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17 21:24 所属分类:写作指导 点击次数:
一、间接引用
(一)文献“间接引用”的两大误区
1.误区一:“间接引用”等于“洗稿”
“间接引用”不等于“洗稿”,大家一定要记住这点。“间接引用”是通过转述者的眼光表达自己的知识见解,既能有效降低重复率,也可规避嫖窃风险。那些重复率达到一定比例的论文,很多国际期刊都会desk-reject(即“直接拒掉”),一旦拒掉,我们就会失去送审(送给同行评审)的机会。
2.误区二:“间接引用”等于“二手文献”
“间接引用”不等于“二手文献”。相反,“间接引用”可以提高学术论辩效率,让读者按图索骥,也可以提高文章的研究信度。注意,“间接引用”中是可以夹带“直接引用”的,两者并不矛盾。
(二)文献“间接引用”的两大功能
1.“间接引用”在转述过程中能体现对转述者的评价
比如:
第一行的claim表“宣称”,该词就表达出了作者对转述观点的一种不认可。再比如,有人说“曹操号称30万大军”。“号称”一词的使用,说明转述者并不认可曹操这句话。
2.“间接引用”体现转述者的身份、社会属性
“间接引用”也会表现出转述者的身份、社会属性,然后在转述过程中自然过渡到转述者的学术论辩话语,也即“从人到己”的过程。比如:
在上述例子中,作者Biber在间接引用的过程中夹杂了直接引用(高亮部分),用这种方式给出genre和register的定义,并过渡到了“多维度分析”这一量化方法的合法化。
(三)通过“引述”,引导读者理解你的文章
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
该文章发表在翻译学期刊“Babel”上,作者是宁波大学的符荣波教授。他在2017年发表了论文Metadiscourse and Coherence in Interpreting(《在口译中的元话语和衔接》)。目前做口译研究的人,可能不做语言学研究或元话语研究。虽然学术话语分析的学者在做元话语研究,但我认为,其实元话语研究跟翻译研究还是比较接近的。符荣波教授的这篇文章,就把“元话语和衔接”用到了口译里。
前面提到,该文章发表在翻译学刊物,它的受众是翻译学群体。所以写文章时,要如何安排结构呢?第一部分“Introduction”是引言,第二部分“The theory of metadiscourse”是元话语的理论,相当于文献综述。第三部分“Classific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etadiscourse(元话语的分类和应用)”其实也是文献综述。第四部分“Metadiscourse in interpreted text”为元话语在口译研究中的特征。通过看标题,我们会发现前面这四部分很可能都是引用,即文献综述。作者并没有在该结构中加入Literature review这样的标题,而是把文献综述分了三个阶段,让每个阶段独立成为一个标题,这种情况也很常见。
那么为什么要做这样细致的文献综述呢?因为该文章的目标读者并不是精通元话语的专家。“Babel”是国际译联的一本刊物,而国际译联的服务对象是全球译联的专业译者。他们不一定是翻译理论家,很多人可能只是做口译研究或口译实践。当然,该期刊之所以不需要作者大量阐释翻译理论,也可能与背后的译联组织有关。无独有偶,“ELT Journal”是服务于一线英语教师的期刊,该期刊也不喜欢大篇幅地消费理论。
再回到符荣波教授的这篇论文,该文章的读者显然不是精通元话语的语言学专家,所以作者需要一步一步告诉读者“什么是元话语?元话语怎么分类?元话语怎么应用?”也即向读者传达出“元话语目前在口译领域很少应用,我的这篇研究是填补了这一空白”的消息。论文的第五部分“Metadiscourse devices and coherence in interpreting”是研究发现,介绍元话语和衔接在作者研究的口译译本中出现的特征。其中5.1和5.2分别汇报的是“Interactive metadiscourse”(引导式元话语)和Interactional metadiscourse(互动式元话语),即把两类元话语在口译译本中的呈现加以汇报,最后做一个结论。
这就是该文章的结构。从这一结构上看,我们可以判断出作者想通过引述的方法,把一个对于目标读者不太熟的东西一步一步变成容易理解的东西。接下来我们以该文的第二部分为例,再看一下文献综述是如何引用的:
元话语分析最早是由Harris于1959年提出,只要做元话语分析的学者,包括功能语言学的学者(不论你属于哪个功能主义阵营),都会追踪到1959年的Harris。
第一句话“The concept of metadiscourse first appeared in 1959 when Zellig Harris used it ‘to offer a way of understanding language in use , representing a writers or speaker's attempts to guide a receivers perception of a text’(元话语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59年,当时Zellig Harris用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使用中语言的方法,代表了作者或说话者引导接受者感知文本的尝试”。)”即引导受众如何更好地理解这篇文章。
第二句话“The term was further developed by Williams( 1981 ), Vande Kopple ( 1985 ) , Crismore et al .( 1993 ) , Hyland and Tse( 2004 ) etc and became an important topic in modern linguistics.”是说Williams(1981)、Vande Kopple(1985)、Crismore et al .(1993)、Hyland and Tse(2004)等人对该术语做了进一步发展,使之成为现代语言学的重要课题。
但是其中也存在不足,即第三句话“Nevertheless ,scholars differ more or less in their definitions of metadiscourse(然而,学者们对元话语的定义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说明大家对于元话语的界定还有分歧。然后再分别展开论述Williams、Vande Kopple以及Crismore等人的观点:“Williams( 1981:226 ) states that metadiscourse is " whatever does not refer to the subject matter being addressed . Vande Kopple (1985) defines it as the linguistic material which does not add propositional information but which signals the presence of an author . Crismore et al .(1993:40) make further elucidation that it is a cover term of " linguistic material in texts , written or spoken , which does not add anything to the prepositional content but that is intended to help the listener or reader organize, interpret and evaluate the information given.(Williams指出,元话语是“任何不涉及被谈论的主题的东西。Vande Kopple将其定义为不添加命题信息但表明作者存在的语言材料。克里斯莫尔等人进一步阐明了它是“在书面语或口语文本中,不添加介词内容,但旨在帮助听者或读者组织、解释和评价所提供信息的语言材料”的一个涵盖术语)。”
注意加粗的报道动词(词组):“state(陈述)、define(定义)、make further elucidation(进一步阐明)”,通过这三个词,我们可以发现,state和define属于同一层级,说明Williams与Vande Kopple之间在贡献上没有太大差异。但make further elucidation显然比前两个学者更近了一步。再往后看,“Hyland, however...”又比make further elucidation更进一步。这四步进展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由图可知,Harris最早,William和Vande Kopple近了一步,然后学科发展又在Crismore等人的研究中更进了一步,即make further elucidation,最后用however这一引导式副词,告诉大家之前的研究还有哪些不足。Hyland在2005年出版了《元话语》后成为该领域的集大成者,这本书引用率高达73000多次。其实学者在学界的地位,除了以论文发表数量、头衔职称为标准,还要看你的被引数量,一次次的引用奠定了Hyland教授的学界地位。
我们在引用时要体现三个“最”,即最早、最重要、最新。这篇论文的“最早”,就是Harris于1959年提出……;“最重要”指前面引用的那些文献;“最新”是指Hyland的文献。此外,还要体现三个“代表”: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著作、代表性刊物。这三个“代表”在前一段的引用中也都出现了。
二、归纳式引用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个段落的引用:“The concept of metadiscourse first appeared in 1959 when Zellig Harris used it+直接引用”,这个直接引用证明作者支持Hyland为元话语下的定义。“The term was further developed by Williams( 1981 ), Vande Kopple ( 1985 ) , Crismore et al .( 1993 ) , Hyland and Tse( 2004 ) etc and became an important topic in modern linguistics.”属于归纳式引用,即把多位学者的观点打包在一起,起到提供背景的作用:目前该领域很重要。“Nevertheless ,scholars differ more or less in their definitions of metadiscourse”表明语步开始过渡。这一步能看出符荣波教授是一个学术写作的老手。他用这句话实现了从归纳式引用到直接引用的过渡:Williams(1981:226 ) states that metadiscourse... Vande Kopple (1985) defines it as ... Crismore et al.(1993:40) make further elucidation that...
最后用however表明,Hyland在他们之后又做了进一步发展。如果你读的文献有类似的阶梯式发展,说明这个作者的思路清晰,也说明你们同属一个话语社团。好的文献综述需实现上述修辞效果,以便呈现出目前的学界脉络。虽然整个段落里没有first、second、third、finally等词,但是我们看完后却感觉很有条理。
归纳式引用是一种论辩效率最高、详略度最低的引用方式。这种引用方式不会详细告诉读者这些被引用者做了什么,而是以名字+年份的方法集中打包在一起,如“The term was further developed by Williams( 1981 ), Vande Kopple ( 1985 ) , Crismore et al .( 1993 ) , Hyland and Tse( 2004 ) etc and became an important topic in modern linguistics”。该方法以俯瞰的方式展现了当前学术地图的脉络,甚至可以展现出学科发展史以及转述者的学术眼光。注意,你打包的这些文献其实也表明了你的眼界有多大,即你看到的是自己接触到的国内学界,还是全球范围内的学术领域。这种语步最常见出现在引言,因为你要在引言中快速建立一个话题。
比如上图就是将Biber、Bhatia、Samraj、Bunton、Love以及Swales的名字和年份打包,通过压缩几位学者的观点来充实上一句话:“Many studies imply adopt one of these terms and disregard the other(许多研究暗示采用其中一种术语而忽略另一种)”,而不需要告诉你Biber或其他人具体是怎么做的。
上一篇:如何让论文逻辑清晰易读
下一篇:让文献综述支撑自己的研究问题