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期刊
投稿咨询

著作编辑 著作编辑

咨询邮箱:1117599@qq.com

写作指导

论文如何通俗易懂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时间:2022-10-30 21:44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你或许常看到编辑提出这样的意见:“文章没有说服力”“你考虑过读者的感受吗?”“你把简单的东西写得更复杂了”“这段内容实则没必要”……即使是受过良好教育和有深厚学术积累的作者,有时也会写出让审稿人一头雾水的文章。有些作者酷爱堆砌一些深奥、高深的学术词汇,审稿人看着满篇学术词汇,却搞不懂作者究竟在研究什么。如何写出审稿人满意的论文,如何让自己的论文“通俗易懂”?山口拓郎教授在其著作《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中强调站在读者角度进行写作的重要性,提出了五点关于“写出通俗易懂文章的训练”。

  一、明确提出观点、结论

  “作者到底想说什么?”一篇让审稿人看得云里雾里的文章,无疑是不合格的,更有可能给读者贴上“学术能力差”的标签。

  为什么老是写不出结论?其实,大多数作者并不是写不出结论,而是根本“没有思考”。有些人说,自己绞尽脑汁,可还是想不出所谓的结论。再进一步分析,为什么思考过了却仍得不出结论。那是因为你缺少一把尺子——用来衡事物的判断标准。只要有判断标准,就能得出结论。如果没有判断标准,就永远得不出结论来。如果对判断标准感到模糊不清,就需要先把它确定下来。只要确定了标准,接下来只要用它来进行判断即可。有时候,会因为标准太多而无所适从,这时,则需要排列“优先顺序”。给各个标准确立了优先顺序的人,能立刻回答出为什么会得出某个结论。

  当日常生活中需要做出某种判断或选择时,我们可以学着训练自己明确提出观点、结论的能力,具体流程如下:“列举出各项判断标准→确定优先顺序→得出结论。”当你将这一流程习以为常时,就一定能写出结论鲜明的文章来。

  二、冗长的文章不会有人看

  有一部分作者,他们写论文有个坏习惯:只知道没完没了地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这样写出的文章很可能十分冗长。“冗长”是指废话很多,长而且乏味。“冗长的文章”通常都晦涩难懂,让读者很难读进去。废话连篇有时“障碍”,作者总以为:“读者一定会把我的文章看完吧。”这其实是大错特错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想看这篇文章。”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在写文章时,我们必须站在读者的立场,设身处地考虑。那么,自己要怎么写才能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兴趣呢?或许你可以很自然地联想到,我们所追求的正是“冗长”的反面——没有废话的、简洁的文章。

  不过,简洁的文章可不是你想写就能随便写出来的,即使自己意识到这个问题,也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堆砌许多废话进去。对此,建议采取这样的方法——““热情地下笔,冷静地下刀”。写文章时,最好要一气呵成,不必过分拘泥于细节,写完文章后,再从头过一遍,把其中的废话(即多余的文字)删掉。

  三、一定要具体化

  写出“通俗易懂的文章”的第一步,是把语言具体化,如果不具体化,就无法消除作者和读者之间的理解差异。如果你希望自己写的东西能被别人理解,就应该摒弃“以作者为中心”的意识。

  ①这小孩学习很好。

  ②这小孩学习很好,连续三年在全国模拟考中排名前十。

  看到这两句话时,你肯定会觉得②更容易理解吧!因为①“学习很好”太抽象了,而②“连续三年在全国模拟考中排名前十”就具体多了。为了写出具体化的文章,我们平时就需要尽量避免使用抽象的词语,意思含糊不清的词语。如:暂时、很、相当、颇为、非常、某种程度上、比较、真十分、甚、特别、满是、多数的、大量的、众多的……为了做到尽量不使用抽象词语,“抽象→具体”的替换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在生活中,若是在开口前就能替换完成,当然是再好不过了。若是不自觉说出一些抽象的词语,不妨试着立刻补充具体的解释。

  四、简单明了,与读者达成共识

  如果要在文章中使用很多专业的学术术语,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要意识到如何与读者“形成共识”。在这基础上,如果懂得如何把术语替换成其他词语,就能写出更通俗易懂的文章来。

  大家可以试着进行“简洁明了地解释的训练”。比方说你要使用“potential”(潜力)这个词,首先要知道“potential”是“潜在的能力”的意思。在这基础上,如果你能解释为“potential是指某个人可能潜藏着的能力”就更理想了。只要你学会简明易懂地解释,就能把事情说清楚,让每个读者都能看明白。在训练中避免使用原词,这样可以逐渐增强自己的说明能力。当你能够灵活自如地对事物进行说明时,那么你的说明能力肯定已经上了一个台阶。

  五、准确的描述事物和传达信息

  你如果以为孤立地描述事物本身就能把信息传达给读者,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大多数事物都是“相对而言的”,比如快慢、高矮、胖瘦、长短等。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明确比较对象或设定范围,就无法传达信息,甚至还可能造成误解。如果你想准确地描述事物和传达信息,就要有效地运用“比较”和“设定范围”的方法。

  为了能在写文章时运用上“比较”和“设定范围”的方法,平时就需要养成用“比较”和“设定范围”进行思考的习惯。当头脑里浮现出某件事物时,不妨对自己提出以下两个问题,然后再举例回答。

  问题一:和什么相比会这样?(比较)

  问题二:在什么方面(就什么范围而言)会这样?(范围)

  如果你能举出合适的比较对象和范围,一定能得到对方的共鸣和热烈回应的。相反,当对方表示疑惑不解或流露出诧异的神色时,你就要考虑——是否自己所举的比较对象和范围不恰当?我们需要仔细观察对方的反应和表情,逐渐提高“比较”和“设定范围”的准确性。

  学术写作习惯的养成从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若一味追求结果,或许只是揠苗助长。当你还在桌前面对大量文献绞尽脑汁、苦思冥想不知如何下笔时,不如干脆放平心态,利用空闲时间试着进行上述“通俗易懂”写作训练。当你逐渐习惯这种训练之后,在平时的会话中也可以积极地加以运用。慢慢地,你一定会看到越来越明显的变化,连最不擅长的学术写作可能也会得心应手起来,最终你一定能够打破写作“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