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文献综述部分降低重复率策略

时间:2023-03-18 21:17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基本上学位论文的查重率不超过15%、10%,甚至有的学校要求小于5%,达标后方能直接送审。未达到送审要求的或由导师和学术委员会审核,或延期复检,严重者直接取消学位申请资格。

  学位论文引用较为集中的章节一般出现在文献综述部分,查重占比较大。黄忠廉教授曾在其著作《十大文献综述:妙理与实例》中,给出了如下三条学位论文文献综述部分降低查重率的方法。

  01熟悉引文规范

  (一)注重参引格式

  通常,不少作者会因不清楚引文学术规范或引文格式错误,而导致论文查重率偏高。目前,中国知网查重系统如果检测出连续13个字以上的重复,就会判定这段话为抄袭,作者仅简单改变着13个字的顺序,也不能通过。合理引用文献并降低查重率,首先要从了解引文规范开始。《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试用本)》提到,在引用文献时,不少作者容易出现的错误引用行为主要有六种:著而不引、引而不著、有意漏引、过渡他引、不当自引和模糊引用。正确的引用必须在自身论文中明确标注哪些部分属于他人的思想、观点或成果。

  其次,引文格式要正确,引用的部分一定要做好标识,并在论文后面的参考文献部分按照《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要求进行标注,标注序号应与正文中的序号一致。直接引用可证明观点或文字的权威性,必须用双引号,在引用文字的最后使用句号,并标明作者、出版年份和具体页码。需要注意的是,双引号中间的引用部分不能使用句号,因为句号代表引用的结束,其后文字都会被认定为抄袭。

  (二)综合引文模式

  为了建立论文主题研究的可信度与可靠度,文献综述需要引用相关学者的观点和想法,而引文决不能东拼西凑、整段罗列。多种引文模式的综合引用,不仅能体现论文语言表述的多样性,也能从中看到作者对文献进行思考和归纳的痕迹。

  文献综述中的直接引文应尽量避免大段引用,要么引用文献中完整的一句话,与综述上下文自然融合,要么仅引关键词;间接引文更为常见,即学生在总结原文大意基础上的一种引用,间接引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降低查重率。按照引文在文章中的融入程度,又可分为非融入性引文和融入性引文。非融入性引文是将引用的信息包括作者、年份、页码等置于句末括号内,放在句子信息之外(示例1),即APA引文格式,这样的引文强调的是引用信息本身,而非提出观点的人;融入性引文则是将引用的作者信息列于句子结构内,作为句子的一部分,比如“X认为/提出”“根据Y的观点/解释”或者“正如Z所说/所建议”等(示例2),这是对特定学者的理论、思想或研究的概述。

  示例1:

  何佳,《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热门话题的形成与扩散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上海交通大学,2019

  要突出写作者的观点,除了综合不同引文形式,还应多运用自己的语言对研究类型、现象或成果进行分类论述。如示例2中作者对工作记忆在二语习得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再列出研究者或加入引文予以证明和支撑。

  示例2:
 

  黄玲珊,《输入强化和工作记忆对词汇附带习得影响的眼动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22

  02区分彼此观点

  文献综述也可以视为作者与其他研究者的对话,如果不能仔细区分作者与其他研究者的声音,一方面会让评审专家无法确定写作者的真实想法,另一方面会直接导致论文查重率的升高,甚至会因混淆文献来源而被认定为抄袭。因此,在综述时,作者一定要明确自己的研究主题和个人观点,以及与其他研究者观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一)选用自称代词

  区分两方观点最直接的方法是使用自称代词,如“本文”“我们”“本研究”“笔者”等来陈述自己的观点。如示例3中“笔者”强调作者本人,给予客观评论——“有一定的道理”,并以“换言之……”进一步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但是,自称代词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领域及其文题惯例,任何时候都应避免主观性或情绪性表达。

  示例3:
 

  赵博强,《行政许可中的审查行为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共中央党校,2021

  (二)详明逻辑关系

  在引用他人观点时,作者即使对原文大意进行了部分总结,但也会出现某种形式的罗列,比如,在从一种观点转引至另一种观点时,常见由“X认为”到“Y提出”,再到“Z声称”等表述,而避免这种情况比较有效的方法是点明引文之间的相似或不同之处,找到它们彼此是如何互为支撑或相互对立的。最后,利用必要的逻辑词将这些联系与区别展现出来,达到突显个人观点的目的。

  如示例4所示,作者用一句话表明个人观点:“‘企业所有权’归于某一类型的企业参与者并不符合现实”,接着按照“X曾指出”“Y更为深刻地认识到”“随后,Z的研究还注意到了”,最后以“有鉴于此”为小结的“总—分—总”的顺序,既表现出不同学者在同一问题上的认识不断加深,也显现出作者在整合文献上具有原创新和逻辑性。

  示例4:
 

  陈宏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与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浙江大学,2003

  03添加评论总结

  任何文献综述都包括“述”和“评”两个部分,即在梳理整合文献之后进行评价。评价不能只是简单地对已有文献进行描述性、统计式的评论,而应体现出作者的原创性观点。当前学位论文文献综述“评论”常常是有述无评,或一笔带过,或评价较浅、缺乏独到见解。“述”与“评”的比例普遍认为是7∶3,在第一章通常定为6∶1—2∶1,因此,必要且充分的评论也能够起到降低查重率的作用。

  硕博学位论文通常将文献综述列为章节,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章节末尾直接添加单独的“小结”或“评价”节标题,目的在于专门突出引文中的某一个观点或方法,或者建立起引用文献观点与论文主题之间的关系。如示例5所示,作者在文献梳理的每个小节后面增加了评论性“小结”,最后还有独立的“研究述评”一个章节,可以说真正做到了细致入微的边述边评,这种述评多次交互的方式引导读者层层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并过渡到论文的研究主题上。

  示例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