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研究论文的起点与理论框架

时间:2022-11-07 18:31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一,学者与学术

  学者和实践者有什么联系?

  实践者在实践中获取经验,在经验中推动实践。学者在知识中构筑新理论,在理论中拓展知识。

  理论和实践之中必然会有巨大的鸿沟,但在当今社会中,许多企业家走进学校进行理论性的系统学习,能够在实践中对其行为进行指导,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当然学者也可以带着理论的眼光去田野里实践,跟社会进行交流,获取相应的经验,从而实现相互融通。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相对困难的一件事情,对于学者特别是研究生同学而言,真正能够到企业里去观察和实践的机会是比较少的,更多的时候可能是在文献中间打转。虽然我们不能够完整的做到如上所诉的一个循环,但是我们要尝试去做到这样。

  二,实证的范式

  打通理论和实践的壁垒。

  从研究的范式来讲,大家都了解归纳式研究和演绎式研究。归纳研究大多从现象出发,归纳出相应的假设。多个假设在实证研究里面,它其实表现为我们所说的模型,从这种路径出发,我们称之为这种归纳式研究。归纳式研究不仅仅只可以通过这个案例的方式体现,这个部分实际上是实证研究的主要套路。

  三,管理学实证研究的辉煌与屈辱

  最早实证研究在管理学领域里并不是一个主流的范式,在还没有成为主流范式的时候,实证研究希望能够帮助管理学在科学界获得一种更高的地位或者合法性。实证范式确实拥有较高的学科合法性,相对来说更加容易评价和鉴别,大量的实证研究巩固并提高了管理学的地位。

  实证研究实际上是一直在蓬勃向上的发展,但近期实证研究也被诟病了,在国内最引起关注的一次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国内两本核心期刊——《管理期刊》和《经济研究》发起了对管理学实证研究过度数字化和模型化的批判,评价实证研究用“众所不知”的语言讲“众所周知”的道理,并且与实践的关联性不强,与理论脱节。

  这对于范式是一种挑战,或者说是一种谴责。特别是现在强调我们要解决国家面临的“卡脖子”问题,或者重大的战略工程,那么我们是否真正的对他们进行研究,如果只强调这种数学化、模型化的内容,那么社会公众不会去关注这类问题。特别是所谓模型化的东西,如果最终陷入这种套路化,则对理论的贡献也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

  四,研究/论文的起点

  研究论文应该是从哪里开始的,显然应该是要选择一个好的研究问题。那么研究的选题实际上有很多原则。

  新颖的容易发表,热门的融入主流,实用的有社会影响。这三个因素会提高文章的发表率,反之,三不沾的选题很难出头。

  比如,AMJ编辑们面对巨大的投稿量,需要从浩如烟海的投稿中间选择一些他们认为比较好的研究发表在刊物上。如果让编辑们将选择研究的标准写下来,我们会得出到底什么样的文章能够称之为一个好的管理学的研究或好的学术文章。

  在传统视角中搜寻的文章应当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和理论贡献,有一定的创新性,能够填补学术空白,并且具有明显的逻辑性。

  结果令人意外,AMJ编辑最看重的标准是interesting——文章的趣味性。首先,它是一个非常主观的词汇,每个人这样的兴趣点都是不同的,每个人的审美也是不一样的。

  但趣味性不但能够激发研究者的内生动力,学术工作者做起研究来可能不会觉得很枯燥,会有干劲,甚至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取代创新性的价值。做学者实际上是很枯燥很乏味的,甚至有些高校的年轻学者由于科研压力英年早逝,最近也有很多媒体宣传报道反映出科研人的的辛苦,近年来对科研工作者压力的关注度在不断上升。

  在做研究时,首先要去做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或者说你做的这个东西别人已经做过,但是你的研究的视角是不一样的,改变了他人过去的一种认知,即情理之中,意料之外。其次,要有某种情境,可能是包含了制度情境、工作组织的情景、应用场景等,比方说西方人提的代理理论放到中国来,有什么样的具体特征或特殊表现。

  五,论文框架的重要性

  论文的构思方法对入门者而言,应当掌握科学严谨的方法,了解学术的主流和前沿理论,在论文中做出优化性模仿,就像爱迪生一样去坐小板凳,去模仿别人。

  当我们拥有经验后,才能进一步强调研究思想的新意,力求发展已有理论,“新瓶装劲酒”,逐步开创全新的理论。当然,创新不宜距离前人的认知太过遥远,天马行空的创新,实际上是不推荐的,如果不能做到很尖端的理论,在已有的知识或者文化的传承之下,我们才能够体现学者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要去关注理论,即知识库中间的这样一种干货。

  这也就是说为什么大家都是在现有的理论大厦添砖加瓦,但是提出新理论的可能性相对比较低。但是大家是可以去做选择的,无论是现象先行还是理论先行,都有助于你去构建模型,这肯定是没有统一的答案,且还是要基于自己的能力。

  某些学者对于现象的观察非常有质感,他的分析也非常的有洞见,如何达到这种能力呢?首先应当去了解那些知识,然后去琢磨这些理论究竟是怎么样一回事,然后在现有的理论基础之上去构建模型。

  我们应当对研究进行三方面理论包装:理论框架、理论应用和理论回应。理论实际上也有高下之分,未必是每一个人都有相应的鉴赏力。

  那么如果要去做研究的话,我们非常希望能够提升到理论的高度,所以我们也需要进行相应的理论对话,要想办法去跟理论挂上关系。要有相应的理论框架和指导,需要确定思维的方向,从而形成你的论断,构建你的模型,从而去应用理论。如果得到了研究结果,则需要进行相应的理论回应。

  1勾勒实验理论框架的重要性

  在做研究时,个人的分析一定要有理论框架,如果没有相应的基础,要学会自己去创造,至少要装模作样的把理论的框架给勾勒出来。我们主要采用的是认同理论,每个人都应当对自我有认同。我们要用学术的语言,要符合学术研究的章法,使得你所做的工作能够融入到学术的话语体系里面去。

  在我们构建模型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调整繁简程度,也一定要考虑到相应的检验的方法,以及在数据上该如何去进行相应的匹配。当然要接受相对比较严格的训练之后,我们才能够有这样的一种审美。

  2三用:用心用情用力

  要多阅读多思考,学理论学方法,要勤动脑也要勤动手。要真正的去做,而不仅仅是在那个地方一味的想。要有自己比较擅长的一套理论体系,或者一个研究领域。

  另外,有好心态才能够获得相应的幸福,要做有趣的研究,也尽量去做一个有趣的人。要用尽洪荒之力,只有付出才有获得,没有付出的获得基本上是不太靠谱的。

  3三谋:合作友情格局

  同时,也应谋求跟别人的合作,不要每天闷着家里,觉得自己能够做出多么伟大的研究出来。只有沟通才能知道自己的优缺点,该如何进步。

  只有通过合作才能更加快速、高效、高质量的完成作品。也要在合作的过程中去维持友谊。最后要谋一个格局,要有自我的定位,不能够只是做学术的工蜂,还要尽量的往上面去走一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