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05 19:03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很多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会有文章内部语句逻辑不够畅通的问题,一个段落似乎是由很多句子拼凑而成,而彼此之间的逻辑关系却并不明了。当然,这与作者未能较好地把握句子之间紧密的语意联系是密切相关的,但同时,一些外在“技巧”的助力也是必不可少的。掌握一些加强句子之间紧密逻辑联系的“技巧”不仅能够使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明晰,而且可以让读者能够更精准高效地把握语意。在美国学者杰拉尔德·格拉夫以及凯茜·比肯施泰因所著的《高效写作的秘密》中,便为读者总结了学术写作的诸多实用技巧,其中便涉及到如何高效地将句子整合起来写成一篇逻辑紧密且缜密的文章的技巧。下文将对其中的技巧做出介绍,以期为面临此困扰的作者们带来一些写作上的“捷径”。
在《高效写作的秘密》中,该书作者提到了他的学生可能在语句逻辑方面经常犯一些普遍性的错误。有的学生会在两个句子之间甚至是一个句子内的分句之间转换话题;有的学生会保持前后话题统一,但是却无法将句子连贯起来,前者的问题实际上比后者更严重,涉及到前后语意一致的问题,需要加强协作锻炼,强化句子之间的语意联系训练;但后者虽相较于前者不存在话题转换的问题,但读来仍不通畅,究其根本,仍缺少将句子和段落连贯起来的一些“技巧”。实际上,很多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大多都存在后者的问题,即前后话题虽然是一致的,但是读来句子之间的逻辑联系总是不能十分顺畅,是因为作者从来不标记与前文的联系,也不提示与后文的关联。他们的座右铭大概是“决不回头看”,似乎将写作看成了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一个过程。
下文会讨论如何将文章各个部分或者将句子之间连贯起来的问题。最优秀的文章都会在各个部分之间给出明确的关联,形成一种“势”,一种方向感,每个句子(或段落)不仅为后文打下基础,而且已有前文做好铺垫。作者们在写下一个句子时,会在读者的头脑中创造了一种预期,即下一个句子会以某种方式延续和扩展当前的句子,哪怕下一个句子要展开一个新方向。下文将介绍四条加强句子之间的连贯性的实用“技巧”。
一、使用连接词
为方便读者跟上思路,作者们不仅要把句段连接起来,还要说明是何种连接。使用“连接词”就是较简单的方法之一。连接词往往会放在句子开头或开头附近,以便向读者指示方向:是与之前方向一致,还是走上了新的道路。更具体来说,连接词能告诉读者,你的句子是在延续之前的句段(“换句话说”)、加入新内容(“此外”)、给出实例(“例如”)、得出推论(“因此”)还是限定修正(“但是”)下面根据功能不同列出若干常用连接词。
性质 |
连接词 |
补充 |
还有、实际上、而且、事实上、此外、另外、不仅如此 |
承接 |
实际上、展开来说、坦率的讲、换句话说、简单讲、简言之、归根结底、也就是说 |
对照 |
虽然、与此相对、但是、反之、与此相反、另一方面、尽管、即使、然而 |
举例 |
例如、毕竟、具体来说、试想、比如 |
因果 |
据此、所以、因此、那么、于是、由于、从而 |
比较 |
与此类似、以同样的方式、类似地、循着同样的思路 |
让步 |
诚然、当然、固然、即便、纵然 |
结论 |
因此、总的来说、于是、那么、简言之、结论是、归纳起来 |
在理想情况下,连接词应当不着痕迹,让读者甚至意识不到它们的存在。这就有点像司机转弯时开转向灯:其他司机几乎无意识地发现这些信号,而读者接收到连接词也应该毫不费力。虽然这些词应当不着痕迹,但它们依然是词汇库中有力的工具之一。试想,某个人先是夸奖了你一番,然后下一个句子劈头就是“但是”或者“然而”,你肯定会心头一沉。不管接下来要说什么,你都知道事情不妙了。
请注意,有些连接词不仅能将多个句子联系起来,而且能把多个句子合并为一个句子。将句子合并能够避免大量简单短句堆积造成的支离破碎问题。有效连接词的使用不仅能引导读者理解你的论证,更能首先保证你的文字可称其为论证。实际上,可能会觉得“但是”“然而”“尽管”“另外”等都是“论证词”,因为使用它们的时候,你往往同时也给出了一个论证。比方说,“因此”一词表示后一句是前一句的合逻辑的推论。“例如”假定了一个论证,因为它要求你提供的材料能够例示或证明前述的某个推论。因此,连接词用得越多,不仅文字可以连贯,而且能得出有力的论证。熟能生巧,使用连接词最终会成为你的第二天性。
诚然,连接词也可能被滥用,所以你应该认真审阅草稿,去掉不必要的连接词。但是,先把基础打牢,然后才能随意发挥。我们的建议是,除非掌握了连接词的用法,否则还是应该老老实实写下来。
二、使用指示词
将论证各部分连接起来的另一种方法是使用指示词。顾名思义,“指示词”的意思是指向前一个句子中的某个概念。这些指示词中较常用的包括以下词语。
指示代词:这个 这些 那个 那些 他们 这样
人称代词:他的 他 她的 她 它 它们的
这些词有助于让文字通顺,方便读者顺次阅读。某种意义上,这些词就像从句子中伸出的看不见的手,紧紧抓住前文中所需的内容,然后把它拖回自己的句子里。但是,与连接词一样,指示词也应该谨慎使用。指代不明是一个很容易犯的错误。作者以为他脑子里清楚的东西,读者也同样清楚。该书作者提供了这样一段话来展示“这”的错误用法:
校长尖锐地批评了民主社会,他认为民主会导向暴民统治。同时,他也不情愿对民主社会怀有敬意。这可以从校长的观点中看出来……
此处的“这”模棱两可,不知所云,读者搞不清楚它指的是校长对民主社会的批评态度、不情愿的敬意,还是两者兼有。用指示词来取巧也是一大诱惑,也就是指望它们能掩盖或弥补论证中可能存在的概念混乱。指代不明的解决办法是,确保指示词附近只有唯一可能被指代的对象。另外,在指示词后面加上修饰语词也是有帮助的,比如把上文中模糊的“这”替换为更精确的短语,如“这种对民主社会的双重观点”,或者“这种不情愿的敬意”。
三、重复关键词
将论证各部分连接起来的第三种方法是给出若干关键词,包括它们的同义词和反义词。读者能够从文本中将关键词提取出来,对主题形成合理的认识,这样的关键词才是有效的。以关键词为基础拟文章标题或小节标题也是一个好办法。
该书作者展现了马丁·路德·金在《伯明翰监狱来信》的第一段是怎样使用“批评”“声明”“回应”“通信”等关键词的。
亲爱的牧师同工们:
在伯明翰监狱期间,我读到了你们最近的声明,你们称我们当前的行动“不明智又不合时宜”。我一般很少花时间回应对我的事业与思想的批评。若要回应堆在我桌子上的所有批评,我的秘书们就只好整日忙于通信了,我也无暇从事更有建设性的工作了。然而,我感到你们是怀着善意的,你们的批评亦不失诚挚,因此我希望用耐心和理性来回应你们的声明。
虽然马丁·路德·金用了三次“回应”、三次“批评”和两次“声明”,但并无单调重复之感。实际上,这些关键词在文章中形成了一种“势”,让文字连贯了起来。
该书作者仍然提供了另外一个合理使用关键词的例子。在该段中,历史学家苏珊·道格拉斯围绕“文化精神分裂”这个概念给出了一系列对立的关键词。道格拉斯宣称,像她自己这样的女人对媒体不断灌输的完美女性形象抱有复杂的情感。
通过多种方式,大众传媒使当今的女性染上了文化精神分裂。对于什么是好的、有价值的女性的主流观念,我们既在反抗,也在屈服……大众传媒已经令许多女性产生了一种文化身份认同危机。我们在贤妻良母与女性权利之间持有双重态度,朝着相反的方向拉扯着——一方面讲男女平等,女性能够改变历史;另一方面却说女性是从属的,深陷历史的牢笼——我们从小就获得了这种扭曲,而且从来不曾摆脱。
比方说,当我翻开《时尚》杂志,我既被激怒,又被吸引……我崇尚物质主义,我又鄙视物质主义……我想要外表光鲜,我又觉得外表光鲜是再愚蠢不过的追求。这本杂志激起了我的欲望,又鼓动了我的愤懑。不仅是在看《时尚》杂志的时候如此,而是我一贯如此……一方面,另一方面——不只是我一个人——身为美国女人便是如此。
为了阐明这种精神分裂……
在这段话中,道格拉斯的关键词是“精神分裂”,接下来又用“身份认同危机”“双重态度”“扭曲”等同义词来夯实,甚至通过一系列对立的关键词加以说明:
反抗/屈服
男女平等/女性是从属的
女性能改变历史/女性深陷历史的牢笼
激怒/吸引
我崇尚/我鄙视
我想要/我又觉得……是再愚蠢不过的追求
激起了我的欲望/鼓动了我的愤懑
一方面/另一方面
这些对立的关键词充实了道格拉斯的主张,即女性被朝着相反的方向拉扯着。于是,它们将这段话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虽然内容复杂,但有一条贯穿的主线。
四、换种说法做复述
此部分要介绍的最后一个连接“技巧”则是有区别地复述前文,意思就是,把之前说过的话换一种说法再讲一遍,以免显得单调。为了将论证的各部分有效地连接起来,推动论证的前进,作者们应当避免思维跳跃和缺乏铺垫地引入新概念,不妨在复述的同时加入新元素,从而把各个概念联系起来。上文中所提到的多个连接工具都可以用于复述。关键词、指示词,甚至很多连接词都不仅可以针对前文既有的东西,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意思。比方说,上文中道格拉斯用“双重态度”这个关键词来呼应前面提到的“精神分裂”,此时她就是在有区别地做复述:重复同一个概念,但是换了个词,加入了新的关联。
此外,“换句话说”“换言之”这样的连接性短语也表示有区别地复述,因为它们能帮助作者换一种方式重申主张。如果一个句子开头是“换句话说”,这基本上就是在告诉读者,为避免他们没有充分理解上一个句子的意思,要从略有差别的另一个角度再讲一遍;或者是,接下来要表达的观点非常重要,所以需要慢下来,多方阐述,确保读者有了全面的把握。
作者们甚至还要更进一步,建议从第一个句子往后,所写的每一个句子都应该以某种方式呼应前文。不管是用“此外”来追加评论,还是用“例如”来提供例证,每个句子都应该一目了然地呼应至少一个前文中的要素。哪怕是“与此相对”“但是”“然而”这类的转折词,也要把衔接做好,把本句跟前一个句子联系起来。我们可用一个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
夏延喜欢篮球。然而,她害怕自己的身高是一项劣势。
这两句话没有问题。虽然后一句讲的是另一件事,但仍然对应于前一句中的多个关键概念。“她”对应于“夏延”,因为两个词指的都是同一个人;“害怕”也呼应了“喜欢”,形成了“然而”一词所表达的转折关系。这样,“然而”就不再显得突兀了。复述的另一重必要性在于帮助读者跟上作者们的思路。简言之,复述是在行文中从A前进至B的关键手段。就好比登山家攀爬陡坡。好的登山家不会从一个落脚处跳到另一个上,或做大幅度移动,而是会踩定一处,然后再向下一处进发。写作也是一样的道理。为流畅起见,作者们需要坚实地踩在前文的基础上,这样所写的文字就能在保持聚焦的前提下向前推动。
有的作者可能会想,“写作老手不是恰恰应当避免重复吗?重复会显得头脑简单,好像作者在念叨一目了然的事情似的。”这话对也不全对。一方面,纯粹的重复当然有问题;另一方面,复述对构建文本的连续性很重要。不仅如此,如果作者不经常通过复述主要论点来强化印象,与次要观点区别开来,给读者留下的印象也不可能很深。因此,要诀就是:复述不是单纯重复,而是要改变形式,言之有物,既能推动论证发展,又无单调之虞。
综上,可灵活使用连接词和指示词、重复关键词、做复述(换种说法)的形式强化句子之间以及段落之间的逻辑联系,以上四种方法实际上非常实用,能够自然而然地、习焉不察地使得文章读来如行云流水,通俗易懂的同时又舒服自然。当然,这种“境界”非一日之功,需要写作积累,作者们可在平时的写作训练过程中灵活运用这四个“技巧”,有意识地加强在句子中的使用,假以时日,必定效果显著。
上一篇:学术论文格式及写作要领
下一篇:缩小问题的六种选题策略与范文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