明确自己研究的方向。总之,必须对自己研究领域里前人的成果了如指掌,才有可能选准符合自身实际的有价值的课题,也才可能避免选题重复,从而形成创造性成果。其路径有五:一是坚持连续阅读本学科、本专业及相邻学科、专业,尤其是自己研究方向所涉的最新专著和重要(核心)期刊,以及时掌握本专业最新研究进展;二是坚持阅读各种文摘报刊,尤其是《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校文科学术文摘》以及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各有关专辑等二次文献,了解本学科及相邻学科最新研究动态信息;三是关注重要学术会议研讨的问题及进展,及时阅读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各种学术会议的报导、综述,以及各有关专业年鉴、手册等;四是及时了解、掌握国家、地方政府、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科研课题指南,明确国家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关切与需求;五是主动与同行交流,多向自己的导师、老师请教,这是了解本专业动态信息十分重要且便捷的途径。

  (四)善于发掘有价值的研究资料

  资料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自然科学研究主要靠实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则大多依靠文献资料。能否积累和掌握较丰富的文献资料,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能否成功。有学者讲到:“写论文就是资料运动,运动资料而已。写论文写书没有什么决窍,我是从资料堆里走出来的。”这些深刻的见解道出了资料对科研、论文写作的决定性意义。

  搜集、积累资料,贵在全面、系统。与自己观点相佐的资料,甚至论敌的材料,往往可以启发论者提出或完善自己的观点和论证。反面资料可促使论者反驳对方论点、论据、论证,有破有立,增强论文的说服力。正因如此,著名中国哲学史专家、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认为:“在选定论题之后,就要对于从古到今有关这个问题的资料进行广泛的考察;有时对于间接有关的材料,也要加以调查。”他把掌握关于某一问题全部资料的方法,比喻为“竭泽而渔”,认为只有经过“竭泽而渔”的工夫,写出的论文才有坚实的基础,才不易被驳倒,才会有学术价值。按张先生的要求,开展某一课题的研究,写作学术论文,必须把涉及该课题的全部资料,起码是有代表性的资料都一一认真翻阅,否则,该项课题研究的结论、论文的观点就难免不出问题。鲁迅写作《中国小说史略》时,从搜集资料到成书花了20年时间,不仅阅读了中国历代小说版本,而且收集了两千多年来亡佚的小说,辑成了《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古今小说钩沉》三本资料集,做过6 000多张卡片;正是由于资料充分,才使《中国小说史略》新见迭出,论断科学、可靠,长期为学者们所研读、引用。郭沫若在讲到他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时,也自称把整个先秦史材料都给“剿翻了”。正是对研究资料搜集、积累的高度重视和花费巨大功夫,才成就了先哲们的传世之作。

  在搜阅、积累资料方面,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出现,我们现在已有了先进的技术,具有更为良好的条件手段,尤其是中国知网等为快速、准确、全面搜阅报刊资料、学位论文等各种文献提供了便利。当前应特别注意的是,要重视深入调查研究、搜集掌握第一手资料。所谓第一手资料是指研究对象的材料,研究观察的记录,实验或调查统计所得数据、图表,亲自采集的样品、标本等。2016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结合出土资料深化李白研究》的报道,讲到《李太白全集校注》的出版,就是得力于查核典籍和地下文物,弄清了诗中出现的有关人名、地名、官名等等[15]。另外,还要善于对搜集到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类和整理。尤其要把在资料的阅读思考中自己的发现和看法写成长短不一的读书笔记或札记。在资料的搜阅中如能如此长期坚持,就可能围绕某一学科某一问题积累较丰富可靠的资料,从而加以分类、整理、研究,就容易发现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理论,写出有独到见解而又资料翔实的论作。

  (五)增强质疑、批判意识,积极参加学术问题的讨论与争鸣

  讲到马克思的研究方法,列宁曾给予高度评价:“凡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他都用批判的态度加以审查,任何一点也没有忽略过去。凡是人类思想所建树的一切,他都重新探讨过,批判过,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检验过。”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巴黎,1998年10月5日至9日)发表的《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第一条标题就是:“教育与培训的使命:培养批判和独立的态度”;第五条“教育方式的革新: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中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必须教育学生,使其“能够批判地思考和分析问题”;“课程需要改革以超越对学科知识简单的认知性掌握,课程必须包含获得在多元文化条件下批判性和创造性分析的技能,独立思考、集体工作的技能。

  怀疑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前提,也是科学研究的起点;批判是突破思维定势与思维惯性的关键,也是引发学术新见的重要方法。科学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学习、创造、否定、再创造的不断演进的过程。因此,进行科学研究和写作学术论文,首先应认真学习、研究和继承已有成果,吸取其精华,同时又不能就此满足。要发现前人、他人研究的不完善甚至疏漏错误之处,就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以大胆怀疑、批判的眼光看待前人的成果。事实上,学术史上许多不朽之作,都是由怀疑前人已有的结论入手,从而抓住了问题,找到了症结,深化或超越了前人研究,推动了学术理论的发展。著名文艺理论家、古代文学专家霍松林先生的《论白居易的田园诗》(载《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3期)一文,就是在对西方传统的关于田园诗的界定的质疑中,通过对白居易田园诗的全面深入分析,得出了田园诗不仅包括表现农家乐的作品,而且也包括表现农家苦的作品,从而改变了西方关于田园诗就是表现农家恬静、闲适、优美生活的诗作的传统观点。

  考察人文社会科学论文内容,几乎绝大多数都带有商榷的因素,或干脆就是与人讨论、争鸣某一问题。著名历史学家、版本学家黄永年教授《今本〈西游记〉袭用〈封神演义〉说辩证》一文,针对1958年香港柳存年先生文章提出的《封神演义》成书早于《西游记》,以及《西游记》“有若干处应为《封神》书中叙述所演化”之说,认为是《封神演义》袭用了《西游记》,而不是相反,并作了充分论证[19]。其后,青年学者方胜又在《光明日报》撰文《〈西游记〉〈封神演义〉“因袭”说证实》,通过对两部作品中诗词的比较分析,指出:“《西游》是诗词的原作者,而《封神》则是抄袭。”从而支持了黄永年文章的观点,并从一个新的角度补充了黄文的论证,深化了该问题的研究。可以认为,没有讨论、争鸣就没有真正的科学研究及其学术进步。

  写作学术论文是一项复杂的综合性工作,除以上几点外,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注意,如遵守学术规范、强化问题意识,锻炼理论思维能力,尤其是求异思维习惯、逻辑思辨能力、考证辨析能力等等也都十分重要。

  二、学术论文的投稿与发表

  作者撰稿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精神劳动,论文写成后如何投稿与发表也有许多学问,无论撰稿、投稿与发表,均需作者认真对待,正确认识和处理撰稿、投稿与编辑的关系。

  (一)正确认识审、选稿活动中的编辑心理

  编辑工作是一项组织精神产品生产的社会活动,编辑人员是精神产品出版、传播的把门人。在编辑工作中,审稿环节与作者关系最为密切,决定文稿的取舍,是一个核心环节。在审稿、选稿活动中,编辑到底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呢?

  1.绝大多数编辑都具有正常的心理人格,能在审、选文稿中公平公正评价文稿

  作为学者和学术期刊编辑,绝大多数都会欣赏、喜欢选题新颖独特、观点鲜明清晰、论证扎实严谨、文字生动流畅的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会给此类文稿以较高评价从而选用它。而面对学术论文时,不分学术水平高下,放弃良心道德,一味肯定、选用质量平庸甚至水平低下文稿的编辑少之又少。

  2.编辑主观心理因素对审、选文稿可能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十分有限

  编辑活动是编辑者主体的活动,编辑个人的思想、心理、情绪、态度及兴趣、专业、学识能力等等主观因素难免对评价、选用文稿产生影响。如在不同的思想、情绪状态下审稿,工作态度的认真与否必然会影响稿件的评判。另外,编辑专业、兴趣、爱好的不同,以及学识水平的差异等等都可能导致对同一篇论文评价意见不一。所以,当你的投稿被一家刊物退回后,可以而且应该再投其他刊物。

  从编辑影响审、选文稿的因素而言,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引人关注的现象。

  一是名人迷信。在部分学术期刊编辑部及其编辑者思想上存在一种倾向,即过分看重作者的单位、职称、学位,以及声誉、地位、影响等外部因素。由此,部分编辑审稿、选稿时眼睛老盯着专家名人,名家的论文也因此常易获得较高评价而有机会较多被选发。本来学术期刊重视专家名人并没有什么不对,问题是只看是否专家名人,不看是否专家名人的名作,只要是专家名人的论文一律发表,就有问题了。事实是,专家名人的大多数论文是高水平的,但不排除个别论文也属应付之作。笔者认为正确的做法应是名家、新人一视同仁,既尊重专家名人,也不薄新人新作,同时还应特别强调爱护、扶植新人新作,以尽编辑培养人才的责任。

  二是人情关系稿。照顾人情关系稿在学术期刊办刊中时有出现,造成了极坏的社会影响。问题的出现有些与个别编辑者的思想品质有关,如个别编辑违反职业道德及有关规定,降低标准,变通手法,想方设法帮助亲属、朋友、熟人、上级等刊发论文。再者,也有个别编辑为个人发文而与同行刊物搞“协作”交换。更有甚者,少量编辑以发文谋取个人私利。但是需要说明的是,问题的出现并非都与编辑个人思想品质有关,不少也与个别编辑部乃至主办单位相关政策规定有关,如有的编辑部及主办单位就在审选、刊发稿件方面有不少特殊规定:如强调办刊的内向性,规定学报在校内外作者文稿质量相当时,优先发表本校作者文稿;在青年作者与中老年作者文稿水平相当时,优先发表青年作者的文稿。另外,审选文稿时充分考虑学校学科建设、申报学位点等需要。凡此,也体现了刊物对主办单位所承担的责任。另外,个别刊物向作者收取版面费,或实行董事会(理事会)经费赞助制等,此类情况大多由主办单位办刊经费不到位造成。这些虽对刊物学术质量造成影响,但是对编辑者来说,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尽管上述种种编辑者主观因素对审、选文稿可能产生影响,但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对于绝大多数编辑来说,这种影响的产生是极个别和十分有限的。之所以如此说,一是中国出版物的审稿一直实行三审制,尤其近年来借鉴国外名刊的做法普遍实行同行专家双向匿名审稿办法,严格规范的审稿程序可以从制度上基本排除编辑个人因素对审、选稿件的干扰。二是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如教育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及省级相应主管部门等)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期刊审读、评优、办刊质量检查评估以及各种核心期刊的遴选、排名等,各项质量指标和要求制约着编辑部及其编辑人员只能坚持质量第一,排除各种干扰按标准衡文选稿。三是新时期以来,各主办单位及编辑部均实行严格的工作考核与管理,主办单位对编辑部工作业绩的考核亦以刊物的质量水平及学术影响力为主要依据。而编辑部内部对编辑人员每年及聘期均实行量化考核,而责任编辑组发的论文质量是考核中的重点指标。当前,学术期刊编辑部及其编辑人员思想、心理上的压力不小,这也制约着他们必须精心组约高水平的论文,准确评价选用稿件,不敢稍有懈怠。四是编辑出版队伍职业道德建设的加强。党的十八大以来,由于党中央坚持反腐败,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取得了十分显著效果,目前正在形成风清气正的社会风气。在学术期刊界,各主办单位、各编辑部都认真开展廉洁自律的教育,且都制定有廉洁自律的规定,建立了严格的纪律和制度约束,从总体上看,大家都有了维护和执行《中国出版工作者行为规范》的自觉性。目前,学术期刊只看关系、不讲质量,以及发人情稿、关系稿的现象已少之又少,绝大多数编辑人员都能自觉廉洁自律,在审选稿件中坚持标准,排除干扰,形成了以质量衡文、取文的良好氛围。

  3.作者撰稿、投稿时可以分析研究编辑心理,但应把注意力集中在写出高质量的论文上

  近年来,由于中国学术研究成果的数量迅猛上升,而学术期刊的数量却无明显增加。发稿难尤其是发核心期刊难已成困惑学者的一大突出问题。一批年轻学者尤其是博士、硕士研究生等常常为写出论文不能见刊十分着急。在此情况下,部分作者开始了对编辑的关注,了解、研究编辑的专业背景、性格为人,以至个人的兴趣爱好等,以便更好地与编辑交往、交流,以此拉近与编辑的关系。如此做法,作为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本无可厚非,但也确有少数人把自己论文的能否发表押在处理好与编辑的关系上。大量事实表明,论文的能否发表,不主要决定于编辑,而主要决定于论文的水平。当你真正拿出选题新颖、观点独特、论证深刻的论文时,大多数编辑尤其是具有较高思想道德和学识业务水平的编辑者都会对之进行正确客观评价。即使有个别心理偏执的编辑者大多也会因事实本身改变其心理定势,从而使其突破原有局限,客观、公正地对待真正优秀稿件。相反,如果稿件本身质量不高甚至无质量、无水平,那么,作者再研究编辑心理,再懂得编辑心理,再怎么处理好与编辑的关系,也无法改变其文稿被淘汰的结果。

  (二)学术论文投稿与发表应注意的问题

  学术论文的撰写应遵循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的规律和方法,而如何把撰写完成的论文投向合适的刊物并得以顺利发表,却也值得认真研究。

  1.选择适合的期刊投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学术期刊事业快速发展。目前,国内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共5 000多种,其中仅人文社科类就有3 000余种。由于学科专业、出版地域和主办单位等不同,各种学术期刊大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和内容特色。作为作者撰稿、投稿,必须对相关期刊的内容特色与风格有清楚了解,尤其是应对每种期刊的优势、特色、栏目、研究重点、组稿计划等了解清楚。在学术刊物中,各家的办刊理念和方针往往存在较大差异。如:有的重视基础研究,有的则重视应用、现实问题研究;有的侧重这几个学科或专业方向,有的则侧重另外几个学科或专业方向:有的特别强调观点创新,而对论证是否扎实包括资料的充实等不甚注重,而有的则在重视观点创新的同时,特别强调论证的扎实、严密,资料的可靠、翔实;有的喜欢长篇大论,注重资料的全面充分,内容的深入系统,而有的看重文章观点的新颖,强调内容的简洁,文字的朴实清新。总之,作者投稿时应充分考虑到期刊的特点,选择最合适的期刊。

  2.做好与编辑的沟通与交流

  作者与编辑打交道,既是一门学问,也是一门艺术。尤其对于学术期刊编辑来说,作者与编辑都同为学者,甚至连专业、学科以至研究方向、研究领域都可能相同,可谓真正的同道、同行。由此,与编辑打交道,一定要平等相待,互相尊重,以诚相见,绝不能以自己是某一专业方向研究的专家、学者而过于自信甚至居高临下。对编辑部及同行专家的审稿意见应虚心听取,认真对待,对正确意见采纳接受,对不完全正确意见则作为继续研究和修改文章的参考。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投稿后一般不要着急向编辑催问审稿结果。各学术期刊大都有一个基本相同的规定,即收到稿件后3个月内由编辑部负责向作者通知是否刊用的意见。如作者急于知道稿件处理情况,可在投稿后2个月左右时询问编辑。此外,作者与编辑的联系主要是与专业编辑的联系,在无特殊情况时一般不要越过专业责任编辑而直接联系主编或其他编辑部负责人讨论稿子问题。

  3.关键在精心打磨论作

  学术论文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成果。投向期刊的文稿,必须经过反复推敲修改,保证论文在理论、观点上不出偏颇、错误,资料真实、翔实、可靠,论证上不出现前后混乱或矛盾,以及文字、内容的重复,文字表达上的不准确、不顺畅以至病句。一篇论文如出现上述任一问题,都会给编辑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以至编辑对作者的学风文风产生怀疑,从而对论文做出较低评价以至否定之。因此,在投稿前要特别注意花功夫仔细检查论文,如认真核对引文,校核注释、参考文献等,尽量避免错讹。投稿应在形式上做到项目要素齐全、完整,按刊物的要求凡中英文篇名、作者署名、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以及基金项目及其批号、作者简介及联系方式等必须齐备。切忌将初稿、草稿,讲演记录稿,硕士、博士论文原稿或书稿的章节原封不动送交编辑部。尤其需注意克服依赖编辑帮助自己整理、删改和加工论文的思想。学术期刊论文的篇幅一般以1-2万字为好,也有一些刊物欢迎长稿,但尽量不要超过3万字。作为编辑,最喜欢的是选题新颖、观点鲜明、论证深入、逻辑严密、文字流畅、具有较高创新价值、且一字不改就能发表的文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