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1 21:11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在写完论文的引言之后,就需要搭论文框架了。论文的框架是有规范性的,也要遵循一定的的套路。
一、不同研究类型论文的框架设计
(一)实证研究的论文框架,要重视研究过程、结果及讨论
一般来说,实证研究的文章的框架是确定的,比如按照“搜集数据、分析数据、数据结论”的顺序来写。
不过,由于实证研究的论文结构是相对固定的,所以其框架设计大同小异。因为实证研究的方法和结构都是很清晰的,理论基础清晰,研究方法也是非常明确的,例如采用了结构方程模型或者元分析的方法,然后写一下是怎么收集数据的,访谈了多少人,或者发放了多少问卷,有效问卷是多少。所以,实证研究最核心的是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以及结果的讨论,在这里一定不要写大而空的问题。
(二)分解论文标题,设计思辨论文框架
在思辨的文章里,搭框架是非常重要的。如何操作呢?就是一定要对题目进行分解。
以上图论文为例,“先秦诸子‘同’观念的现代转化”具体都包括什么内容呢?作者把“同”观念进行了分解,“玄同”“和而不同”“形名参同”“尚同”,他把这些观念与“命运共同体有什么关系”进行了一一探讨,这就是一篇思辨性的文章。
我们要注意,文章的题目一定要能够涵盖里面框架的小标题,不能直接用小标题来当做题目。框架里面的小标题一定不能大于题目,可以等于,也可以小于题目。
大家看上图,左边的两篇论文框架是符合规范的。比如,左侧下面这篇,作者直接把论文题目中的这3点——“污名化的论调、危害及其正确应对”,进行了分解并分别作为小标题。而右边两篇论文是反例。比如右侧上面这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哲学思考”,论文题目和里面的其中一条小标题是完全一致的。那么,这篇文章质量肯定不行,只能发表一般刊物,对我们来说发表这样的论文只能是充个数,对评职称和评奖学金的意义都不大。
二、投稿前,按照期刊已发表论文调整自己的框架
论文框架要按照规范来写,我们也在前文介绍了一般性的规范。但是需要跟大家提一下,在设计最后论文的结论和发现部分的时候,还是要再回到期刊里,看期刊的要求是什么。
比如我之前的一篇文章,最开始文章结构最后一部分是“研究结论与展望”,包含研究发现和研究对策、研究贡献、研究不足与展望内容。但是我后来投稿的时候进行了修改。因为我要投的期刊和预想的有一点点不同,这时就需要重新来看这篇文章,也去看期刊里面已发表相同方法的文章,看人家文章的结构是什么样的方法和套路。之后我发现,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在结论部分没有写研究贡献、研究不足和展望,都是写的“结论与建议”,“结论是什么”按照“1、2、3”分条罗列,“建议是什么”也是按照“1、2、3”列出。所以要根据期刊要求重新修改文章。
所以在写核心论投稿的时候,一定要先选期刊,而且要把里边的文章琢磨一下,看发表的文章通常喜欢用什么样的题目。例如,题目是喜欢用四六句、短句还是点睛之笔的那种,这些一定要琢磨,这就是期刊主编、编辑的一个偏好。然后看文章的结构,例如引言是不是很长,文献回顾部分的文献的综述是不是单独列出来的,要根据这个期刊上已发表的多数文章的结构来进行修改。
三、投稿中,根据编辑部的意见继续优化论文框架
任何一篇文章在正式发表之前,编辑都会跟作者沟通很多遍,会提很多建议。即使外审过了而且也没有对论文结构提出意见,编辑依然会给你提出很多的修改意见。
比如我在写某一篇文章的时候,最开始字数将近两万字,外审通过了,意见也很好。但是后来编辑又跟我沟通了很多次。他建议引言不要写太多,文献综述不用单列一点,要把它整合到引言里,直接点出来就可以了。这是他们这个刊物发刊的一个特点。后面数据分析过程写到什么程度、分析到什么程度、需要什么样的结论,这些内容我都是按照编辑的要求去改的。你一定要先琢磨,人家没有单列文献回顾,你就不用单列,人家没有单列理论基础,你也不用单列。
总之,大家一定要注意期刊的详细要求,还有期刊的偏好。它到底是面向谁的?是面向理论工作者、实践工作者还是领导?有些刊物发表的文章作者都是这个领域的大人物、大咖们、校长们、副校长们,那么这种刊物就不适合我们来发表。还有一些期刊发表的文章都是思辨性的,思辨性文章的作者都是一些业内非常有名的人物,这时我们就需要想想这个期刊适不适合我们发表,适合我们发表的是什么样的期刊。认真权衡后,再选定研究类型,设计相应的论文框架。
上一篇: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策略
下一篇:论文参考文献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