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24 13:59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题目是一篇论文的眼睛,审稿人、编辑和读者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论文的题目。但是许多作者在给论文命名的时候,经常出现题目千篇一律,毫无创新性可言的问题,最终导致编辑退稿。众所周知,题目可以有主标题和副标题。主标题和副标题就像勾股定理一样,成为一个学科的固定准则,这是因为学科重视自身的研究工作,正因如此,该学科才能产生合理、可预测,且对社会有用的成果。标准模型将共鸣性与描述性相结合,让学术写作者能够既实现原创性和创造性(“美丽的循环”),又兼顾人类的局限性和严密性(不是所有的美丽循环,而是那些“与现代性和媒体理论有关的美丽循环”)。当我们的作品被录用后,一个语义明确而条理分明的题目所具有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它们很容易在互联网上被搜索到。如今,大多数学者都不再阅读纸质版的期刊了,因此,我们需要用醒目的主标题和副标题,来提高作品被搜到的几率。
如果想让自己的标题别具一格,那就必须打破规则。同时,要好好选择打破规则的方式。学者埃里克·阿约在《人文学科学术写作指南》中提出了在标准格式上玩花样的五种方式,分别是改变共鸣性与描述性之间的平衡、放弃副标题、考虑一下老式的标题结构、修改长度、玩弄语法。
一、改变共鸣性与描述性之间的平衡
这一点体现在王春英学者所写的《新政权下的旧行业:鄱阳县的基层商业网络(1949—1952)》这个标题上,只要在标题里留下了日期,就能够很轻易地在主标题与副标题之间转换。王春英学者在标题的前后两部分都使用了描述性内容,这一决定让作者能够用相对较少的几个词,交代有关该论文的大量信息。我们也可以选择两部分都使用共鸣性内容,例如张锦鹏和杜雪飞两位学者的《商人群体:唐宋富民阶层的重要财富力量》这个标题。
二、放弃副标题
张翠莲学者对《商文化的北界》这篇论文的标题就是这么做的,如果有副标题的话,该论文的复杂性和原创性会有所减弱:这个标题的优势在于,它的可引用性相当强。类似的标题还包括谷颖学者的《秦博士伏生事略考》以及胡守为学者的《清谈的演变》。总之,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更常见于经验丰富的评论家的作品,而非较为年轻的评论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较年轻的评论家需要告知读者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我们也可以放弃主标题那部分,将副标题作为有效标题,例如魏燕利学者的《对中国古代导引术受古印度瑜伽影响学说的质疑》这篇文章。
三、考虑一下老式的标题结构
“分号/或者说”(semicolon/ or)结构仍然十分罕见;我们可以在黄德海学者的《知识结构变更或衰年变法——从这个角度看周作人、孙犁、汪曾祺的“晚期风格”》这一标题中看到这种用法。“分号/或者说”结构让我们能够将两个标题打包在一起。它在两个相互分割的概念之同确立了一种强有力且非从属性的关系。我们还可以尝试经典的“On [blank]”(关于[空白])结构,这一结构能够让我们与一种随笔式、推理式的传统产生联系。比如史春林学者的文章《关于“四马分肥”三个主要问题的订正》,它是对这一传统进行的成功而滑稽的歪曲。
四、修改长度
在标准格式中,共鸣性内容较短,而描述性内容较长。我们可以试着将主标题缩短到一个短语,比如邹琼学者的《虚构的承诺:国际关系理论的本体论陷阱》;将它拖长到一句话,比如罗玉峰、孙顶强、徐志刚三位学者的《农村“养儿防老”模式走向没落?* *——市场经济冲击 VS 道德文化》;改变标题的平衡,从而让副标题比主标题短,比如曲创和李曦萌两位学者的《经济发展还是要素流失:交通基础设施经济作用的区域差异研究》;或者整个放弃副标题,写一个长得罕见的主标题,比如李富阁学者的《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及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内在规定之争》。
五、玩弄语法
许多共鸣性标题都是形容词加名词组合,例如周钦、田森、潘杰三位学者所写的《均等下的不公*——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受益公平性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或者,也有名词短语加名词短语的组合,比如靳珂学者的《“节俭的悖论”与财政支出转向》。我们也可以试着用句子来做标题,就像徐进学者写的《当代中国拒斥同盟心理的由来》那样;或者用一个问题来做标题,例如齐鹰飞、赵旭霞两位学者的《产能过剩源于财政刺激吗?》,或者靳涛和李帅两位学者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化是内殖于体制吗?》。或者试着用一个较为完整的祈使句作为标题,其中要包含一个暗示较为明显的代词,或者一个真正的代词,例如杨庆祥学者的《让我们听听北纬40度的声音吧——关于陈福民《北纬四十度》的一则虚构体评论》,或者,我们也可以借鉴一个完全不同的体裁,采用小说或者诗歌式的标题,完全出乎我们的意料,比如袁光锋学者的《“情”为何物?——反思公共领域研究的理性主义范式》。
六、结语
怎样才算是一个醒目的原创标题?通常,这种标题会忽略常规格式,或者找到办法来颠覆它。我们要做的就是,借鉴改变共鸣性与描述性之间的平衡、放弃副标题、考虑一下老式的标题结构、修改长度、玩弄语法五种方式,写出一个与众不同的标题,提高论文的录用率,进而提高作品被搜到的概率。
如何运用可能被我们认为是“理论”的东西,仍然是写作中的一项主要挑战,即使对经验丰富的写作者来说也是如此。假设我们想要使用弗洛伊德提出的“凝缩”和“移置”两个概念、贝斯特和马库斯提出的“表面解读”,或者斯洛特迪伊克提出的“犬儒理性理论”。当我们进入对概念的探讨时,我们会面临两个问题:首先,我们迫使自己进行相对而言动机不太明确的总结或者描述,干扰了论述的力度和流畅性;其次,我们让自己处在一个学生,或者说屈居于我们所引用的理论家(或者理论学派)之下的位置。我们很容易写成这样:用两段话描述这名理论家和他/她的思想,然后进行我们的解读,最后结束的时候差不多是在说:“你知道我刚刚告诉你的那个大理论家的思想了吧?它适用于这里。”对于期刊论文来说,这样便容易出现一个问题,即我们所运用的理论与自己的研究严重脱节,从而导致这一理论成为了“摆设”,最终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上一篇:SCI论文投稿邮件模板
下一篇:论文段落写作的三个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