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及写作思路

时间:2022-11-24 20:44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给大家分享8个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优秀本科毕业论文选题及其写作思路。

  1、社会性别维度下陈雪、邱妙津、林奕含的女性书写研究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西方理论思想涌入,后现代文化崛起,台湾形成“新女性主义”文学浪潮,作家纷纷关注女性的生存状况,在表达女性身体、欲望和生命体验的同时,以自我反叛的勇气对男性话语权力进行解构,建构着女性话语空间。随着不同时期的发展,台湾女性主义文学呈现多元的书写格局,在女性文学大转型下,许多边缘群体有意识的书写女性的处境,对女性心理、情感、社会地位等范畴进行深入的探索。陈雪、邱妙津、林奕含三位作家将其边缘性、创伤性经历作为写作素材,通过文字书写女性本身,以颠覆传统的叙事书写为女性发声。她们游走在边缘地带,通过巧妙叙事技巧书写边缘女性内心的欲望和潜意识,将个体经历融入到女性生命叙事历史,揭示了性别、男权对女性的异化,从而获得更为广阔的人性关怀。

  2、《左传》“言”“语”语用比较研究

  《左传》是先秦时期一部重要的文献,具有足够数量并且可供系统研究的丰富词汇。其词汇涉及范围广,包括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研究上古汉语史、词汇史、语法史的重要文献,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

  历来对“言”和“语”的词义都用“直言曰言,论难曰语”来概括,但这两个词在《左传》中实际使用时的要求和差别需要结合实际语境进一步区分和研究。对“言”和“语”在《左传》实际语境中的比较研究可以为上古时期词汇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情况研究提供一条可行的道路。

  以《春秋左传》为依据,参考《左传》词汇研究的相关着作,以电子数据库为基础,确定《左传》中出现的所有“言”和“语”,并按照词性和组合情况进行分类,按类别进行比较后说明“言”和“语”的具体使用情况和差异。“言”在《左传》中使用频率较高,语法化程度高,具有教令、教育、约定等特殊词义。“语”在使用时情感较弱,内容都较为客观,具有传递信息的提示作用。二者的语用差别都可以上溯到甲骨文,在先秦时期其他文献中也有体现。

  3、读者互动视角下的抗战宣传诗研究——以《七月》为中心

  抗战宣传诗是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应用类诗歌,以读者接受和交流互动为创作出发点和着眼点,以宣扬爱国思想和抗战精神为创作宗旨。抗战宣传诗具有强烈的文本互动性、情绪号召力、传播时效性、目的导向性和历史阶段性。《七月》是传播抗战宣传诗的重要载体,七月派同人注重文学和现实紧密结合,意在通过诗歌形式联系读者、号召群众,激发人们的抗战热情和胜利信念。从读者互动视角可以发现,抗战宣传诗以读者接受为中心,多采用“我们”这一易于被接受的人称,作者期待获得读者的广泛阅读和积极反馈。抗战宣传诗的创作始终处在互动的过程中,诗歌作品的创作基于现实,从读者出发,经过阅读传播之后反馈到作者,作者根据读者的接受状况及时调整创作风格和文艺理念,使得抗战宣传诗实现诗歌应用价值和宣传效能的最大化。

  4、浅论石舒清小说的苦难叙事——以长篇小说新作《地动》为例

  石舒清的长篇新作《地动》以回味质朴的文学语言真实再现了1920年西海固人遭遇的百年罕见的海原大地震灾难。本文聚焦于《地动》的文本个案,以石舒清小说的苦难叙事为研究对象,顺着时间线索从追述海原大地震发生时的灾难性场景、书写地震发生后西海固人的苦难生存、叙述地震造成的地质隐患经年遗留给西海固的突发灾害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小说对大地震灾难的苦难书写。并通过对文本苦难叙事的分析,阐释了石舒清通过书写苦难反思生死、关怀个体生命及人性价值的创作意图,挖掘其独特的文学及思想意义。

  5、苏轼和柳宗元寓言的比较与接受研究

  本文通过比较苏轼和柳宗元寓言创作上的异同,探究苏轼寓言对柳宗元寓言的接受和发展。本文正文分为三章节,分别对寓言概念进行界定、比较柳苏寓言的异同和苏轼对柳宗元寓言的接受和发展。从作为一种与“比兴”并列的传统表现手法到现代意义上的一种文体,随着时间的发展,寓言包含了叙事性、虚构性和讽刺性这三大特点。通过这三个主要特征观察苏轼和柳宗元寓言,可以发现二人寓言在题材、形式和形象上的差别,进而看到“异乡感”对两人创作的重要影响。苏轼在文体和讽刺性方面很好的继承了柳宗元寓言的成果,并在这些方面有了新的发展。

  6、5个版本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拼音教学部分比较

  本文分析了40年来5个版本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汉语拼音教学内容的变化,总结汉语拼音教学内容的设计经验,反思现有教材中汉语拼音教学部分设计的不足,提出修改方向。研究发现,教材内容在《汉语拼音方案》的基础上进行了调整,教学设计日益有序、有趣,但仍存在不足之处,在拼音教学顺序、配图设计、练习设置方面需要进一步修订完善。

  7、新世纪中国幻想儿童文学叙事伦理研究

  叙事伦理研究方法兴起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立足于探究故事讲述过程中主题内容和叙事形式的伦理表达效果,主要以故事伦理和叙述伦理两种方式呈现。儿童文学具有较强的道德教诲功能,适宜引入叙事伦理视角透视其伦理表达的独特性。论文以新世纪中国幻想儿童文学为具体研究对象,基于叙事伦理方法研究,发现其在故事伦理层面主要关注当代儿童生活场域中的伦理问题,以幻想形式展现儿童在家庭环境、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化过程中面临的伦理困境与选择;在叙述伦理层面则主要运用不同的幻想艺术形式、叙事人称、叙事视点传达伦理价值,通过讲述故事的过程来展现儿童生活中的各种伦理实像,以达到道德教诲的目的。

  8、身体、历史与神话的共建——徐小斌小说论

  徐小斌是一位极富才情的当代女性作家。在四十余年的创作生涯里,她始终坚持对“女性”与“人性”的双重拷问,执着探寻关乎人类生存全局的终极命题。徐小斌小说的身体书写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也熔铸着徐小斌自身的身体体验。身体作为性别秩序的标识,揭示菲勒斯中心主义之下女性的生存困境,具有建构女性主体性的意义;身体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折射着社会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凸显出徐小斌反思历史、观照现实的精神立场;身体作为自然本真的彰显,成为张扬生命本真活力、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的重要媒介。在新历史小说文本《羽蛇》与《德龄公主》中,徐小斌致力于颠覆男性话语下的既定历史表述,建构女性主体的历史世界,在女性生命节律与民族历史蜕变的对话之中探察时代的沧桑巨变。徐小斌小说的神话叙事展现出独具个性的神话品格与风貌,徐小斌从神话系统中遴选原型人物、原型意象及故事母题进行创作,以《无调性英雄传说》回应了当代“神话重述”的文学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