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学术论文和议论文的区别

时间:2023-04-19 21:19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学术论文与议论文由于都涉及观点的表达与论证,在实际写作实践中,不少作者不清楚两者到底有何区别。加上部分学术期刊刊登的一些文章,名为“论文”实为“议论文”,更加剧了人们对二者区别的困惑。基于此,本文尝试对学术论文与议论文做出区分。

  有学者认为学术论文具有学术性、探索性、客观性、平易性、逻辑性。受其启发,既然学术性是学术论文的最鲜明特点,那么可以认为,学术性赋予学术论文以特定的体裁,并决定着其语言特点。当然,平易性也影响着文体的语言特点。探索性指向具体的写作过程,客观性指向作者的写作立场,逻辑性指向写作方法。据此,本文主要从文章体裁、写作过程、写作立场、语言特点、写作方法等五个方面,阐释学术论文与议论文的区别。

  -01-文章体裁:“论事”与“说理”

  学术论文与议论文之所以相互区别,首先是因为它们属于不同的文章体裁,出现在不同的交际语境中,并发挥着不同的文体功能。其中,议论文又叫说理文,肩负着“说理”的文体功能;学术论文属于说明文,肩负着“论事”的文体功能。

  (一)学术论文出现在科研语境,旨在向科研人员论述特定事物的本质规律

  从写作的交际语境看,学术论文出现在科研场合,面向的是科研群体(包括论文作者和论文读者两个主体)。它是科研人员求真求知、开展内部交流的一种方式。在上述交际语境下,学术论文需要呈现学术性。学术性,意味着问题进入了特定学科领域。不仅涉及论文作者在符合学科本身要求的边界范围内,以该学科特定的概念或范畴来解说问题,阐述自己的思想,而且广大读者即其他科研工作者也对相关问题及其书面层面的学理阐释保持关注。上述科研互动,只能通过具备“论事”功能的学术论文来实现。

  “论事”即“就事论事”,它是一种公正理性的人格素养。学术论文属于说明文,说明事物的本来面目、阐述事物的本质规律是其固有的写作使命。要完成对特定事物的客观说明、对抽象事理的科学阐释,论文作者就需要“就事论事”,对该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学科知识,做出深入分析以产生科学认识(求真),并以论文这一文章体裁呈现出来,从而把自己的思考结晶与非学术论文包括议论文区分开来。

  另一方面,论文读者即其他科研工作者,也在按照自己的主体意识尤其是学科求知需求选择相关文章,并在长期的选择中,反向激励着作者们不断产生符合科研群体这类读者主体意识的特定文章,这类文章就叫“学术论文”,从而进一步巩固学术论文与非学术论文的体裁界限。

  (二)议论文出现在日常语境,旨在向社会大众宣传道理并使其信服

  相比学术论文围绕科研语境发挥“论事”功能,议论文则面向生活语境,动员全社会为实现某个统一目标而努力,“说理”是其突出的文体功能。它面向的是社会普通大众,而非科研人员或专业人士。动员大众,实现道理的传达、接受与传播,议论文就不能像学术论文“论事”那样穷根究底,而应通过富有艺术的“说理”让民众相信,而且要让其心悦诚服,以达到“向善尚美”的目的。而且议论文需要首先对论点定性,这也决定了它不能像学术论文“论事”那样,用大量篇幅论证事情的前前后后、来龙去脉,否则便是缺乏“读者意识”,不符合非专业人士等受众的阅读需求和传播规律。

  议论文的“说理”功能,深受战国时期游说之文的影响。战国“游说之文”的重点在于“说”。“说”的本义,是通过言语交谈、开解,达到让对方喜悦接受的目的。诸子百家为张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一方面经常使用立论方法做正面阐述,另一方面也使用驳斥方法,反向否证对方观点。无论是正面阐述还是反向否证,其目的都是“说理”而非论事。上述历史,深刻强化了后世议论文体制的“说理”功能。

  一篇文章具备某个文体功能,那么,它可能属于某种体裁,也可能不属于某种体裁。但是,如果一篇文章不具备某个文体功能,则注定不属于某种体裁。比如,有的学术论文可能也具备“说理”功能,但所有的议论文都缺少“论事”功能,所以议论文不属于学术论文。对学术论文与议论文而言,其不可或缺的文体功能分别是“论事”和“说理”。“论事”和“说理”等功能的存在,使学术论文成为学术论文、议论文成为议论文。

  -02-写作过程:“发表观点”与“得出观点”

  尽管本文旨在区分学术论文与议论文,但实事求是地说,学术论文与议论并非是截然对立、毫无关系的两种体裁。实际上,这两类文章都需要作者在文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但也正是在提出见解和主张的写作过程中,学术论文与议论文又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即议论文是先有一个观点,然后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好的;学术论文则是先有一个答案未知的问题,之后通过论证得出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或观点。

  (一)议论文是针对现成论点证明己方观点正确

  前文提到,议论文深受战国时期“游说之文”的影响。为达成自己的“说理”目的,当时的纵横术士喜欢论辩,要么正面阐述自己的观点,要么反面驳倒对方的观点,由此衍生出议论文的两种类型——立论文和驳论文。无论是立论和驳论,都需要首先立起一个观点作为双方论辩的靶子。无论该观点是自己所赞同的还是反对的,总而言之,要先有这样一个现成的观点,然后论辩或议论文才得以展开。

  论辩体系的建立,是由墨子等人完成的。《墨子》一书提出:凡所立论,必须首先提供一个用于评判是非对错的标准,然后依据这个标准,去判断所立之辞是否符合上述标准。具体的评判标准,《墨子》将其概括为“三表”——古代文献经典;百姓见闻;政治实践的效验。可见,在实际写作之前,议论文作者提倡什么、反对什么,都已经预设好。整个议论文的写作过程,不过是把头脑中已经成型的观点条理呈现出来,并不涉及因答案未知而现场思索问题答案这一过程。

  (二)学术论文针对答案未知的研究问题探索答案

  与议论文预设观点并展开写作过程不同,学术论文因研究问题答案未知,更强调观点的得出过程。虽然学术论文正式写作前,也会提前提出研究问题并给出研究思路,但对研究问题的回答是不可能提前预知的。学术论文只有真正进入学科,纳入学科视野,才能体现其学术性。而且只有所提出的研究问题有价值,该论文选题才对本学科建设有积极意义。那么,与“进入学科,才有具有学术性”相伴的,便是学术论文的探索性。也即探索未知,发现那些尚未被人回答的客观规律。只有探索的是答案未知的问题,并给出观点的具体得出过程,才能体现出论文的学术价值及其学科积极意义。

  学术论文写作过程的探索,意味着开拓、变动和追踪偶现。而这三者,决定了学术论文的写作过程无时不面临着对未知的追问,以及为了回应“未知”而不懈努力思索。开拓,意味着研究范围的拓展,在写作研究过程中选择新方向、新领域、新方法等。变动,在学术论文的写作探索过程中经常出现,比如事先确立的研究思路在具体操作时,遇到瓶颈需要作出更改,不更改便无法顺利得出观点;偶现,是指在写作过程中超出预定目的,偶然出现新现象、新问题,论文作者此时就要对偶现进行追踪,从而发现新领域并展开新的写作过程。

  -03-写作立场(对研究问题):“明辨是非”与“客观、超然立场”

  写作立场,是指作者在文章中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时所站的位置和所持有的态度。议论文强调明辨是非,从多种观点中确定一种可以张扬的观点。学术论文则保持中立,强调客观的超然立场。

  (一)议论文注重明辨是非,张扬其中一种鲜明观点

  无论是立论文还是驳论文,议论文都要在说理中明辨是非,让某一种观点得到张扬。论辩是议论文的重要特色。《墨子·小取》有言:“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明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这段话表明了论辩的立论缘由,即通过论辩,把世间的是非、治乱、同异、名实、利害、嫌疑等都讨论清楚,从而“明是非,审治乱,察名实,明同异,处利害,决嫌疑”。这反映出,议论文立论的写作立场是“明辨是非”。

  议论文“明辨是非”的写作立场,可进一步从孟子有关驳论的表述中窥得端倪。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出于维护自身学说的需要,在大力张扬某一种观点的同时,往往采用驳论方法否定与其对立的观点。不过,不少论辩之士片面夸大,以谬误的推理进行诡辩。为规范论辩,孟子将驳论的内容归纳为四个方面:“诐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即,对片面的言论(“诐辞”),要了解其不通达之处;对过头的言论(“淫辞”),要了解其缺陷所在;对不合正道的言论(“邪辞”),要了解其悖离常理之处;对躲躲闪闪的言论(“遁辞”),要了解其理亏之处。上述四个方面,清楚地揭示了议论文驳论的写作立场也是“明辨是非”。

  (二)学术论文放弃个人喜好,保持客观的超然立场

  与议论文“明辨是非”的写作立场不同,学术论文更强调超然立场。超然立场是指,关心国内也关心国际社会的普遍性问题,超越自己所在的团体、本专业利益,不以流派画地为牢。学术论文的写作立场之所以要保持超然,与其自身的客观性直接相关。

  首先,学术论文的选题并不是从零开始,而是以前人的研究为起点。站在他人的肩膀上开展学术创作,决定了论文作者必须尊重学界研究现状的客观现实,并据此提出客观存在的真问题。不这样做,就无法确保研究问题为真,研究问题一旦为假,学术论文自然不成立。而尊重学界的研究现状,意味着论文作者在选题阶段,就仔细审视相关领域的国内研究和国外研究、过去的研究的现今的研究、自己的研究和别人的研究,以超然开放的心态,把客观存在的各种已有研究都审视一遍。必要时还需自我批判,修正自己提出的虚假问题。不能因为已有研究与自己所在的团体、学科专业存在对立,就故意忽视某些研究,宁可做重复研究也不承认对方存在。

  其次,学术论文对研究问题的分析,需要“求真求实”,摒弃个人喜好,保持超然立场。以超然的态度进行选题,只能确保研究问题为真。要想确保学术论文最终成立,后续对研究问题的分析论证也要保持超然立场。对研究问题的求证环节而言,最值得警惕的写作倾向就是先入为主,凭借个人喜好预设写作立场。比如,带着观点找材料。如果只凭个人喜好去分析问题,就会导致论文论据的材料不确实,推理判断的根据不可靠,最终影响论文对研究问题的回答以及研究结论的成立。保持客观的超然立场,就应始终根据问题分析论证的实际需求,如实选择相关论据、展开严密推理,对客观的研究问题进行周密分析,这样才能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04-语言特点:“修辞”与“零修辞”

  不同类型的文章,往往采用不同的语言表现手段。修辞是重要的语言表现手段。是否大量使用修辞,这是学术论文与议论文的重要区别。归结起来,议论文看重修辞,大量使用多种语体词语,学术论文不注重修辞,强调使用语义单一的科学用语。

  (一)议论文注重修辞和语言表达的丰富性

  修辞,是指文辞或修饰文辞。前面提到,议论文旨在明辨是非、发表观点,带有“论辩”色彩。把“修辞”二字拆开看,“修”是修饰,“辞”的本意是辩论的言词,后引申为一切言词。可见,“修辞”自身的语义,已经表明议论文与“修辞”具有密切关系。不仅如此,议论文之所以大量使用各种修辞方法,还因为修辞有利于议论文树立己方观点、驳斥反方观点。

  议论文常使用的修辞手法,有对比、比喻,排比、夸张、反复、设问、反问等。其中,对比可以突出两个对象的优劣、区别、特点,从而让自己的观点更清晰、突出;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白,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令自己的观点更加形象生动;排比和反复,通过重复提出同一个观点,能增加文章的节奏感,强化语调气势,通过对观点的多次申明,可以突出思想,令读者对观点有更多印象;夸张,可以引发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增强观点的感染力,引发读者共鸣;设问,通过提出问题,引起读者注意,启发其思考,令读者对论题和作者的观点有更多兴趣;反问,可以加强语气,激发读者思考,使读者自己得出答案,从而认可其观点。

  (二)学术论文强调“零修辞”和语言意义的单一性

  相比之下,学术论文在语言运用上更注重用语的专业性和平易性,体现出“零修辞”的语言特点。各个学科领域都有自己的专门性术语。学术论文的语言,要求精确、规范,体现理智性和知识性。在句法上,为了使意思表达得更加严密,学术论文很少使用多义词或感情色彩词。同时,学术论文的首要任务是让读者理解科学真理,而不是首先使其受到艺术上的感染,因而更注重语言风格的平易性,很少使用夸张、拟人、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

  相应地,零修辞下的学术论文提倡规避第一人称,不宜突出作者个人。强调“克制情感”,不像议论文那样使用“叫嚣”“鼓吹”“暴露”等爱憎分明的用词。学术论文只做“朴实表达”,不像议论文那样使用“深刻揭示了”“无情批判了”等“大词”。学术论文的语言表达“留有余地”,不像议论文那样使用“最……”“毋庸置疑”等绝对化的表达。

  -05-写作方法:“主观表达”与“科学方法”

  在科学的意义上,结果的科学性及合理性,首先要靠逻辑过程的科学性及合理性来保证。写文章也不例外。写作的逻辑性,主要指论证的逻辑性。论证的过程,即观点与材料相统一的过程。观点的清晰表达、材料的有效组织,需要靠论证方式即写作方法来体现。在写作方法层面,议论文多是“主观表达”,学术论文则强调“科学方法”。

  (一)议论文多为主观表达,依赖语言逻辑而非成型的科学方法

  这里说议论文“主观表达”,并非否认议论文常用论证方式本身的合理性。而是说,议论文多采用文字表达方式阐述因果关系,不直接使用成型的科学方法,导致很多时候不符合逻辑规则。加上议论文依赖于常识及经验进行论证,对实证研究或数理逻辑不做明确要求,在多数情况下就无法准确判断因果关系,因而更容易出现主观表达。

  逻辑形式可分为演绎(狭义,指三段论)、归纳、类比、溯因、假说数种。其中,溯因是以已知事实为起点做逆向推演,排除其它所有可能性,只保留一种可能性,因而其论证方式其实是一种排除性归纳,从属于归纳逻辑。假说,则是对归纳、演绎(三段论)和类比等逻辑形式的综合。据此,本文将逻辑形式进一步整合为演绎(狭义,指三段论)、归纳、类比三种。上述三种逻辑形式,均有自身运行的逻辑规则。

  其中,演绎(指三段论)只有在大前提成立,并对大前提和小前提的包含关系做严格界定的前提下,才可能得出合乎实际的结论;归纳逻辑分完全归纳和不完全归纳,不完全归纳的可靠性取决于样本选择的合理性,且不完全归纳的结论存在或然性;类比逻辑成立的前提是,要类比的不同对象之间存在可比性,不过即便可以类比,其得出的结论也不一定为真。

  在应用演绎、归纳、类比等逻辑时,议论文均存在主观表达。比如,议论文喜欢引用名人名言作为演绎的大前提,但可能迷信权威,对名人名言这一大前提是否为真、大小前提是否具备严格的包含与包含关系等缺少判断;议论文很难做到完全归纳,更多使用不完全归纳,但开展例证等不完全归纳时,又基本不考虑样本选择的合理性;在对待不同对象类比的可能性及类比结果的态度上,由于议论文的目的是尽快确立一种可以发表的观点,因而很多时候缺少对类比理由的深度追问,以及对类比结果的反复验证。议论文其他常用的论证方法,如比喻,排比、夸张、反复、设问、反问等,本身只能起到传达、渲染和夸饰道理的效果,属于表达技巧,并不具备科学论证的逻辑效力。

  (二)学术论文注重使用科学方法,遵循特定的范式规则

  无论自觉与否,学术论文都是基于某些方法或范式进行写作,表现为选择一个真问题、借助科学方法、求证创新性结论。科学方法是学术论文的基本要素。为规避主观表达,合格规范的学术论文十分重视使用科学方法,慎重交代论证方式在文中的适用性。不仅实证论文重视使用精确的数理逻辑,而且思辨论文也很注重体现严密的逻辑规则。

  前文提到,议论文更多借助语言逻辑即文字表达方式阐述因果关系,很容易出现不符合逻辑规则的主观表达倾向。与前者不同,学术论文在运用思辨逻辑时,均依据对应的逻辑规则进行操作。比如涉及例证时,规范的学术论文会主动交代案例的适用性、案例选择的合理性。如果涉及类比,学术论文也会主动在文章的对应部分提供框架依据,用以解释为何从这几方面而不从其他几方面展开比较,体现出方法论层面的严谨性,从而一定程度上规避了主观表达的风险。

  除了思辨逻辑,学术论文还经常使用数理逻辑和实证方法。通过研究设计将语言逻辑提升为数理逻辑,是实证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体现。实证研究如定量研究和质性研究,也涉及演绎和归纳。但与议论文不考虑逻辑规则而盲目演绎、归纳不同,实证研究均遵循共同的科学逻辑。即实证研究的学术论文对任何“前提”都持怀疑态度,它通过特定方法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尝试性结论,检验上述结论并依据新的证据重新解读先前的发现。比如,定量论文对演绎逻辑的操作,表现为从理论中引出所需研究的问题,之后借助严谨的公式推导,对某种假设存在的关系进行验证;质性研究对归纳逻辑的操作,则更多地表现为建立理论,从观察和开放性问题中得出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小结

  总之,学术论文与议论文至少存在五方面区别。即,在文章体裁上,议论文倾向“说理”,强调议论,学术论文侧重“论事”,挖掘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在写作过程上,议论文首先提出一个观点并展开论说,学术论文则首先提出一个答案未知的问题,并分析论证得出观点;在写作立场上,议论文旨在“明辨是非”,学术论文则反对先入为主,强调客观中立的超然立场;在语言特点上,议论文看重“修辞”,学术论文则坚持“零修辞”;在写作方法上,议论文往往主观表达,学术论文则依赖科学方法。

  需要单独说明的是,本文对学术论文与议论文进行比较,其目的在于提醒广大作者重视学术论文写作的基本规范,不能把学术论文写成议论文。本文所得到的学术论文与议论文的五个区别,既不是贬低议论文,否认“议论”的价值,也不是宣扬学术论文更高大上。恰恰相反,“议论”有其自身的独特价值。比如,从现实出发指出存在的问题,或给出自己的观点以引发更广泛的讨论,从而为人们对问题的深入理解甚至解决问题创造条件。但是,议论文的上述价值能否顺利体现,与文章本身论证的合理性可能关系不大,而更可能取决于作者的独特身份和经验判断。从这个意义上说,普通作者更应追求符合基本规范的学术写作,不宜盲目模仿大人物的议论式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